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街上流行科技感

文摘   科技   2024-07-10 13:01   北京  

        科技感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在日常生活中,在大众表达中,有时是在特定的场景,有时是在大街上。越来越多城市的户外广告,利用LED大屏和3D祼眼技术,创造出视觉、听觉 + 实景 + 引导的效果,让人身临其境,有的已经成为居民与游客打卡地。

        科技不仅赋能经济社会生活,而且赋能文化、拨动这个时代的审美心脉。由科技产生的审美,与我们熟悉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一样,能激起兴奋愉悦的感情状态,这是对事物美的一种体验。它同样伴随着情感活动和联想活动,是感受、知觉、情感、想象诸多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

        科技感是对科技美的反应,有科技就有科技感。科技美学在中外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科技感作为一种社会性、潮流式的审美,是科技发展引发大众关注的结果,特别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密切相关。

        科技感拉得满满,让我们蓦然认识到数字技术引发的文化张力,体会到数字化与文化之间“灵魂伴侣”关系:默契与会心。数字化不仅创造了新的数字场景,同时在创造新的审美场景。科技感,是数字技术在中国美学土地开枝散叶的华章。

        穿过数字化的浪潮,科技感在当前中国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大众有感。科技在局部范围内、在部分人群中,从来就能引发美感,比如一些数学家、数字受好者惊叹某个数字公式之美。在专业范围内,这些抽象公式,简洁、精准地描述了自然界和客观事物,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因而引发“懂它”的人情感共鸣。一个好的化学配方、一个灵验的中医药方,在专业人的眼中,都是美的。但这毕竟是常人所没有的体验,是小众化的。自古以来,建筑、农业、水利等众多领域的成果引发大众的审美,主要还是与相关工艺联系在一起的“形式美”,而不是支撑它并且隐藏其后的技术。如今的科技感则不同,它是一种大众可以理解、能够体验的美,是大众化的美。

        大众科技感的觉醒,体现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这是长期以来文化科技工作的成果,更是这个数字时代产物。科技美由小众化向大众化的梯度推广,与众多方面的科技成果加快转换有关,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业态惠及社会,让大众感同身受。尤其是互联网、数字技术席卷各个行业、领域、环节和层面。重收视率、发行量的电视节目和大众化读物,向来是社会关注度的晴雨表,近年来,科技所占有比重越来越大,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的东西,与新闻、美食、旅游等等一起,成为主打内容。数字化、数智化、数艺化,熏陶和训练了大众的审美能力,使得新技术能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刺激他们的感受神经。

        其次是有美感。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在思维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从具象到抽象,后者从具象到具象,前者是抽象思维,后者是形象思维。18世纪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在欧洲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第一次将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主要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因此又被称为"感性学"。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因此,科技与审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是,科技创新突破了技术的抽象性,特别是数字技术,以超写实、高保真、形象化的能力,全方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包括五官、五脏六腑和神经系统,虚拟人、虚拟场景尤其具有这样的特征。

        科技感作为一种社会化审美,丰富了大众的美学生活,拓展了他们精神世界,为数字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口。这种美感与文化艺术相关联,与知、情、意相关联,更为我们提供了开创“数字美学”的路径。

        复次是有超越感。审美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感,科技感的超越感,又主要表现为未来感。科技创造未来,进入互联网和数字时代以来,技术创新的节奏明显加快,产业化的力度大大加强,而且每次变化总能让人触手可及、感同身受。先是摩尔定律大致以半年一次的更新速度推进,人工智能狂飙突出,更令人感觉是未来已来,未来可期。去年以来,人工大模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大众视野,虽然尚未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还是吊足了全社会的胃口——这是科技对大众的期许,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科技感的流行,与文创的兴起,可以说是同频共振,二者相互推拥、彼此成就。文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由来已久,今天与科技感在这样一个文化与科技风起云涌时年代相遇并交汇。文创的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更为文创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文化与科技唇齿相依。最具象征意义的是IP,作为一个互联网术语,由于频繁用于文创,已经衍生出文创的概念,以至于今天讲到IP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创术语,而非互联网术语。虚拟人这种“人化”的数字产品,虚拟场景这种“艺术化”的技术域场,同样显示出科技与文创的相互作用。而且,数字化与艺术化经过融合,又形成合力,在共同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中,同时用数字化与艺术化赋能新产品。艺术与技术融合,是文创的特征,实际上也是科技感的特征。

