致敬我生命中的老师 || 作者 李雨夏霏

文化   文化   2024-10-23 00:01   上海  
点上方蓝字天南地北会宁人免费关注


致敬我生命中的老师

作者‖李雨夏霏



在白银市教育和文化战线上,有这样一位普通人,他以稳健的步伐,平生穿梭于这两条战线的阵地上,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先后书写了那份值得深思和怀念的人生记忆,他,就是我中学时期的张维奎老师(校长),后来是我读书和写作的辅导老师。

他前二十年从事教育工作,后二十年从政文化事业。这个熟悉的名字,在更是多的学生和读者心目中留下来了回味。说真的,我们的张老师便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引领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远大目标,实实在在做人做事。用创作的作品启发引导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学习,努力做一个为社会为人民有用的人,这样就赢得了我们广泛的钦佩与尊敬。

他在教育和文化战线拼搏了四十年,认认真真地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退休后,笔耕不辍,不断学习和创作,在国家级刊物和网络平台上,发表诗词散文等文章颇多,参加过多次国家级文化艺术比赛活动,荣获多项最高奖项。他的诗词106首入编《中国诗歌百佳精英作家》书籍,并荣获一等奖。他的散文《我就是这样一部书•外三篇》入编《2023年国典•散文卷》大书,也荣获一等奖。有些出版刋物和书籍,还选编了他的诗词和散文多首(篇),受到读者欢迎。

他的诗词在中国诗歌网和中国词网等平台上,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清风,拂过读者心田,带来无尽的舒适与惬意;他的散文在中国散文网等平台,则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穿透寒冷,给予人们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我还要特意提到他在职时,撰写的《会宁县戏曲志略》、《白银市戏曲志》、《中国戏曲志》的部分条目,受到了戏曲专家与各级文化部门领导的认可和肯定,并得到了白银市和甘肃省文化部门及中国文化部的嘉奖。

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历,靠谱的专业兴趣,用一枝生花妙笔,把留散在民间的戏曲资料,研究整理成宝贵的史料,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今和台上台下的戏曲情感纽带。可以说,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留下来了不可泯灭的一笔,可喜可贺!

我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天,去白银市图书馆,看到了《白银市戏曲志》的全部。后来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中国戏曲志》内,他写的十三个条目中的三十六篇学术论文,深受感动,油然倍生敬意!自言自语的说,会宁人的学术论文能在这里亮点,值得自豪和骄傲!我的老师不是演员而会把演员和艺术写得如此活龙活现,真是外行写内行写得太精彩了。

他写的这些地方剧种起源和发展趋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见证了本地区古今戏曲的发展变化,也撰写了本地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成长。每篇学术论文他总是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真挚的情感,将戏曲艺术表演描绘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把艺术技巧与演员融合在一起,让文艺与喜悦传递给读者观众,成为许多人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艺术情怀。除了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外,他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感动。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更看到了一个温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前辈。几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段不短的时光。而对于他而言,这不仅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段宝贵经历,更是张维奎老师用心血与汗水,书写了人生就要这样有所作为,努力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

他用稳健的风格、亲切的笑容,不一样的浓墨重彩,以及那份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无限热爱,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难忘的“人生记忆”。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的老师张维奎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爱与温暖,陪伴着更多的读者,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幸福之年,书写更多关于温情与梦想的美丽故事。

附言 :杨绛先生说:“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受益,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我在会宁中学读书时,张维奎先生是我们的校长(代政治课)。在以后漫长的时间内,我在有关报刊上读过他的文章和诗词,受益良多。他退休后,在有关网络平台和出版物上发表了许多诗文,特别获奖作品《塔的生命》《祖厉河三吟》《情系桃花山》等歌颂家乡的散文,我常听到父老乡亲在夸奖他,有些读者被他热爱家乡的情怀所感动。网云掌上会宁和上海“天南地北会宁人”等网络平台转发报导后,众乡亲更多的是称赞,为之,深受启发和感动,油然倍生敬意!对此,我情不自禁地写了这篇短文,表达向老师学习,向老师致敬!

作者李雨夏霏

2024年10月12日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投稿视频新闻广告交流微信号:mlqqlj
搜索公众号allhuining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

分享提醒感谢有您  !
欢迎留言点个“在看”


天南地北会宁人
突出孝德引领的乡土文学大众平台,关注民俗文化、戏曲艺术、人文社科,终于等到您的参与,谢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