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追求整体最优,艺术化强调审美整体性,今天,数字化与艺术化在合力实现这种“优而美”。
审美整体性作为美学概念,是指艺术品的完整、统一所引起的浑然一体的审美感受。德国谢林在《艺术哲学·导言》指出“只有整体才是美的”。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在“物我一体”的世界中,实现文学艺术的整体性目标,即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中外美学都承认残缺美,但前提是,它建立在对整体的把握与想象上,比如中国印章的边角往往开个口子“透气”,比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古往今来关于审美整体性的论述,主要是在文学艺术、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是艺术化的美。
与艺术化殊途同归的是,今天的数字化也表现出整体性取向。实际上,整体性是数字化的第一要义,这体现在国家、城市、企业各个层面。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把“整体布局”作为主题,贯穿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文明等方面。今年五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全域”是文件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框架。企业的数字化,整体性更是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灵魂。没有整体性这个基石,数字化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数字化与艺术化的整体性当然是不同领域的不同的概念,有各自的目标和方法。但是,二者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即追求整体最优。数字化不仅要关注单个元素的功能和效率,还要考虑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的价值,通过优化算法和历史数据比较分析,探求相关规律。与之不谋而合的艺术化的整体性,也是源于对现实美的提炼与整合,而且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几千年的经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指出,“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指出,美是把事物的特点“联合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文学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谓“高于生活”,就包含了将“零散”结为“一体”的思想。
随着数字化重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面、环节,数字化的整体性已经深刻作用于文化艺术,成为新的发展理念和路径。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通篇体现了数字化的整体性的原则,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这种整体化推进的思路,从宏观到微观,深度作用于文化以及旅游行业。
当前的数字化与艺术化出现时代同框,在整体性上相互呼应与融合,有着必然的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与艺术化的内在亲缘性。数字化作为一种记录、储存、传播信息的符号体系,与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语言、文字工具创新一样,比如毛笔的改进、纸的创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既是科技创新,也是文化创新,这就使得数字化与艺术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呼应与互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IP,本是一个互联网术语,由于频繁使用于文创,也就是利用文化艺术元素开展的产业活动,以至于衍生出文创的概念,甚至一般说起IP,人们的反应是文创,很少会想到它在互联网方面的意义。
第二,数字化的人性化与艺术化取向。160年前开始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迄今我们仍然沐浴在它的斜阳余辉中。但是,大机器生产将人分割在流水线上,卓加林的《摩登时代》等电影作品就批判了机器对人的异化。今天已经成为非遗的手工艺,之所以被称作带有人的体温,是因为传统工匠对产品整体上的把握、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亲历亲为,老裁缝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衣服与流水线做出来就是不一样。从产业的数字化,到数字的产业化,开始了对事物的整体化把握,随着大数据、区块链,又到人工智能,这种整体驾驭能力更强。数字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数字技术介入体验、互动的过程,并且具备了心理功能,包括联想、情感能力,让分割的、机械的生产,变为数字生产、数智生产、快乐生产,让冰冷的机器重获人的体温,让人真正能体会到大机器与以往的工具一样,是人的肢体的延伸,是大脑的“外包”,而不是压迫人的异己力量。
第三,文学艺术突破自身的疆域,进入日常的生产、生活。也就是将文化艺术作为要素,融入各类生产活动和大众生活。近三十年来,伴随文化产业的兴起,作为文化产业灵魂的文创,日益活跃,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外溢现象,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产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里,文化艺术突破了原先的“生活性服务”的定位,向“生产性服务”延伸。按照这个文件,文化创意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等众多行业的融合,接着,又向行业方向发展,有了工文旅、商文旅、农文旅、学文旅(研学旅游)、军文旅(军事主题旅游)。这种与艺术创作的“反向操作”,如同在水中提取了盐,又入水中。不同的是,经过融合的产品,是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功能性与审美性统一的对美对象。在审美者、消费者的眼中,这些产品不再是散乱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这类日益扩大的行业融合,从一开始就得到数字化的加持,以后的发展,更需要发挥数字化与艺术化两个“整体性”的优势。
