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敬国学·张良会客厅·在秦岭深处读懂中国智慧”演讲
今天,“致敬国学”是向伟大的兵学家张良致敬。兵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这也是“致敬国学·张良会客厅”的创新。
留坝的名字是与张良联系在一起的,诸葛亮也在留坝有军事上的大手笔。离这里很近的宝鸡,周文王在这里找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子牙。姜子牙、诸葛亮是由隐居到出山,张良则是功成名就后来这里隐居,轨迹刚好相反,但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仕与隐,进与退,体现了儒道互补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内方外圆的大智慧,张良的“英难神仙”形象,最终定格在秦岭深处。
今天正好是全国生态日(8月15日)。置身秦岭,会发现中国智慧,无论是兵家智慧,还是文化智慧,都源于共同的场景,即人与自然相互对应的场景。这是中国文化原初的道场,是远古先民的启蒙课堂。中国的天地自然与中国文化实际上一个共同的体系,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是对应的生态系统,因此,今天我们可以在二者的基因比对中确认中国智慧和文旅方案。
秦岭是认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标本。山水秦岭,华夏祖脉。秦岭是中国自然博物馆,是种子基因库。这里还是中国文化摇篮,文脉绵恒。紧依秦岭的宝鸡是周秦龙兴之地,西安则是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在这里形成并走向鼎盛。“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绣繁花是植物又是文化象征。中国人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构成我们独有的生命意识和对永恒的理解。《诗经·小雅·天保》写秦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爱自然、生活、生命,是今天旅游真谛所在,我们可以在大自然的运作方式中得到有关文旅运作方式的启示。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对应模型。作为中华文明开创者,伏羲画卦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草木,一笔画乾坤。黄帝在崆峒山问道,表达了关于人与山水关系的集体意识。老子在秦岭脚下楼观台讲《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既指自然世界又指精神状态,既指宇宙本质又指社会法则。这种朴素辩证的认知,孕育出至高至深的智慧和变化莫测的技巧,有时甚至表现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由秦岭出发,涓流终入大海,文化萌芽已是万木葱茏。
中国诗歌情景交融的模式是这种人与自然对应模型的应用。当然,从时间逻辑顺序看,也有可能是先有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体验与反应,然后才有清晰的哲学认知。我们现在知道的是,远在西周建立之初,就有了采风制度,从周武王延续到春秋中叶,前后五百多年。这一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就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之气”,“气动谓之风”,由此“观风俗、知盛衰”,进而“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经·秦风·蒹葭》起头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据说就出自留坝,当然,也有说是其他地方的,但无论怎样,它肯定出现在这一带,因为是“秦风”。孔子整理《诗经》,以此为教材,并提出“比兴”理论。自古以来,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创作,基本格式是情景交融。从音乐的“高水流水”,到山水画,到书法对山水的象形会意,莫不如此。今天的文旅产业,也是要用山水场景调动消费者情感,提升情绪价值,引导游客进入类似于李白在长安说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想象空间,进入刘勰在文论中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的意境。
中国智慧就是在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框架里形成的。这个框架也是中国各种智慧的基石,体现在众多行业中。除了文艺学,还有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商学、政治学、兵学等,在人与山水关系的认识上互认互证,尤其是兵学与文艺学相通相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孙子兵法》对刘勰《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唯一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有直接影响,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兵学与文艺学存在系统性对应。以姜子牙、孙武、张良、诸葛亮军事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智慧,与文旅发展的原则、思路和方法,其关联性也历历可寻。
我认为,更加自觉地用中国智慧引领文旅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智慧引领下把握文旅产业特征。
一是面向自然。在《孙子兵法》中,山川本是军事场景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军事思维中常用的比拟意象,如“夫兵形象水,水之形, 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就虚”,“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今天的旅游,模拟的仍然是伏羲仰天俯地的过程。自然风光是旅游的第一吸引物,即便是在旅游业态日益丰富的今天,也不会改变。“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人与自然的同源、同质、同构中寻求共鸣。
