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改革的,常常是改革的受益者

文化   2024-07-08 20:45   北京  
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屁股应该坐在哪。
历史上,改革失败居多,因为现实很复杂,改革本不一定会成功,要面对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难点,更大的挑战反而是改革的受益者。
在改革的初期,一定会打破旧的利益结构,会有人受损,而受损者往往是旧时代的得利者,有充足的能力和动机去否定改革,更将当前遇到的一些困难污蔑为是因为改革,煽动更多人去固守过去。
而且相比重塑、创造,搞破坏容易太多了。
比如中国古代的例子。王安石搞改革,核心是青苗法,针对的是当时极为猖獗的民间高利贷,豪强、地主、宗族、宗教势力以高利贷牟利,当时的寺庙更是金融的先驱,论金融玩法,遥遥领先。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贷,一季起码五成利,如果风调雨顺丰收还好,勉强能还上,如果歉收还不起,差了那么几斗粮食,就得借新债还旧债,于是高利贷越滚越高,三斗变五斗,五斗变一石,哪里还得起。
用不了几年,自耕农的地就没了,就成了佃户。比如岳飞,早年自家还有几十亩地,很快就因为高利贷利滚利把地丢没了,岳飞也就成了豪族韩肖胄家的佃农,后来还是因为岳飞用命搏杀,被主家举荐为一名弓手,才有了后来精忠报国的岳武穆。
王安石的青苗法,简单地说就是由国家直接放贷,统一利率为一季三成利,这也逼得民间高利贷大幅下降,一度降到三成利。但王安石是幼稚的,推出的改革严重超出当时治理能力,他将放贷的职责交给各级官吏,而各级官吏把这项政策变成了强行摊派,而且贪腐舞弊众多。
于是老百姓认为青苗法就是乱政,反而更加支持民间豪族,青苗法就被废弃了,王安石改革也就失败了。
青苗法的失败当然是因为超出吏治水平,以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官吏分开的基本格局,怎么可能搞这么细致的操作,但要说背后没有民间豪族的搞乱,那就是天真了。
又比如董特首,一上任就搞“八万五公屋计划”,想要借助回归的契机确立新气象,改变香港严重的居住问题,然而这项改革立刻被利益集团扭曲,说成是搞公屋会导致香港房价下跌,于是本来是改革受益者的香港市民反而成了反对改革的急先锋,于是香港居住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
直到最近几年,在对香港顽疾清理之后,2023年香港才得以成立“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推动解决香港居住问题。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改革的获益者,因为短期的阵痛,甚至是被误导、想象中的痛苦,就把问题的症结错误归因为改革,成了反对改革者的工具。
当前对金融的改革就是如此。这几年资本市场表现很差,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推进金融改革最普遍的民意基础,可以说《没有人帮金融圈说话》,但是一旦谈具体的改革措施,就会有非常多投资受损者出来反对。
但导致受损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吗?当然是改革要针对的错误问题。
上周谈金融比较多,虽然小镇尽量保持客观,但小镇确实属于对“脱实向虚”那一套很不感冒的一派,毕竟“脱实向虚”能够惠及的只是少数人,就像金融业以占比不到1%的从业者,切走了9%的GDP,而800万金融从业者中,少数的几万人、几十万人又拿走了大头。

少数人富了,更多人穷了,这对吗?那些因为自己投资受损就要反对金融改革的,扪心自问,自己能成为这极少数的千分之一吗?如果不能,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屁股在哪里,别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小镇鲜明的态度也遭到了围攻,昨天《外怂内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截至目前留言近千,一大半是首次留言,对金融圈目前的做法进行了辩解,另外就是对小镇的批评。
但是要强调一点,小镇行文难免带有个人感情好恶,但是分析的结论尽可能客观,谈的就是小镇认为未来政策倾向,这是大势,如果觉得不爽,也最好耐下心来好好体会下,而不是觉得不爽就竭力否认,否认得了吗?
有不少留言者认为,不要再改革金融,希望回到过去,希望国家继续大放水刺激房地产,希望国家在股市里砸进去4万亿、10万亿,把股市带起来。
但是这么做,得利的到底是谁?
自己手头那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真就能成为食利者?
在推动金融改革之前的十几年,靠炒股暴富的有多少?甚至能够不赔钱、跟上人均收入增长的股民基民又有多少?
到底是什么导致亏钱?是什么导致利好利空都跌跌不休?想不想体验下股市跟经济发展相匹配?感受下美国那种怎么买都赚钱的好事?
不能说经过这次改革就一定能做到,但是不改,一定不可能。
那改还是不改,道理很清楚了。
其他文章推荐

■  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谈谈对未来方向的判断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从关键岗位安排,把握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

■  有的国家就算“投降”,美国也绝不接受

■  外怂内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