        科技感作为一种审美,往往与文创结合在一起,与文化要素融合在一起,使得它与艺术感难解难分,相互生发。很多领域、场合的科技感,实际上是科技与艺术的“合金”。在文创作用下的科技感,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生活化,“很炫”。中国传统美学是生活美学,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了日常的生产活动,也就是说,生活美学其实也是生产美学。科技作为生产要素的加入,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成为产品胜出的亮点、卖点。而且这种炫眼的亮点,突出表现为产品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二是大众化,“很潮”。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了科技在普通民众中的份量,也体现了普通民众对科技的价值取向。数字化在重塑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在重塑百姓的生活态度。在这种科技感的作用下,生活将更丰富多彩,精神世界也将更开放、多元。

        三是时尚化,“很酷”。作为一种流行化的审美表达,科技总是指向未来与希望,意味着前沿、前卫。与文创结合在一起的科技感,无论是呈现方式,还是体悟方式,往往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个性。

        正因为科技感是一种美感,而且,由数字技术产生的美感与文创不可分离,那么,就应该更自觉地参照美学创造的基本规律和文化产业的规律:

        首先,技术莫落伍。技术的创新性是第一要义,是科技感的基础。技术的创新性不只体现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还体现在先进技术落地的过程中,体现在与具体场景结合中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包括单项技术的应用,也包括集成创新。另外,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模式,都是科技感的“感应”对象,或者说是审美对象。

        其次,创意莫跟风。 工具人人在手,巧妙各自不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这就需要发挥创意的作用。个性化、特色化,是各类审美的门槛,科技感也不例外。

        复次,产品莫守成。产品即便用的是新技术,而且有自己的创意,不能总是以一个面孔示人。比如,在街头的广告箱中,尤其是在地标性建筑顶端,有些传统的、静态的画面长期摆在那里,对于过往的人来说只是缺少新鲜感而已,但是,对于科技感来说,对变化的要求更强烈——试想想,如今由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感强的户外广告,在公共间空里强制性地刺激过往路人,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审美冲击力,而且可能会成为一种新污染。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若风

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农业出版社顾问。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

 往期

孙若风理事长谈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重点工作 (qq.com)

文旅部科教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经济要尊重“素人网红”表达权 (qq.com)

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孙若风:携手共商共建 共创文体康旅装备发展新篇章 (qq.com)

孙若风:中国文体康旅装备制造业重装出击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难题与应对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是中国文化关键节点 (qq.com)

孙若风|安阳:从文字到文创到文旅 (qq.com)

孙若风: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艺术的机遇与危机 (qq.com)

孙若风:旅游演艺亟待转型升级 (qq.com)

孙若风:文化巨人幼年失怙与草根网红青春逆袭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艺术学门口的陌生人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下的机器人、虚拟人 (qq.com)

孙若风:人学视野中的机器人、虚拟人 (qq.com)

孙若风:从口语化到书面化到数字化 (qq.com)

孙若风:探寻文旅产业的文学原点 (qq.com)

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产业是打造城市品牌的新途径|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介会 (qq.com)

孙若风:景无第一,吃无第二 (qq.com)

孙若风:文旅产业的文学原点 (qq.com)

孙若风:旅游如戏 (qq.com)

孙若风:文旅融合两个向度两大动能 (qq.com)

孙若风:中国文化河床上的数字化浪潮 (qq.com)

孙若风:网民的旅游 (qq.com)

孙若风:“文旅+新质生产力”要做到三个赋能 (qq.com)

孙若风:《考工记》视角的新质生产力 (qq.com)

孙若风: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文旅产业 (qq.com)

孙若风:游戏除了游戏还带来什么

孙若风|《山海经》:一个文化科技童话 (qq.com)

孙若风:当代中国旅游的礼乐相成 (qq.com)

孙若风:用文旅产业写好中国新风物志 (qq.com)

戴珩:孙若风印象 (qq.com)

孙若风|《兰亭集序》:中国旅游的序章 (qq.com)

孙若风:以标准化助推中国文旅国际化 (qq.com)

孙若风:夜经济是一种文化产品 (qq.com)

孙若风:六朝文论与旅游的交互作用 (qq.com)