二是面向传统。回瞻,是中国古人的基本姿态,在文化上越是上溯,离自然越近,伏羲、黄帝,都是象天法地,从而奠定文明之基,人文与天文、地文并列为“三才”。《孙子兵学》作为“兵书圣典”,后世兵书主要是在其基础上推演,如同经学上“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曹操就曾为《孙子兵法》做注。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孔子以复礼为己任,即“克己复礼”,但又在复古的旗帜下开展创新,他不只是把课堂从朝廷搬到了社会,也把文化的主阵地搬到了民间,从此形成朝野之间的文化张力。唐宋古文运动,领袖人物如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在复古名义下创新。这种复古运动到明清时期仍是此起彼伏。“乐府”的情况也是如此——秦汉设立乐府,来源是各地民歌,乐府不再设立后,其形式和风格却被文人继承下来,成为一种重要的歌行体,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蒿里行》是代表性作品;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继承贴近民间和大众的诗风。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回归,构成了文旅产业最大机遇。热爱传统文化的情结,驱动了一波又一波“新国风”、“新文创”的兴起。
三是守正创新。《孙子兵法》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强调“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同时采用了《易经·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思想和《孙子兵法》理论。今天的文旅产业,也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继承前人但不重复别人,学习同时代的人但不模仿别人。
第二,在中国智慧引领下把握文旅产业规律。
一是坚守大道。中国兵家从来主张以“道”为先,主要表现为重仁义和重民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中国文化中,仁义礼治信是一个整体。孙子将“道治”列为用兵之首。张良从年轻时博浪击秦,为故国复仇,同时又友善待人,从为老人拾鞋获得老人好感,以兵书相赠,结交项伯。都是这种表现。当前文旅迎来大发展的机遇,就是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号召,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挥文旅产业育民、乐民、富民的作用。
二是因势利导。老子《道德经》提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孙子兵法》有《兵势篇》,强调“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借鉴,甚至直接用了很多军事术语。今天的文旅产业正处风口上,应把握国家高度重视文旅产业之大势,顺应人民群众对㺯好生活的需求和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趁势而起。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各种相关条件和资源,深入当地生活和民众,创新创意,形成特色优势。
三是虚实相用。中国哲学主张有无相依、虚实相生,处理好虚实关系,也是军事智慧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虚实篇》论述了相关的制胜之道。刘勰《文心雕龙》也主张虚实并重,其他文论家也强调作品要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并形成了境界、意境理论。这种关于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的认识,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文旅消费者,文旅项目必须顺应这样的文化心理。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形大于神、技大于艺,不懂得在文旅项目中也要“留白”,不能太实、太满,要给消费者和游客预留想象的空间。正在兴起的沉浸式场景、元宇宙,更要注意此类问题。
第三,在中国智慧引领下把握文旅产业趋势。
一是融合发展既符合中国文化理念,又是当前最重要的创新之道。天人合一的哲学相念,决定了中国融合的行为方式与和谐为目标的价值取向。融合是和谐的手段,和谐是融合的目的。中华民族因融合而形成,阴阳和谐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二是文旅融合带动产业融合,是当前文旅产业的重要发展途径。《孙子兵法》也强调在“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的综合考虑与统筹,以及通过融合各种手段和兵器,形成完整的战略和战术体系。十余年来,文化创意加快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体育业、特色农业等各个相关产业的融合。今天,产业融合成为文旅发展的显著趋势。文化产业融入千工百业,文旅消费调动千家万户,文化项目覆盖千千万万的城市乡村。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学文旅(研学旅游)、军文旅(军事主题旅游)方兴未艾。目前的文旅发展呈现出全域性、全程性、全民性特征,也由此带来全新的发展格局,因为《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
三是文旅融合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是离自然更近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的故乡,乡愁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情结,乡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对于乡村发生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到寻文化(“礼失而寻诸野”,在乡间寻找非遗),到兴文化(文化振兴列入乡村振兴目标)的演进。乡村文旅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中全面发力。在做好乡村现代产业“土特产”文章中,文旅产业能够为乡村相关产业赋能,特别表现在保留土味、增强特色、做强产业链。在艺术介入乡村中,中国的乡村创客成为咖啡创客、车库创客之后的新创客现象。乡村文旅产业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嵌入项目、用针灸之术激活资源,用绣花针对接资源与市场。
