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数字化时代,与历史上的先秦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同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轨迹在先秦就决定了,这是中国文化轴心期。“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诗经·大雅·文王》),从殷商到周朝,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文化面貌也焕然一新。
先秦时期最突出的文化之变,是从“神”向“人”过渡,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天道到人伦。据司马迁《史记》,上古时期的五帝三王,做事必问鬼神。用蓍龟占卜,是一种社会风气,上至朝廷下到百姓。但是,对鬼神的依赖程度随时代有所弱化。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而商王又掌握着占卜权和解释权。周文王在被商纣王拘于羑里的七年里,推演《周易》,虽然仍在请示鬼神,但演《易》的重点,已由伏羲画卦所关注的天道轮回转向人的行为规律。代表先秦理性精神的孔子,更是采取了一系列“去神化”的行动,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有没有鬼神,孔子将这个问题悬置起来,实际上是存疑;他说“祭神,如神在”,也是这种态度。孔子基本不考虑鬼神的态度,只考虑“仁者爱人”之类“仁者”应做的事。周王朝将祖宗之神与天神并列,实现了人对神的“僭越”,尽管周王朝将自己的祖宗披上了神的外衣。先秦诸子以“天人合一”为旨归,“人”已经成为落脚点,而且“天”主要是天地万物。
第二,从天庭到社会。文王演《易》,由八卦推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且,以类推之,总揽世界万事万物,将视野拓展到人生和社会。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上是周游于列国的朝廷、都市与乡村,一本《论语》,是这种社会游历的行述录。到了这个阶段,人在神面站立起来,社会成为天庭之外更有意思的世界。
第三,从天命到民本。商朝处处拿天说事,假托天命,周王朝仍然袭用这个传统,也自称“天子”,但是,其夺取天下,强调的是逆天改命,夺取天下后又强调“以德配天”,在周王演《易》中,已经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儒家学说里,更是将“仁政”与“民本”相互表里。到了孟子,甚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先秦思想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到了近代,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认真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他们借鉴西学的理念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凤凰涅槃。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作为一场社会表达系统的革命,是知识分子的头等任务,如果没有他们的“文学革命”,我们现在看的文章还是文言,而且竖排,没有标点。也就是这个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周朝“其命唯新”,到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我们仍然沐浴在其斜阳余晖之中。
新文化运动的多位大将,参与到整理国故的运动中——他们一方面是白话文的先锋,一方面又是整理国故的领袖,一面前瞻,一面回望,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典型姿势,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比如鲁迅,既写出了当时最成功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等,又辑录、校勘《嵇康集》。
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阐明的观点,当今学界公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有重要意义:一是"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突破传统朴学仅把儒学经典作为研究对象,一直被视为不入流的古代各类稗官野史、街谈巷议也纳入研究对象。二是"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具体提出"索引式整理"、"结账式整理"和"专史式的整理"。这种专史研究又细分为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和制度史这十个方面。三是"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即要借鉴域外的研究方法和材料,否则,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
显然,在新文化运动这场中外文化大碰撞中,当时的知识分子采取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与做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此后,“新儒学”以及种种形式的国学研究,相继兴起,当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主流上,今天的我们仍然采用的是新文化运动中已经形成的理念与方法,事实证明,这是中国文化存亡续绝、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中国文化,又一次面临与外来文化的交汇。这一次的变化烈度及对未来的影响,并不亚于先秦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看到,主要是发生了前人不会想到的“三变”,但是,在自身基因的强大作用下,中国文化仍然行驶在自己的轨道上:
