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社会科学硕士(广告学)
多伦多大学
信息学硕士
中国传媒大学
市场营销+广播电视编导
广告传媒转交互设计,现任加拿大航空公司UX researcher,曾就职于AI startup、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社会公正实验室等。擅长领域涵盖交互设计、Mixed-methods用户体验研究、无障碍及包容性设计。
"现在,在亚哈的心里,他稍稍意识到了这一点,即:我所有的手段都是理智的,我的动机和目标则是疯狂的。”
--赫尔曼 · 迈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白鲸》
从本科的时候懵懵懂懂进入了传媒行业,写过创意文案、干过视频编导、编排过舞蹈演出、办过央视晚会,我一直自诩为一个有创意的内容生产者。第一天走进港中大广告专业教室就被众教授告诫:“你们入错行啦!”那时候我和同学面面相觑,还不是太明白,我们还在期待着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有自己的一个Aha moment,忽然有一个绝佳的创意留在广告史上。直到真正开始实习工作,我们在没有灵感的美好的白天,被关在小房间里,进行名曰Brainstorm的闲聊,然后产出一些不知所云的创意,我才开始思考:什么叫做创意?一个创意是如何诞生的?我们进行的调研是如何最终指引创意?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我要如何成为supposed to be creative的广告人?
后来偶然间接触到了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后文简称UX)相关的概念,接触到了与用户共情的方法、梳理调研结果的方法、行为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理论,我感觉好像找到了创意这条路上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缺失的罗盘。
在多伦多大学Master of Information我最喜欢的课太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学第一门课,Fundamental of UX。每周一次lecture一次studio,每两周一次presentation,可能是我高三之后强度最大的一门课。一开始lecture上涉及的理论方法过多,可能会有一种overwhelming的感觉,甚至我会有点质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exercise,一个简单的canvas,真的梳理出什么结论吗?但是后期针对自己的课题不断地进行exercise,经过螺旋式的积累,前面的所有碎片拼成了一个完整的拼图,原来这就是Erika!原来这就是Aha moment!除了我试图自圆其说的拼图论,最近读到的一本书《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可能更能解释这个Erika: “我们可以把创造力看作一种搜索的手段……好像不同的可能性,出现在一个大房间的不同位置。在这个巨大的房间里,从一面墙到另一面墙,从地面到天花板,每一个你能想到的图像,都在空中某个位置盘旋着,数万亿的图像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探索这个房间的过程,我们探索得越多,就越清楚创造发明的可能性。你对这个房间探索得越多,就越能明白接下来该去往何处。”在我以往的探索中,我也许没有看到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某些图像,也许并不知道我看到的图像是属于天花板还是哪一面墙,甚至我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房间。用户体验的用户研究、设计、验证、再设计的不断迭代,就是点亮图像、串联结论、不断探索的过程。我忽然又想起来MI的教授们也各有他们探索房间的特点,在office hour回答问题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系主任Olivier针对问题总会给出偏high level的指引,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得到答案。用研、设计、前后端coding全能且教学热情永远高涨的Velian则是会不停地反问不断抛出一个又一个方案,你尝试过这个方向吗?你尝试过这个方法吗?你做这件事的时候考虑过这个问题吗?学习阶段接触到的合作伙伴通常都是对UX非常感兴趣,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由于我们接受了同一套思维方式的培训,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知道队友想说什么。但是由于这个专业方向本身的特点,其实在工作中,特别是传统行业而非IT互联网行业,我们接触和合作的伙伴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参差不齐,很多时候UX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UX advocater,我们要为用户发声首先需要为自己发声,去告诉不同团队的人,UX是什么,UX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倾听用户的声音,UX能为整个公司的业务带来什么价值,从而去影响决策。如果还能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这个专业,带着用户思维去思考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简直是本INFJ的天选专业。作为一个用研人,我很享受既能够与用户对话,又能够独立进行深度思考的balance。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犯“职业病”,很想给我的哈基米小猫做个深度访谈,问问她为什么要捣蛋,但是由于访谈对象不太配合,我只能进行一些可用性测试并且通过不断迭代找到我们的相处之道。
WIIISH惟学交互 25/26/27FALL留学申请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