艺术化与数字化在重塑对象整体性的过程中,既可以分兵直取,也可以合力推进。事实上,一个时期以来,艺术化与数字化在分别开展对于事物的整体性重塑时,就得到彼此的加持,从趋势上看,会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共同面向事物整体,并且经过数字化与艺术化新的整体,打造数字化、艺术化与具体事物的“合金”。诚然,数字化的最初用意是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但从客观效果和发展趋势看,审美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要将目前数字化实践中已经形成的整体性追求,由自发为自觉,由科学意义向审美意义延伸。要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艺术化与数字化共处的时代,合则双美,分则两伤。
应该自觉推动数字化与艺术化在整体性的追求上的互动,包括在理念、方法上相互借鉴、共同推进。
艺术化要从数字化获取支持。比如智慧文旅游就是从智慧城市中得到借鉴和支持。智慧城市从最初的数字化到后来的智慧化,从最初主要是服务管理者,到后来服务企业和市民,智慧旅游以及文旅融合的智慧文旅,也走过了基本相同的路,准确地说,智慧旅游、智慧文旅,是移植了数字城市经验,从最初的景区数字化管理,到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同时面向文旅产业的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数字化可以从艺术上追求整体性的经验获得借鉴。比如,通过局部反应整体。艺术上特别关注细节的典型性。艺术上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滴水的审美价值来自大海。数字化能力再强,在反应对象的整体性上也是相对的,必须抓住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局部乃至于细节。再有,数字化的完整性也是对应于人的主观认识和需求。黑格尔从外在世界是一个首尾贯穿一致的完备的整体出发,进而认为人本身是一个“主观性的整体”,表现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艺术作品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作为一个整体,艺术才能供人欣赏,引起共鸣。作家艺术家都明白,整体感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重要意义艺术家在创造中布局、结构、形象塑造都始终离不开整体性,各种因素、各个部分只有通过一定结构机制形成有机整体,艺术形象才会获得生命,才有可能高于现实生活。另外,多样性和变化性表现,在多样性中获得统一,达到内在的和谐。整体感在不同类型的艺术中有不同的体现。这些经验适合艺术的整体性,也适合数字化的整体性。这些艺术经验,数字化的从业者和社会大众也要懂得,而且,懂得越早,越能少走弯路。
我们已经知道,数学公式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内涵和表达的精准。人们很快还会发现,数字化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像作家与艺术家一样,通过技术实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若风
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往期
孙若风: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 (qq.com)
“文言文”文化产业思想访谈录第三期——曾繁文对话孙若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qq.com)
孙若风:沉浸式场景,是服务产品也是融合工具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谈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重点工作 (qq.com)
文旅部科教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经济要尊重“素人网红”表达权 (qq.com)
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孙若风:携手共商共建 共创文体康旅装备发展新篇章 (qq.com)
孙若风: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qq.com)
孙若风:文化巨人幼年失怙与草根网红青春逆袭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下的机器人、虚拟人 (qq.com)
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产业是打造城市品牌的新途径|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介会 (qq.com)
全国旅标委主任孙若风谈“文旅热”:“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 (qq.com)
孙若风|体能·艺能·数能:构建数字文体旅新场景 (qq.com)
孙若风|城乡有约·创意无限·数字赋能:数字文创联名跨界乡村振乡 (qq.com):
孙若风:乡土化+时尚化+数字化,是国潮最佳建模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qq.com)
乡村非遗系列谈① | 产业化是非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qq.com)
孙若风:乡村古建保护利用,诸葛村里人人是诸葛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旅游消费模式新变 (qq.com)
中外嘉宾品中秋文化 (qq.com)
孙若风:天上的月亮在心里,心里的月亮在天上 (qq.com)
