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但他人的世界,往往是一座用语言伪装起来的黑箱,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微表情、微动作、微语气等“非语言信息”,来解读出黑箱中的真相。
如今,所谓的“微反应读心术”的书非常多。可问题在于,大多数这一主题的图书,都是对陈词滥调的粗暴总结,或者说是将西方人文化下的解读生搬硬套在了所有人身上。
日本新生代“微反应”心理学家重磅新作《小猫咪能有什么坏心思:微表情、微动作、微语气》,从微反应前沿研究入手,以亚洲人的面部表情为示范,从微表情、微动作、微语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隐藏在人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表达背后微妙的心理活动 , 告诉我们人在内心紧张、动摇、羞愧、戒备等状况下,身体会流露出哪些微反应。
而这些微反应,能够帮我们看破别人的 800 个心眼子、获取准确的信息,进而做出有效应对,让我们的人生打开“上帝视角”~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编辑推荐
作者是谁
抢先试读
“副语言”会暴露谎言
上一节,我们讲解了声音的“风格”,讲到了说话速度和说话节奏,这里要讲一个与此相关的词语——“副语言”。
简单来说,“副语言”就是不能称之为语言的语言。
当我们绞尽脑汁却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时,自然难以开口。这时我们会说出一些语气词,如“哎”“嗯”“唔”“那个”“这个”等,去填补话语之间的空白。
这些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就叫“副语言”。它不仅能填补话语间的空白,还能表达情绪。当一个人产生了轻蔑感时,也有可能会从鼻腔中发出鼻音,比如“哼”。这样的表达也属于“副语言”。
现在,你对“副语言”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脱口说出“副语言”的人究竟在想什么呢?“副语言”的字里行间是否有明确的含义呢?
微动作微语气
“副语言”多出现在停顿的瞬间,这是需要我们留意的地方。比如,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之前的拖延停顿,或是一 句话里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两种情况。
无论是拖延回答,还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只要产生了“副语言”,就说明此刻对方处于一种“高认知负荷”的状态,换言之,此刻对方正处于思绪万千,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状态。
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其一:如果出现在问答场景中,那么,对当事人来说,这个问题很可能不好回答,他需要思考问题的含义和提问意图,并寻找合适的答案。
其二:如果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副语言”停顿,那么对方很可能在思考一个合适的措辞。我们可能经常在对话 中听到“副语言”,一般情况下没必要去深究它们的含义。
对于常见的“副语言”,我们只需耐心等待对方的下一句话就好。
或者,你可以更进一步,当个“捧哏”的,应和对方的“副语言”。比如,当对方说“哎”“嗯嗯”的时候,你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对他说“你是 ××× 的意思吗?”或者你可以说“你是不是想说 ××× ?”,用引导对方的恰当表达来代替“副语言”,可以让交流更加顺畅。
同时,也有一些“副语言”需要格外留意。
在遇到容易回答的问题或是可以轻松交谈的话题时,如果说话人出现了“副语言”,这说明对方在找到恰当的表达 之前,故意用“副语言”拖延时间。
比如,昨晚丈夫参加了一个聚会。第二天一早,妻子不经意间问起。
妻子:“昨晚的聚会玩得开心吗?”
丈夫:“……马马虎虎吧。”
妻子:“地点在哪儿?”
丈夫:“在哪儿来着?嗯……对了,就是那儿啊,新宿。对,在新宿。”
妻子:“新宿的哪一家店呢?”
丈夫:“新宿的……哎,店名叫什么来着?”
妻子:“你和谁一起去的?”
丈夫:“这个嘛……和一个叫铃木的同事去的……”
气
以上对话是丈夫的异常反应。当然,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但当妻子问及本该记得很清楚的事情时,丈夫的回答中却出现了大量的“副语言”,这显然有些不太对劲。
这个例子中,对于“地点”和“人物”,丈夫就算忘记了店名,但是不能立即想起店的位置以及和谁在一起,这就显得有点反常了。
为什么地名“新宿”和同事“铃木”的名字没能马上想起来,很可能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或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产生了认知负荷。这时,你有必要想一想,为什么对方需要拖延时间?
当然,就目前的对话来看,我们不能断定丈夫在撒谎。
丈夫很可能只是单纯地对于妻子的提问感到大脑一片空白。
比如丈夫或许只是因为今天工作上的事情很闹心,回答与自己的思虑无关的问题需要花一些时间。
无论怎样,面对类似这样的简单问题,如果对方说了很多“副语言”,你就需要留意了。当然,你也可以进一步追问,借此读懂这些“副语言”背后的含义。
一起来点“在看”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重启人生 | 无效努力 | 假努力 | 人性弱点 | 错失恐惧 | 讨好型人格 | MBTI | i 人 | INFJ | 焦虑 | 高敏感 | 校园霸凌 | 咨询技术 | 心理评估 | 绘画心理学 | 冥想 | 旺孩子 | 天赋养育 | 表达 | 疗愈型伴侣 | 成人童话 | 假性单身 | 小红书 | A 股 |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