孙若风:过年归乡是中国旅游的原型 (qq.com)

孙若风:对山水玄学的追问 (qq.com)

孙若风:找寻中国文化之趣 (qq.com)

孙若风:袁宏道的禅与林下之风 (qq.com)

孙若风|你看清文化服务一个重大变化吗 (qq.com)

孙若风:文化向生产性服务穿越 (qq.com)

白皮书 | 文旅元宇宙白皮书精要选读 (qq.com)

全国旅标委主任孙若风谈“文旅热”:“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 (qq.com)

孙若风|淄博、榕江、哈尔滨爆款三响炮 (qq.com)

孙若风|体能·艺能·数能:构建数字文体旅新场景 (qq.com)

孙若风:发挥旅游标准引领作用 (qq.com)

孙若风:文化科技才是王炸 (qq.com)

孙若风|城乡有约·创意无限·数字赋能:数字文创联名跨界乡村振乡 (qq.com)

孙若风:当工业风邂逅中国风 (qq.com)

孙若风:构建新的数字文旅场域 (qq.com)

孙若风:关汉卿山水间的“闲快活” (qq.com)

孙若风:“中国民宿现象” (qq.com)

孙若风:乡土化+时尚化+数字化,是国潮最佳建模 (qq.com)

孙若风:中国游戏的前世今生与文化精神 (qq.com)

孙若风:工业的文化、文创、文旅三重奏 (qq.com)

孙若风:当文旅触达体育就成了一个爆款 (qq.com)

孙若风:王维的旅居与诗居 (qq.com)

孙若风|隐逸:中国式旅居的滥觞 (qq.com)

孙若风:文化是照亮夜经济的那盏灯火 (qq.com)

孙若风:“数能”、“艺能”驱动元宇宙 (qq.com)

孙若风:在裂变与融合中创新公共文化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qq.com)

孙若风:从山水到乡村的美学转场 (qq.com)

孙若风:一种新的文化行业观 (qq.com)

乡村非遗系列谈① | 产业化是非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qq.com)

孙若风:乡村古建保护利用,诸葛村里人人是诸葛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旅游模式创新 (qq.com)

孙若风:智慧旅游新经略 (qq.com)

孙若风:旅游运营模式数字化之变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旅游消费模式新变 (qq.com)

孙若风:关注旅游市场的特殊群体 (qq.com)

孙若风:有请李白赋能地方经济 (qq.com)

孙若风:在山水田园且歌且行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的非遗真传 (qq.com)

孙若风:从《老人与海》到“青年与海” (qq.com)

孙若风:从服药、游仙到寄情山水的旅游自觉 (qq.com)

孙若风:一边喝酒一边走向山水的诗人 (qq.com)

孙若风:文明旅游新趋势 (qq.com)

中外嘉宾品中秋文化 (qq.com)

孙若风:天上的月亮在心里,心里的月亮在天上 (qq.com)

孙若风:兴于乡、立于市、走天下,茶马古道再出发 (qq.com)

孙若风: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qq.com)

孙若风:从风景到场景 (qq.com)

孙若风:疫后文旅产业大势 (qq.com)

孙若风:从民间文化到民间文创 (qq.com)

孙若风:中国诗人走向远方走进壮阔 (qq.com)

孙若风:玄学之殇 (qq.com)

孙若风:城市品牌的文旅化趋势与音乐的作用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的黄河表达 (qq.com)

神话人物在元宇宙醒来 (qq.com)

旅游装备冠名诗人谢灵运 (qq.com)

“文言文”文化产业思想访谈录:孙若风 (qq.com)

孙若风:中国乡创美学拓荒人陶渊明 (qq.com)

孙若风:佛学在中国的山水化与诗化 (qq.com)

孙若风:山水是如何成为中国旅游原生场景的 (qq.com)

孙若风:文旅行业将频现投融资风口 (qq.com)

孙若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字时代的定力与动力 (qq.com)

孙若风:玄学实干家王导、谢安 (qq.com)

孙若风:文化下沉基层的一个重要“指数”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元版本、元场景与元装置 (qq.com)

孙若风:学着伏羲做文旅元宇宙 (qq.com)

孙若风:乡村美学的传承与复兴 (qq.com)

孙若风:文旅元宇宙的生产与消费 (qq.com)

孙若风:衣冠渡江扳正的文化船头 (qq.com)