四是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旅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传统科技思想中,并且作用于今天的科技创新。比如,新技术往往是双刃剑,应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趋利避害;重民生、重实用,有利于技术落地;技术与艺术相互激发,在今天特别表现为数字化与艺术化融合,形成“跨界联名款”效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文旅发展的两大动能。
第四,在中国智慧启示下创新文旅产业方法。
一是突出特色。《孙子兵法》提出“知天知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今天的旅游消费者,不仅想看看不同的风景和城市乡村,还想看看当地生活的人。按照人与自然对应的理念,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气,人与动植物一样,都是这种地气的产物,在文化上表现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李白赞叹过秦岭、庐山等名山大川,又在安徽宣城由衷地写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我的家乡安徽省岳西县司空山,留下过多首诗。这些山,算不是名山,在李白眼里,皆有可观,因为它们都具有唯一性。文旅产业是内容产业,以特色为立身之本,要让特色看得见,说得出,体会得到。近年来,乡村游、周边游、漫游城市,风生水起。以来的旅游爆款,基本是二三级城市或乡村,今年五月,旅游下沉县域,都是基于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对于特色的“中国式理解”。
二是加强创意。《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并且指出“兵者,诡道也”,就是出奇出意。《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文创,受到市场欢迎,欣赏“新国风”、“新国潮”成为青年时尚。创意首先体现在创作生产上,也体现在宣传营销、后期服务和活动组织等各个环节。进入创意时代,人人可创意、时时可创意、处处可创意,“戏法人人会变,各自巧妙不同”。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文旅IP,要有故事性、衍生性,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对接需求。《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心雕龙·知音篇》论述了审美接受者的重要性,开篇既感慨“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并且指出了不同的个性对作品的不同反应:“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文旅产业要坚持需求导向,对接市场、对接消费。国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旅消费创造了机遇,也强化了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将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与时代文化、时尚文化结合,是文旅项目屡试不爽的法宝,但如何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一步精准定位,像韩愈和贾岛在长安街上反复推敲,像在长安“居大不易”的白居易写诗要让老婆婆听懂。而且,实施项目要周密谋划,相互衔接,如《孙子兵法》说的“常山之蛇”,首尾呼应。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若风
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往期
孙若风:数字化的整体最优与艺术化的审美整体性 (qq.com)
孙若风: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 (qq.com)
“文言文”文化产业思想访谈录第三期——曾繁文对话孙若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qq.com)
孙若风:沉浸式场景,是服务产品也是融合工具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谈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重点工作 (qq.com)
文旅部科教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经济要尊重“素人网红”表达权 (qq.com)
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孙若风:携手共商共建 共创文体康旅装备发展新篇章 (qq.com)
孙若风: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qq.com)
孙若风:文化巨人幼年失怙与草根网红青春逆袭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下的机器人、虚拟人 (qq.com)
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产业是打造城市品牌的新途径|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介会 (qq.com)
全国旅标委主任孙若风谈“文旅热”:“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 (qq.com)
孙若风|体能·艺能·数能:构建数字文体旅新场景 (qq.com)
孙若风|城乡有约·创意无限·数字赋能:数字文创联名跨界乡村振乡 (qq.com):
孙若风:乡土化+时尚化+数字化,是国潮最佳建模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qq.com)
乡村非遗系列谈① | 产业化是非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qq.com)
孙若风:乡村古建保护利用,诸葛村里人人是诸葛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旅游消费模式新变 (qq.com)
