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U & UW 经验谈 | 跨专业交互,全球Top1的CMU给了24万奖学金

文摘   2024-10-13 18:00   美国  

Way

某211 设计类本科

GPA:88/100

TOEFL:105,BestScores 110


截至发稿前获得Offer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 – MSCD 2y

(with ¥24,0000 scholarship)

华盛顿大学UW – MSTI 1.5y

华盛顿大学UW – MCDM 1.5y

纽约大学NYU – IDM 2y

加州艺术学院CCA – MDes 1y

(with ¥7,0000 scholarship)

……


左右滑动查看作品 · © Way


作品动态演示 · © Way


作品动态演示 · © Way




师友寄语


Ling (GSAPP):首先恭喜Way同学获得心仪offer,也很荣幸能辅导Way同学的数个项目。最早接触Way同学是申请前一年,当时她带了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创意技术项目讨论,我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正面反应了她的技术能力,并为后面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正式开始授课是大致半年后,她我见过最有自我驱动和自学能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当作品集完成一半的时候我心里就觉得很稳了,一定能收获到非常不错的offer。尤其在硬件开发和虚拟现实开发中展现了非常好的平衡统筹设计和技术的能力,相信这些能力能带她走的更远。


Lexie L(IUB)Way同学的申请结果如果用四个字形容,我想到的是“实至名归”。一份好的作品集打造,不仅是老师和同学的紧密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在Way同学身上看到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态度,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和虚心接受建议的能力。这三点让她的作品集有了一遍一遍被打磨的基础,对设计方案完善的展示,和合理高效地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去最大化展示作品集。我相信Way同学会在设计学习和工作的道路上可以轻松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成就!再次恭喜Way。


COCO(Georgia Tech):Way是一个主动性非常强的学生,她的每个项目以及申请的各项工作都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在辅导Way同学文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对待文书也像对待设计作品一样,会进行充分的背景调研(从网上搜集大家的经验帖,提取takeaways),用户调研(自己的经历和项目分析),洞见总结(根据我们的讨论整理出自己写文书需要突出的亮点),设计构思(文书的框架),以及精益求精的设计迭代(譬如上课后都会根据建议修改出新的版本),并把这些信息都整齐地记录在Figjam中。


写文书是一个需要不断回顾过去和剖析自我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吸收外界新的信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并确定未来想要探索的方向和职业。这是一个迭代式的过程,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迷茫、自我否定、推倒重来。我很高兴Way同学像设计师一样 navigate ambiguity 并乐于听取新的建议,完善文书的故事线和具体写法。恭喜Way同学~希望你在读研期间快乐探索。








WIIISHING SPACE



24FALL @ Way


36°10′N, 120°37′W

2024年春节时的崂山



空间站 | 申请之路的最后一站,在西乌衣干涸的河道散步,爬了冬天非常美丽的崂山,还在石老人海水浴场看到了烟花。非常棒的青岛!







00#

P人做决定也得等Deadline

[ 跌跌撞撞走上留学路 ]


2021年6月,我和本科的学姐一起做竞赛,那时候学姐已经在惟学这个平台做申请了,也是经由她的介绍,我加了惟学的联系方式。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我还没想明白自己喜欢的究竟是什么,究竟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总在纠结自己可能有更好的选择,申请留学这件事后来也就暂时搁置了。

而到了2022年夏天,当本科毕业已经近在眼前,“deadline”已致,我不得不开始准备申请的时候,学姐已经去了梦校上学。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呆在我列表里快满一年的星哥。

在那时,我再度联系惟学,与星哥在常州线下见面交流后,觉得惟学平台的辅导机制挺灵活的,能让我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来找到适合我的老师,带教老师人也很靠谱,很适合需要自由度但是又需要防摆烂机制的p人,于是决定加入WIIISH,正式开始准备申请。





01#

下定决心也没有那么难

[ 不得不踏入的那条河流 ]


因为从小学习画画再加上高中时候对文科理科都非常喜欢,所以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坚决地把建筑学写在了第一志愿。记得从大一大二开始就有关注到一些建筑学转行公众号,不过当时只当转行是一个极少数人的游戏,随便看着玩玩;渐渐地,当越来越多的资讯汇集在我的眼前,曾经乐得旁观的我也终于觉悟,这是一条不得不踏入的河流。