一是面向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化。现代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肇始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初起阶段,作为“文化工业”,最先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但持的是批判态度。后来,这个学派对文化产业的态度有了转向。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起步阶段也受到过质疑甚至批判,但逐步被社会舆论和学界所接受。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存在问题的戒备,并不都是无益的。不过,事实证明,文化市场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不可缺少的途径,文化产业可以是各种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种表达方式,而且是经过消费者自我选择的方式,在文化接受上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发为自觉。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主要是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
二是面向融合,实现文化生活化。先秦时期奠定基石的“天人合一”、“物我一理”哲学理念,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融合取向和生活趣味。三十年来随着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文创的力量,文化与千工百业相现融合,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学文旅(研学)、军文旅(军事主题旅游)风生水起,在融合中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种种融合的灵魂。
三是面向技术,实现文化数字化。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得到科技的支持,科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受到世界工业文明体系的洗礼,中国科技文化也从被动转向主动。文化与技术密不可分。特别是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正在形成的信息记录、储存、处理、传播符号体系,既是技术创新,也是文化创新。数字化已经全面重塑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层面、环节,并且带来全新的参与、互动方式。尽管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但从数字技术的更迭进展看,这种变革还只是刚刚拉开大幕。
(蓝色光标元宇宙)
梳理先秦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和今天数字化时代,三次文化之变,有着共同的规律:
一是重点在“言”。表达,是人的本质需求,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三次变化,趋势上共同指向人的自由发展,有更广的视野、更开阔的心胸、更积极的作为。先秦时期虽然还在用蓍龟占卜,但人在神的面前站立起来,面向更广阔的人伦、社会,甚至转向孔子所说的“多识于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不再像以往那样关注鬼神说话,而是关注人说话。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挣脱了文言的束缚,与口语实现合流,为文化上的创造与接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今天的数字化,更是突破了时空界限、突破虚实的间隔,在人的表达上,也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上,是一次伟大的解放。
二是谁在“言”。这是表达主体的变化。如果说先秦时发生的变革是由“神言”转向“人言”,“立德、立功、立言”所谓“三立”成为奋斗的目标,诸子竞起,百家争鸣。语言也不是天定,而是人定、“俗成”,即荀子所说的“约定俗成谓之宜”(《正名》)。到了新文化运动,则是由文言转向白话文,由精英转向百姓。数字化阶段,社会大众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表达上,由以往接受为主,转向接受与创造并重。
三是怎么“言”。这是表达方式的变化。夏、商、周三代,还是“官守其学”,孔子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本,虽然仍有“王官之学”的特征,但已经有新时代的思维。“言”的解放特别表现在文体的解放,由此,先秦时期成为中国诸多文章和文学的源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论述文章体式,分别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典、谟、训、诰、誓、命、祝、诔、诗、歌、赋、颂、箴、铭、序、辞、传、解、说、记,等等。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上的各类稗官野史、白话文学与正宗经典的价值等量齐观,白话文学在经过“自古成功在尝试”(胡适《尝试集》自序)之后,很快有了郭沫若《女神》、鲁迅的白话系列小说等成功作品。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已经迅速走过从文字到图片,到声频,到视频,到AIGC的演进,而且出现了泛文化趋势,文化在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百态百业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若风
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农业出版社顾问。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
往期
孙若风: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qq.com)
孙若风:文化巨人幼年失怙与草根网红青春逆袭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下的机器人、虚拟人 (qq.com)
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产业是打造城市品牌的新途径|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介会 (qq.com)
全国旅标委主任孙若风谈“文旅热”:“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 (qq.com)
孙若风|体能·艺能·数能:构建数字文体旅新场景 (qq.com)
孙若风|城乡有约·创意无限·数字赋能:数字文创联名跨界乡村振乡 (qq.com):
孙若风:乡土化+时尚化+数字化,是国潮最佳建模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qq.com)