孙若风:兴于乡、立于市、走天下,茶马古道再出发 (qq.com)
孙若风:疫后文旅产业大势 (qq.com)
孙若风:玄学之殇 (qq.com)
孙若风:文旅行业将频现投融资风口 (qq.com)
孙若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字时代的定力与动力 (qq.com)
孙若风:玄学实干家王导、谢安 (qq.com)
孙若风:文化下沉基层的一个重要“指数”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元版本、元场景与元装置 (qq.com)
孙若风:学着伏羲做文旅元宇宙 (qq.com)
孙若风:乡村美学的传承与复兴 (qq.com)
孙若风:文旅元宇宙的生产与消费 (qq.com)
孙若风:衣冠渡江扳正的文化船头 (qq.com)
孙若风:生态美要看得见、说得出、体验得到 (qq.com)
孙若风:在县域经济中壮大文旅产业 (qq.com)
孙若风:西晋的审美触角:生活、艺术、情感 (qq.com)
孙若风:大文创 新国潮 (qq.com)
孙若风:机锋乍见 (qq.com)
孙若风:让标准成为巴渝文化旅游走廊标识 (qq.com)
孙若风《中华美学回归大众生产生活》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征文中获“特别致敬” (qq.com)
孙若风|从游于竹林到游于金谷 (qq.com)
孙若风|一千多年前的美学实验 (qq.com)
孙若风|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 (qq.com)
孙若风|旅游进入大住宿业时代 (qq.com)
孙若风|玄学的思辨与才情 (qq.com)
孙若风|乡村文旅与做好“土特产”文章 (qq.com)
孙若风|以文体康旅融合对接老年消费 (qq.com)
孙若风|竹林中的酒神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大力发展文体康旅装备 (qq.com)
孙若风|洪洞大槐树:从故事到产业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与艺术力 (qq.com)
孙若风|文旅消费场景重构 (qq.com)
孙若风|建安风骨是怎样长成的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打开文旅消费新空间 (qq.com)
孙若风|曹丕曹植做“群主” (qq.com)
孙若风|乡村旅游要像货郎那样接地气懂乡亲知行情 (qq.com)
孙若风| 走向元宇宙:牢笼亦或星空 (qq.com)
孙若风|乡村民宿姓农守舍 (qq.com)
孙若风|中国乡创美学的由来与未来 (qq.com)
孙若风| 自媒体文旅创意规律 (qq.com)
孙若风| 数艺时代宣言 (qq.com)
孙若风|旅游标准:穿越至暗的星火 (qq.com)
孙若风|中国名士风流的绝响 (qq.com)
孙若风|当代文旅:从融合到熔铸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的美学杠杆: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中国文人曾经的垮掉与跨越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三级跳:数字化、数智化、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学驴叫的皇帝曹丕 (qq.com)
孙若风| 中国生产美学的前世今生 (qq.com)
孙若风| 快哉玄风 (qq.com)
孙若风| 曹操猜谜的文化大义 (qq.com)
对话孙若风、原博、季中扬 | 传统年俗在当代发展有很多新机遇 (qq.com)
孙若风|万物有文的中国审美与当下文创 (qq.com)
孙若风|曹操的通脱与解放 (qq.com)
孙若风|中国文化和旅游的同步、同构、同体 (qq.com)
孙若风|开风气者曹操 (qq.com)
专委风采: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孙若风教授 (qq.com)
孙若风|经济融合与审美融合 (qq.com)
孙若风|新文人曹操 (qq.com)
孙若风|《周易》中的文旅原型 (qq.com)
孙若风|六朝最风流 一地苦菜花 (qq.com)
孙若风|乡村建筑之美再发现 (qq.com)
孙若风|“形神之辨”:养形、养神、养生 (qq.com)
孙若风|“性情之辨”:关于情感的追问与安顿 (qq.com)
孙若风|新的孪生:互联网时代的人设 (qq.com)
孙若风|“有无之辨”:山水间的思辨与啸歌 (qq.com)
孙若风|让文创回源生产生活——在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的演讲 (qq.com)
孙若风|玄与诗的那场风花雪月 (qq.com)
孙若风|孔子的诗与远方 (qq.com)
孙若风|中国雅俗文化的对峙、和解与转化 (qq.com)
孙若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旅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个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传统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真实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语言在悖论中超越 (qq.com)
孙若风|以艺术的名义召唤虚拟人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推演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游戏观 (qq.com)
孙若风|艺术、技术、生活:元宇宙三维建模 (qq.com)
孙若风|艺术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 (qq.com)
孙若风|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基因 (qq.com)
孙若风|骈散:中国语言模块的审美张力 (qq.com)
孙若风|字形心迹:中国诗性符号意象 (qq.com)
孙若风|声美:中国诗学曾经的执念 (qq.com)
孙若风:中国造字论的诗性思维 (qq.com)
孙若风 | 意物与感物:中国诗学、语言学的同质同构 (qq.com)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融通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