对传统建筑学依然喜爱,五年沉没成本,积累的一些小小成果......其实在最开始,这些让我感到维持现状倒也没有那么糟糕,但是所处的环境让我无法忽视自己对学科教育的不满和对设计院工作的反感,继而催生出一种对于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我决定试试别的,不能继续这样沉入沼泽,就当放下所有外部和内部的设限,给自己一个在交叉领域探索的机会。

决定出国和决定转行后的每一天都是开心的,充满探索的动力。我这才在对比中终于发现,之前被优绩主义和优绩制度欺骗和绑架的每一天其实都充斥着困惑和不安,相反,踏上未知的冒险,更让我感觉到自己拥有着真实的快乐。

转行启蒙:ACCDA WORKSHOP 2021

做好决定之后,我和星哥简单交流了一下,星哥力挺我的决定,并告诉我无需担心作品集老师分配/转行细分方向选择之类的事情,然后火速安排了好多个CD/HCI方向的老师和我试课交流,但是星哥也告诉我,如果想要冲刺交互顶尖学校,此时必须要开始考托福,没有其他的选择。

现在想来,如果WIIISH没有CD/HCI申请师资的话,我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找新的机构上,也可能会迫于现实折返建筑留学申请吧。

托福的压力一下就上来了

2月份开始背单词和熟悉听力,3月份集中解决学校一整个学期的事,4月份集中自学托福(虽然星哥早在我们刚认识的多年前就有提醒,但作为P人最后还是选择了20天速成的办法......),以至于那段时间我每天走路吃饭睡觉都挂着耳机听听力,在学校食堂阴暗地练习口语。

学校食堂的桌子变成了我的托福口语练习据点





02#

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逻辑

[ 4个月极限赶工的作品集 ]


我的作品集主线是Phygital,探讨digital information和physical environment在不同维度上的的结合方式,以增强人类无缝访问、利用、理解信息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能力,侧重于有形互动和空间计算相关的设计。

这不是什么特别新的概念,也不是一开始就策划好的,而是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偏好,然后向这个方向逐渐转移重心。我个人也非常推荐这种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你有自信来完成作品集,并找到自己的逻辑。

比如在作品集最初的推进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第一个项目——一个纯UI/UX的项目好像并不是我的菜,最后选择放弃重新做,并转向有形交互方式。

Project 1: RESONATE WITH DATA

第一个项目RESONATE WITH DATA连接了遥远的城市数据(digital)和可感知的反馈(physical)来在公众讨论中注入humanity(人性)和inclusiveness(包容性),使用西安的城市火灾数据做了简单的demo并邀请了一些被试做MR实验。

Project 2: EVERY WHISPER BETWEEN US BLOSSOMS

第二个项目EVERY WHISPER BETWEEN US BLOSSOMS连接了无意识的情绪(digital)和可触碰的日常家用物品(physical)来促进家庭关系,做了语音情感识别的尝试并制作了硬件的原型。

Project 3: HOLOGRAPHIC DESIGN-BUILD PRACTICE

第三个项目HOLOGRAPHIC DESIGN-BUILD PRACTICE连接了理想化的建筑设计(digital)和落地的建造愿景(physical)来简化设计-建造流程并赋能低技工人,阐述了在一次房屋建造比赛中如何利用技术辅助建造。

Project 4: AGRI-LINK

第四个项目AGRI-LINK连接了复杂的传感数据(digital)和田野劳作(physical)来拓宽农业技术中的人机信任度,比较偏ux/ui,但在此之外开发了app的demo并连接了真实的农作物,设计了完整的实验并邀请被试测试了整套流程。

项目装置中无人在意的细节:用烤箱烫的连接手套的伸缩弹簧线

由于选择放弃第一个项目重做作品集,时间变得格外紧张,距离提交只剩4个月的时间,而我除了托福什么也没有。曾经还算比较会画图的我一度对着电脑什么也画不出来,已经开始准备接受gap的结果。

Ling老师在这段申请季最困难的时候重新复盘我的作品集辅导计划,规划下半年的时间线,并在各个节点进行督促,每次都给出实用的建议。以至于我现在回看过去半年,对这段时间的生产力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03#

和学校的双向奔赴

[ 投递与文书 ]