孙若风:生态美要看得见、说得出、体验得到 (qq.com)

孙若风:在县域经济中壮大文旅产业 (qq.com)

孙若风:西晋的审美触角:生活、艺术、情感 (qq.com)

 孙若风:大文创 新国潮 (qq.com)

 孙若风:机锋乍见 (qq.com)

 孙若风:让标准成为巴渝文化旅游走廊标识 (qq.com)

 孙若风《中华美学回归大众生产生活》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征文中获“特别致敬” (qq.com)

  孙若风|从游于竹林到游于金谷 (qq.com)

  孙若风|一千多年前的美学实验 (qq.com)

  孙若风|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 (qq.com)

孙若风|旅游进入大住宿业时代 (qq.com)

孙若风|玄学的思辨与才情 (qq.com)

孙若风|乡村文旅与做好“土特产”文章 (qq.com)

孙若风|以文体康旅融合对接老年消费 (qq.com)

孙若风|竹林中的酒神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大力发展文体康旅装备 (qq.com)

孙若风|洪洞大槐树:从故事到产业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与艺术力 (qq.com)

孙若风|文旅消费场景重构 (qq.com)

孙若风|建安风骨是怎样长成的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打开文旅消费新空间 (qq.com)

孙若风|曹丕曹植做“群主” (qq.com)

孙若风|乡村旅游要像货郎那样接地气懂乡亲知行情 (qq.com)

孙若风| 走向元宇宙:牢笼亦或星空 (qq.com)

孙若风|乡村民宿姓农守舍 (qq.com)

孙若风|中国乡创美学的由来与未来 (qq.com)

孙若风| 自媒体文旅创意规律 (qq.com)

孙若风| 数艺时代宣言 (qq.com)

孙若风|旅游标准:穿越至暗的星火 (qq.com)

孙若风|中国名士风流的绝响 (qq.com)

孙若风|当代文旅:从融合到熔铸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的美学杠杆: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中国文人曾经的垮掉与跨越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三级跳:数字化、数智化、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学驴叫的皇帝曹丕 (qq.com)

孙若风| 中国生产美学的前世今生 (qq.com)

孙若风| 快哉玄风 (qq.com)

孙若风| 曹操猜谜的文化大义 (qq.com)

对话孙若风、原博、季中扬 | 传统年俗在当代发展有很多新机遇 (qq.com)

孙若风|万物有文的中国审美与当下文创 (qq.com)

孙若风|曹操的通脱与解放 (qq.com)

孙若风|中国文化和旅游的同步、同构、同体 (qq.com)

孙若风|开风气者曹操 (qq.com)

专委风采: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孙若风教授 (qq.com)

孙若风|经济融合与审美融合 (qq.com)

孙若风|新文人曹操 (qq.com)

孙若风|《周易》中的文旅原型 (qq.com)

孙若风|六朝最风流 一地苦菜花 (qq.com)

孙若风|乡村建筑之美再发现 (qq.com)

孙若风|“形神之辨”:养形、养神、养生 (qq.com)

孙若风|“性情之辨”:关于情感的追问与安顿 (qq.com)

孙若风|新的孪生:互联网时代的人设 (qq.com)

孙若风|“有无之辨”:山水间的思辨与啸歌 (qq.com)

孙若风|让文创回源生产生活——在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的演讲 (qq.com)

孙若风|玄与诗的那场风花雪月 (qq.com)

孙若风|孔子的诗与远方 (qq.com)

孙若风|中国雅俗文化的对峙、和解与转化 (qq.com)

孙若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旅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个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传统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真实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语言在悖论中超越 (qq.com)

孙若风|以艺术的名义召唤虚拟人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推演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游戏观 (qq.com)

孙若风|艺术、技术、生活:元宇宙三维建模 (qq.com)

孙若风|艺术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 (qq.com)

孙若风|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基因 (qq.com)

孙若风|骈散:中国语言模块的审美张力 (qq.com)

孙若风|字形心迹:中国诗性符号意象 (qq.com)

孙若风|声美:中国诗学曾经的执念 (qq.com)

孙若风:中国造字论的诗性思维 (qq.com)

孙若风 | 意物与感物:中国诗学、语言学的同质同构 (qq.com)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融通 (qq.com)



孙若风
中华美学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