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的情怀 || 作者 樊德林

文化   文化   2024-10-09 21:58   上海  
点上方蓝字天南地北会宁人免费关注


一粒米的情怀

作者‖樊德林


作者樊德林,甘肃省会宁人。网名,走进中国梦。现旅居广东,一介农夫,已年近花甲。初中时辍学回家务农。但爱好文学之心未灭,始终未放弃对她的执着。忙碌中用文字寻找快乐,汗水中写照生活的不易;闲遐时,与其同欢共舞。




“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粒”,这句谚语源于何时,无从考究。有人说这是书本上看到的,有人说是老师教的……,我学到的这句谚语,既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书本上学到的,而从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老哥那里听来的。

这个故事,可得从1987年那年仲冬说起。那几年,本来光阴还算可以的家庭,几经折腾,几乎快要见底了。正好那年我刚结婚,再加上那一年旱情厉害,庄稼勉强收上个比种子多了那么一点的粮食。庄子上头脑灵活的人拉来了一车大米,做起了豌豆换大米的生意,大多数庄里人抢着换大米。也许有人会问,大旱之年,庄稼收成微乎其微,还哪里有多余的豌豆换大米呢?这还需我慢慢地说明原由。那几年刚好包产到户,人们都把自己的土地格外操心,经营还不错,大多数人家里有些许的余粮。

但是,我家由于几经周折,庄稼没有经营好,一年的口粮都不够,再加上遇上旱情,更是雪上加霜,全家人来年的口粮都成了问题。可是,看着别人争先恐后地换大米呢,我的心里也蠢蠢欲动地,想换上些大米尝尝鲜。看着家里少得可怜的粮食,还是有些舍不得。经过反复纠结,才狠下心,在装豌豆的袋子里倒出了大约三十来斤豌豆,急忙向换大米的地方跑去。

去的时候,换大米的人很多。正好遇上我们庄里胡姓和薛姓的两位老哥也在换大米。他们拉着架子车,每人换了四五百斤大米(因为那时我们那里大米才开始大量投放市场)。胡姓的老哥看见麻袋的缝隙里掉出来了几粒大米,他就赶紧去捡掉在地下的大米。也就顺口说出了这句:“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粒”。那位薛姓的老哥,也随着说:“赶紧拾起来。这白白的大米掉在地上,既显脸又可惜”。又加了一句,“啊呀!现在我们回家去,天天大米蒸上,再加上猪肉炒粉条,你们都说美不美!”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露出喜悦之情,那原本就有些棱角分明的嘴巴显得更加可爱了。这时大家都随和地说了声,就是、就是,并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可是,我却向他们投去了既敬佩又羡慕的眼神……

从此,这句谚语就刻印在我心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这句谚语时时提醒着我,生活的辛苦、日子的艰难,需要加倍加倍地努力和珍惜!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投稿视频新闻广告交流微信号:mlqqlj
搜索公众号allhuining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

分享提醒感谢有您  !
欢迎留言点个“在看”


天南地北会宁人
突出孝德引领的乡土文学大众平台,关注民俗文化、戏曲艺术、人文社科,终于等到您的参与,谢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