Ling老师时常在我对项目发展方向决策犹豫不定的时候让我遵从内心的选择,最后申请的结果也表明,在无法预知学校录取的具体偏好的时候,追随自己的偏好做作品集+海投的策略看似随心所欲,实则非常有效。


Match(可以称之为匹配度)这种东西虽然玄学,但是本质就是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展现个人的热情比刻意去迎合要更容易被看见;而且在刻意的迎合和技巧性过强的申请材料会导致错误的匹配,这在我看来是最坏的申请结果——就像你费劲心思买了一块你讨厌口味的糖一样。所以在追随内心式的策略下,offer和拒信都是好的消息。

而本因时间太赶已经放弃了做网页,直到紧赶慢赶做完了作品集,已经一月份临提交还有三天时,才发现有个学校的网站上直接就没给提交pdf版本作品集的地方,只能传到other materials里。Ling老师在帮我咨询了项目在读的校友后强烈建议我提交作品集网站和github网址,于是我不得不在极限在两天内完成了各个主页的施工。

Portfolio Website

文书中,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部分是清晰地呈现有一定复杂度的个人思维转变和成长经历,但是最开始我只能写出一些流水线式记叙和作品集说明书式写作。

经过和文书老师Coco的一次次讨论,文书结构水落石出般逐渐浮现。一开始我和她主要在FigJam的共享白板上挑选个人经历,删繁就简,组织段落结构;后期思路成型后就在google doc里微调,让叙述更加动人。

前期在FigJam里整理各个学校要求,写第一稿和第二稿

在基于个人经历完成初稿写作后,还需要大量调查各个program的项目价值观、课程、实验室以及老师的研究方向等等,把初稿客制化成针对各个项目不同的文书。本着对自己的申请负责的态度,这种深度调研学校+搞懂自己的工作真的无法被任何人代替,我也是在这个阶段真正了解了自己的清单里的所有学校,并舍弃了好几个不太Match的项目。

最后收到offer的几个项目也就是当初写文书写得比较顺利和开心的,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我和学校的双向奔赴了。





04#

睡梦中结束的申请季

[ 以及特别好的老师们 ]


申请结束之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三月的某一天我神出鬼差地跑去搜了一下CMU会不会给面试,结果看到一些人已经收到面试了,当时就觉得没有希望了,一时间也有些怅然。结果第二天心如止水的我在睡梦中被惊醒,得知收到了无面录取还被给了奖?

再回望整个申请季,真的特别感谢Ling和Coco两位老师给我的巨大帮助,他们提供的支持超过了职责所在太多太多。比如我记得在UCB mdes第一次开招生会宣讲会的时候,他俩不约而同把资讯转发给了我,提醒我去听。这种事还有很多。此外,Lexie老师也在我的交互启蒙阶段给了我非常多的引导,感谢!


Coco老师虽然只是带我文书,但她也会询问我作品集进展,给我转发一些好玩的CHI papers,在我和她询问设计问题的时候乐于帮我看思路,在HCI相关学校选校的过程中也知无不言地告诉我各个学校的信息。

与COCO的对话

而Ling作为CD方向的老师,完全可以说是一位技能、审美、知识面完全点满的六边形战士(我只会感叹自己所会不及老师的冰山一角),也同样是一位活菩萨,在我的申请中从项目梳理到时间规划到选校推荐事无巨细地提供指导,甚至会reach out自己的一些朋友来帮助我。

与Ling

还要感谢的是家人和朋友,尤其是好友4g的珍贵陪伴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摆脱了阴暗。

以及在最后一定感谢一下勇敢的自己。





文中图片文字均来自作者 © Way
更多交互留学资讯,欢迎关注WIIISH惟学交互!






详细咨询


Contact us


WIIISH惟学交互 留学咨询二维码

WIIISH惟学交互 25/26/27FALL留学申请报名中
更多留学院校信息、作品集、文书等相关内容
长按二维码 添加客服咨询详情~




系列内容


Series





联系我们


Connect


↓  长按图片 ↓  关注公众号不迷路  ↓ 

喜欢  在看  亮灵感

WIIISH惟学交互
汇集哈佛、MIT、RCA、CMU、UW、TUD等全球顶尖院校师资,联合谷歌、亚马逊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精英设计团队。指导领域涵盖UI/UX、服务设计、人机交互、数字媒体、设计学、算法等多个方向,助力新一代交互设计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