乡村非遗系列谈① | 产业化是非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qq.com)
孙若风:乡村古建保护利用,诸葛村里人人是诸葛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旅游消费模式新变 (qq.com)
中外嘉宾品中秋文化 (qq.com)
孙若风:天上的月亮在心里,心里的月亮在天上 (qq.com)
孙若风:兴于乡、立于市、走天下,茶马古道再出发 (qq.com)
孙若风:疫后文旅产业大势 (qq.com)
孙若风:玄学之殇 (qq.com)
孙若风:文旅行业将频现投融资风口 (qq.com)
孙若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字时代的定力与动力 (qq.com)
孙若风:玄学实干家王导、谢安 (qq.com)
孙若风:文化下沉基层的一个重要“指数”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元版本、元场景与元装置 (qq.com)
孙若风:学着伏羲做文旅元宇宙 (qq.com)
孙若风:乡村美学的传承与复兴 (qq.com)
孙若风:文旅元宇宙的生产与消费 (qq.com)
孙若风:衣冠渡江扳正的文化船头 (qq.com)
孙若风:生态美要看得见、说得出、体验得到 (qq.com)
孙若风:在县域经济中壮大文旅产业 (qq.com)
孙若风:西晋的审美触角:生活、艺术、情感 (qq.com)
孙若风:大文创 新国潮 (qq.com)
孙若风:机锋乍见 (qq.com)
孙若风:让标准成为巴渝文化旅游走廊标识 (qq.com)
孙若风《中华美学回归大众生产生活》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征文中获“特别致敬” (qq.com)
孙若风|从游于竹林到游于金谷 (qq.com)
孙若风|一千多年前的美学实验 (qq.com)
孙若风|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 (qq.com)
孙若风|旅游进入大住宿业时代 (qq.com)
孙若风|玄学的思辨与才情 (qq.com)
孙若风|乡村文旅与做好“土特产”文章 (qq.com)
孙若风|以文体康旅融合对接老年消费 (qq.com)
孙若风|竹林中的酒神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大力发展文体康旅装备 (qq.com)
孙若风|洪洞大槐树:从故事到产业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与艺术力 (qq.com)
孙若风|文旅消费场景重构 (qq.com)
孙若风|建安风骨是怎样长成的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打开文旅消费新空间 (qq.com)
孙若风|曹丕曹植做“群主” (qq.com)
孙若风|乡村旅游要像货郎那样接地气懂乡亲知行情 (qq.com)
孙若风| 走向元宇宙:牢笼亦或星空 (qq.com)
孙若风|乡村民宿姓农守舍 (qq.com)
孙若风|中国乡创美学的由来与未来 (qq.com)
孙若风| 自媒体文旅创意规律 (qq.com)
孙若风| 数艺时代宣言 (qq.com)
孙若风|旅游标准:穿越至暗的星火 (qq.com)
孙若风|中国名士风流的绝响 (qq.com)
孙若风|当代文旅:从融合到熔铸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的美学杠杆: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中国文人曾经的垮掉与跨越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三级跳:数字化、数智化、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学驴叫的皇帝曹丕 (qq.com)
孙若风| 中国生产美学的前世今生 (qq.com)
孙若风| 快哉玄风 (qq.com)
孙若风| 曹操猜谜的文化大义 (qq.com)
对话孙若风、原博、季中扬 | 传统年俗在当代发展有很多新机遇 (qq.com)
孙若风|万物有文的中国审美与当下文创 (qq.com)
孙若风|曹操的通脱与解放 (qq.com)
孙若风|中国文化和旅游的同步、同构、同体 (qq.com)
孙若风|开风气者曹操 (qq.com)
专委风采: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孙若风教授 (qq.com)
孙若风|经济融合与审美融合 (qq.com)
孙若风|新文人曹操 (qq.com)
孙若风|《周易》中的文旅原型 (qq.com)
孙若风|六朝最风流 一地苦菜花 (qq.com)
孙若风|乡村建筑之美再发现 (qq.com)
孙若风|“形神之辨”:养形、养神、养生 (qq.com)
孙若风|“性情之辨”:关于情感的追问与安顿 (qq.com)
孙若风|新的孪生:互联网时代的人设 (qq.com)
孙若风|“有无之辨”:山水间的思辨与啸歌 (qq.com)
孙若风|让文创回源生产生活——在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的演讲 (qq.com)
孙若风|玄与诗的那场风花雪月 (qq.com)
孙若风|孔子的诗与远方 (qq.com)
孙若风|中国雅俗文化的对峙、和解与转化 (qq.com)
孙若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旅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个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传统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真实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语言在悖论中超越 (qq.com)
孙若风|以艺术的名义召唤虚拟人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推演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游戏观 (qq.com)
孙若风|艺术、技术、生活:元宇宙三维建模 (qq.com)
孙若风|艺术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 (qq.com)
孙若风|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基因 (qq.com)
孙若风|骈散:中国语言模块的审美张力 (qq.com)
孙若风|字形心迹:中国诗性符号意象 (qq.com)
孙若风|声美:中国诗学曾经的执念 (qq.com)
孙若风:中国造字论的诗性思维 (qq.com)
孙若风 | 意物与感物:中国诗学、语言学的同质同构 (qq.com)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融通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