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英文版刊登于美国《风险管理协会期刊》2021年四月号。中文翻译版刊登在《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2024年第3期(总第29期)“译作”栏目。经译者授权在“风控博士沙龙”微信公众号发布,由于文章篇幅较长,采用连载方式发布,本次刊登文章第一部分。作者Richard J. Parsons是美国银行前执行副总裁,负责集团操作风险。他的著作《破产:美国的银行系统》和《投资商业银行》由风险管理协会(RMA)出版。他也是RMA期刊的编辑咨询会议成员。译者张天源,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组员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金融学硕士,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房地产开发和金融硕士,佩波代因大学金融学学士、应用数学辅修,FRM持证人。曾从事美国CMBS特别服务权定价,境内投资银行业务;2017年起参加证券公司固收自营、投资银行等业务线风险管理,中台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喜好学习研究金融风险管理与相关知识技术、人文学、文化比较与跨文化沟通。目前对天文物理学、健康管理和五金电器修理感兴趣。译者杨成佳,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系,现任国联基金风险管理部高级风控经理。历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产品管理部精算员、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风控经理、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养老金投资部投资监督等职。
银行业处在重大变革来临之际,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以此为契机,各位首席风控官可以梳理并重塑现有的流程和系统,从而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决策,同时还能降低成本。自19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算起,这已经是银行业的第六个时代,革命性的因素将主导重塑整个行业的面貌。那些有能力快速识别这些因素并做出适应性改变的机构,将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下面的第二节我们将回顾概括之前的五个时代。整个金融服务行业已经意识到新时代正在快速到来,而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这个行业素来以应对变化而闻名,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够顺应新技术的发展,满足股东和监管者不断增长的期望,并紧跟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比如,在COVID-19(译者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时,各大银行迅速将服务转移到线上,及时提供必要的宽限和豁免,并推动了薪资保护计划——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金融救助计划之一。不过具体到单个企业层面,就如同过去那些变革期一样,银行是否能脱颖而出取决于它们是否对行业的未来有清晰的判断。
金融危机后的十多年,银行董事、高管和监管机构依然受那次痛苦经历的影响。与此类似,疫情也将继续在未来几年影响他们的决策。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风险经理在制定行业风险偏好时仍将拥有重要的发言权。虽然银行的风险规避态度相比危机前会更为谨慎,但随着疫情的缓解这种态度可能会比2010年至2015年期间略有放松。预计银行业的年度贷款增长将继续保持在实际GDP的1.5至1.8倍之间,保持一个适度而健康的水平。在疫情之前,信贷质量的前景相当乐观。凭借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整体信贷质量可能会在疫情退去后有所回升,但某些行业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继续面临挑战。同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几项系统性风险显得尤为突出。即使在疫情之前,量化宽松政策、政府赤字的扩大以及激进的借贷行为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担忧。然而,尽管风险管理职能和首席风险官(CRO)在银行内部依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CRO们依然面临如何在风险管理成本上实现更高投资回报和提高效率的压力。过去十年,风险管理成本增长过快,与其他银行业务成本相比不太协调。预计CRO们将通过以下手段削减风险管理成本:强化流程的精简与改进。
明确各岗位职责,减少重复开支。
投资于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大数据”。
虽然银行致力于控制风险管理成本,但监管机构对任何可能动摇现有格局的变化都会保持高度警惕。任何对风险管理开支的削减都将受到监管机构的严密监控。此外,由于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技术的迅速进步,银行几乎在所有业务层面上都将面临深刻的变革。首席风控官、银行高管和董事们必须评估银行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预计在2020年代初,银行业的并购活动将会大幅增加。一些银行在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剧烈变化和对人员、流程、系统的巨大投资需求时可能会选择退出竞争舞台,行业整合将因此提速。
表1:不同时代的系统性力量