中外嘉宾品中秋文化 (qq.com)
孙若风:天上的月亮在心里,心里的月亮在天上 (qq.com)
孙若风:兴于乡、立于市、走天下,茶马古道再出发 (qq.com)
孙若风:疫后文旅产业大势 (qq.com)
孙若风:玄学之殇 (qq.com)
孙若风:文旅行业将频现投融资风口 (qq.com)
孙若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字时代的定力与动力 (qq.com)
孙若风:玄学实干家王导、谢安 (qq.com)
孙若风:文化下沉基层的一个重要“指数”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元版本、元场景与元装置 (qq.com)
孙若风:学着伏羲做文旅元宇宙 (qq.com)
孙若风:乡村美学的传承与复兴 (qq.com)
孙若风:文旅元宇宙的生产与消费 (qq.com)
孙若风:衣冠渡江扳正的文化船头 (qq.com)
孙若风:生态美要看得见、说得出、体验得到 (qq.com)
孙若风:在县域经济中壮大文旅产业 (qq.com)
孙若风:西晋的审美触角:生活、艺术、情感 (qq.com)
孙若风:大文创 新国潮 (qq.com)
孙若风:机锋乍见 (qq.com)
孙若风:让标准成为巴渝文化旅游走廊标识 (qq.com)
孙若风《中华美学回归大众生产生活》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征文中获“特别致敬” (qq.com)
孙若风|从游于竹林到游于金谷 (qq.com)
孙若风|一千多年前的美学实验 (qq.com)
孙若风|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 (qq.com)
孙若风|旅游进入大住宿业时代 (qq.com)
孙若风|玄学的思辨与才情 (qq.com)
孙若风|乡村文旅与做好“土特产”文章 (qq.com)
孙若风|以文体康旅融合对接老年消费 (qq.com)
孙若风|竹林中的酒神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大力发展文体康旅装备 (qq.com)
孙若风|洪洞大槐树:从故事到产业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与艺术力 (qq.com)
孙若风|文旅消费场景重构 (qq.com)
孙若风|建安风骨是怎样长成的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打开文旅消费新空间 (qq.com)
孙若风|曹丕曹植做“群主” (qq.com)
孙若风|乡村旅游要像货郎那样接地气懂乡亲知行情 (qq.com)
孙若风| 走向元宇宙:牢笼亦或星空 (qq.com)
孙若风|乡村民宿姓农守舍 (qq.com)
孙若风|中国乡创美学的由来与未来 (qq.com)
孙若风| 自媒体文旅创意规律 (qq.com)
孙若风| 数艺时代宣言 (qq.com)
孙若风|旅游标准:穿越至暗的星火 (qq.com)
孙若风|中国名士风流的绝响 (qq.com)
孙若风|当代文旅:从融合到熔铸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的美学杠杆: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中国文人曾经的垮掉与跨越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三级跳:数字化、数智化、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学驴叫的皇帝曹丕 (qq.com)
孙若风| 中国生产美学的前世今生 (qq.com)
孙若风| 快哉玄风 (qq.com)
孙若风| 曹操猜谜的文化大义 (qq.com)
对话孙若风、原博、季中扬 | 传统年俗在当代发展有很多新机遇 (qq.com)
孙若风|万物有文的中国审美与当下文创 (qq.com)
孙若风|曹操的通脱与解放 (qq.com)
孙若风|中国文化和旅游的同步、同构、同体 (qq.com)
孙若风|开风气者曹操 (qq.com)
专委风采: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孙若风教授 (qq.com)
孙若风|经济融合与审美融合 (qq.com)
孙若风|新文人曹操 (qq.com)
孙若风|《周易》中的文旅原型 (qq.com)
孙若风|六朝最风流 一地苦菜花 (qq.com)
孙若风|乡村建筑之美再发现 (qq.com)
孙若风|“形神之辨”:养形、养神、养生 (qq.com)
孙若风|“性情之辨”:关于情感的追问与安顿 (qq.com)
孙若风|新的孪生:互联网时代的人设 (qq.com)
孙若风|“有无之辨”:山水间的思辨与啸歌 (qq.com)
孙若风|让文创回源生产生活——在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的演讲 (qq.com)
孙若风|玄与诗的那场风花雪月 (qq.com)
孙若风|孔子的诗与远方 (qq.com)
孙若风|中国雅俗文化的对峙、和解与转化 (qq.com)
孙若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旅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个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传统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真实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语言在悖论中超越 (qq.com)
孙若风|以艺术的名义召唤虚拟人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推演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游戏观 (qq.com)
孙若风|艺术、技术、生活:元宇宙三维建模 (qq.com)
孙若风|艺术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 (qq.com)
孙若风|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基因 (qq.com)
孙若风|骈散:中国语言模块的审美张力 (qq.com)
孙若风|字形心迹:中国诗性符号意象 (qq.com)
孙若风|声美:中国诗学曾经的执念 (qq.com)
孙若风:中国造字论的诗性思维 (qq.com)
孙若风 | 意物与感物:中国诗学、语言学的同质同构 (qq.com)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融通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