虽然并不是每家银行都会成为新技术的先行者,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银行的风险管理高层将会加大对新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方面。这种投资有两个主要影响:首先,它将加强与非银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对于那些缺乏构建内部技术能力的人才资源的社区银行和中型银行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也为顶级的第三方供应商带来了利好。其次,一支新的量化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将崛起。这些人将掌握更大的风险管理预算,并在权衡风险与回报的事项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多疑又老练的风险经理会谨慎行事,他们深知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那些量化分析师和模型曾经带来的过度影响。因此,他们会确保大多数银行不会贸然采用新一代未经验证的量化模型。虽然早期采用新技术的银行可能在投入回报上遇到困难,但那些能够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应用于模式识别的银行将在欺诈管理和其他个别或系统性风险方面获得成功,尤其是在速度和数量发生显著变化时,这些变化往往预示着风险的升级。预计这些早期采用者的首要任务将集中在威胁检测与响应、供应商管理、防范欺诈损失、自动化控制修复、故障切换和系统自我修复等方面。银行将在新兴的风险管理技术上巨资投入的同时,将会花费力气物色那些那些兼具敏锐的判断力、商业头脑、同时又富有银行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风险管理人士。在这个第六个银行业时代,银行必须吸纳精通新技术的下一代人才,这将决定一家银行是脱颖而出还是平庸无奇。首席风险官(CRO)这一角色将从单纯的信贷高管逐步演变为驾驭多种风险管理技能的多面手。人才缺口不仅限于风险管理领域,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也同样令人担忧。到2021年,CEO的继任问题已经显现出严重的挑战。人才短缺、成本压力、对规模的需求以及对技术投资的不确定性,将成为推动行业整合的主要力量。这意味着,到这个十年结束时,美国的银行数量可能会从大约5,000家减少到3,000家。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算是对银行业最严峻的考验。危机刚一过去,政界和监管机构就试图寻找其产生的根源。政客们对此众说纷纭,而全球监管机构一致认为,是银行的“文化”在危机前将行业引向了错误的方向。话虽如此,可是在“文化导向”被认定为问题根源之后的十年里,银行和监管机构仍未能明确地、定量地给出 “文化导向”的概念。所以现在的观点是“当你看到它时,你就知道它是什么”。诸如将薪酬与长期表现挂钩等实际措施,旨在将银行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监管机构和银行需要创造更好的工具来衡量文化,这些工具可以作为可靠的预警指标,提醒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社会对文化、行为和伦理的期望将在未来十年里提高。因此,预计银行董事会和监管机构将推动银行将文化、行为和伦理纳入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更好定义中,并进行衡量和基准比较。
要看清2020年代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向,首先得了解美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要对这一点有个清晰的判断,就必须回顾一下银行业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毫不夸张地说,2008-2010年的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深远影响,并不亚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银行业在随后的四十年都是大萧条留下的阴影下由那些亲历过危机的银行家管理的。那次危机让9300家银行倒闭,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当时,银行系统之所以形成了一种天生的风险规避性,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资金成本由联邦立法控制。银行不能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储蓄存款的利率也被法律规定为比储蓄贷款协会低25个基点。其次,银行受到地域限制,有禁止跨州设立分支的法律约束,避免了激烈的竞争。在德克萨斯、佛罗里达和伊利诺伊这三个大州,州立法者甚至设置了更高的壁垒,阻止银行在其所在县之外扩展业务。最重要的是,在那些年月,银行由那些经历过大萧条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信贷官领导,他们坚信绝不能重蹈1920年代那种轻率放贷的覆辙,因为那曾毁掉了太多银行。如果说1920年代的银行是由过度乐观、追求高速增长的银行从业者主导的,那么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银行的决策权则牢牢掌握在那些信贷政策制定者手中,他们的决定就是法律。这一切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改变,原因有两个。首先,经历过大萧条的银行高管陆续退休,新一代银行从业者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更加自信,认为大萧条的教训已经深深植根于行业,或者说,由于世界的巨大变化,这些教训已经不再适用。其次,197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储蓄贷款协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国会因此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允许贷款机构按市场利率支付存款利息。此外,国会还允许储蓄贷款行业开始从事商业房地产贷款。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国会让银行按市场利率支付存款利息的决定是明智的。然而,允许储蓄贷款行业(译者注:美国包括信用社、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等能所有能吸储和放贷的金融机构)从事商业房地产贷款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为不良贷款行为火上浇油,最终导致1985年至1992年间3000家银行倒闭。这个简短的历史回顾旨在引出本系列文章将探讨的几个主题:- 在好日子里,银行从业者们往往会忘记周期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创造收入的人成为银行的明星。
- 在困难时期,保护银行免受财务损失的风险经理成为关键人物。
-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创造者和风险经理之间的权力和影响力会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 最终,新一代银行从业者出现,他们对银行的历史缺乏了解,或者认为“这次不同以往”,并推动行业进入下一个高速增长阶段。
当然,银行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实际上,银行周期是宏观经济周期的一部分。这些周期正是银行从业者现在所谓“系统性风险”的核心。过去90年里,美国有12,500家银行倒闭,这表明银行从业者们对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过于自信。这种自信也许源于一个错误的理念,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管理个体风险,于是也就能使银行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然而,当经济周期转变,经济放缓时,银行从业者们就会意识到,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经济的表现。在这方面,GDP对银行成功的影响无疑是最强大的,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它是自然法则,无法违抗。GDP的增长带来收益,而负增长则会收回这些收益。那些增长速度超过GDP的银行,失败的风险要高于那些与GDP增速保持一致的银行。当整个银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GDP时——就像2001年至2006年那样,银行从业者自信满满地认为“这次情况不同”——回归平均值是不可避免的,银行从业者的自信心和利润终将回落到地面。正如我在《投资于银行》一书中写道:“成功带来乐观,乐观使银行从业者忽视失败,失败随之而来。这是美国银行业无尽的循环。除非从业者了解银行业的自然规律,包括经济周期的不可避免性,否则未来20年里,美国再度经历银行业的毁灭性冲击也不足为奇。”不仅银行从业者生活在经济体系中,他们也生活在一个政治和社会体系中。这个体系的保护者包括政客和非选举产生的政府代表(监管者/监督者)。他们对银行业的关注如同经济一样,也是周期性的。当经济形势良好、GDP增长健康时,政客们对银行业不太关注;而当经济形势不佳时,政客们就会非常关注银行业,因为经济低迷会给他们的选民带来痛苦。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罗斯福总统和国会通过了许多法律,这些法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深刻地影响了银行业的发展轨迹。同样,在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总统和国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引入了新的法规和规则,至今仍在指导和控制着银行业。
《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2024年第4期(总第30期)将于12月28日出刊,本期主题是"2025年风险的展望与应对",欢迎广大业界人士赐稿。
1、文章的选题需紧扣风险管理的主题,题目自拟;
2、文章撰写的要求包括:一是实用性,文章贴近并服务于日常工作;二是可读性,文风朴实,行文流畅;三是文章字数不少于2000字,可以配有图和表;
3、文章请投杂志的专用邮箱shufe_cro@126.com,征文截止日是12月15日。
《上财风险管理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4年10月8日
为加强《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的作者团队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建立《上财风险管理论坛》读者交流微信群,目前成员接近1200人,包括知名金融机构的首席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部负责人、风险管理领域知名学者等专业人士,竭诚欢迎广大的风险管理从业者加入该微信群,共同打造一个讨论风险管理的专业社区。如希望入群,烦请给本微信公众号留言(留下个人微信号),我们将会主动联系并且邀请入群!
为了积极推进AI大模型在金融尤其是风险管理领域的落地,创建了“衍生品、风控与AI大模型社区”微信群,目前成员接近1300人,包括了金融机构高管、AI大模型科学家等,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学习、讨论金融衍生产品、风控以及用AI大模型实现前两者功能的开发社区!如希望加入,请留下个人微信号,我们将主动联系并邀请入群!
【随笔】FOF产品投资与风险管理
【洞见】从新证券法看风险管理脉络
【洞见】经济周期波动下证券公司信用业务风险防控的优化
【译作】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连载之三)
【译作】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连载之二)
荐书
【新书】After The Pay Cut
【新书】After The Pay Cut (Japanese Edition)
【新书】Becoming Top Financial Talents in China (Japanese Edition)
【新书】Becoming Top Financial Talents in China
【荐书】Chinese Wisdom in Risk Management (Japanese Edition)
【荐书】Eastern Wisdom in Risk Management
云课程
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第九版,全部三百六十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