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话被当成虚张声势,只能动手了

文化   2024-07-12 20:31   北京  

上周日《外怂内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小镇谈了谈长期国债利率的事。说话有些过于尖锐了,主要是小镇对金融圈确实有情绪。
虽然金融圈确实不争气,但有不少人表示质疑,认为不违法违规那就理应可以自由买卖,凭什么央行不允许金融机构疯抢国债,之所以疯抢国债还不是因为现在可以投资的项目太少,还有的说央行作为裁判竟然亲自下场不守规矩,更认为国家金融安全不应该是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的事情,金融人唯一的任务就是赚钱。

这种质疑也有些“道理”,动不动拿国家安全去压也不合适,还是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确实曾经有说法是“央行是裁判”,比如2014年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参会的央行一位巡视员在讲话中就强调扮演好裁判角色。

但是需要注意那是2014年,不是2024年。2023年已经成立了金融监管总局,专职负责金融监管,所谓监管就是要依法依规、用透明公开公平的方式维护金融领域的正常秩序。而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显然央行本就是正常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央行下场参与国债买卖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3条明确授权的。

就更不必说纵观全球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在内,央行通过市场手法参与金融调控,这是非常基本的操作,只是我们过去一直没有使用。早在1942年美国就开始形成了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CC),当时美国为了管控国债收益率,授权美联储分别在一定国债收益率区间无限量购入国债,强行稳定了国债收益率。
注意:央行的做法是美联储1942年以来就长期做的,确定要反对美联储?
如果不反对美联储,就没有资格指责中国央行是裁判下场。

至于说突然袭击,如果不是睁眼说瞎话,那只能说金融圈或者从事金融交易的,对于关键部门的表态严重缺乏跟踪,在中国从事金融工作,还是要多花时间关注中国的动态,尤其是不能自己想当然。

关于长期国债的问题,早在3月初就已经引起关注,当时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一年期MLF利率下方,这可是2002年以来的新低,30年长期的收益率竟然低于一年期,这怎么都不正常,这抢得有多疯狂?

要知道就在2022年底到2023年初的时候,因为突然放开、市场预期未来经济一片大好,大家都在抢着投资其他领域,导致债券市场出现大跌,以至于银行理财被疯狂赎回数万亿,这才几个月啊,结果就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变得这么差?

对于银行理财倒算是个好消息,躺着赚大钱,今年以来各种金融机构的固收部门挺红火的。

当然这也不是指责金融机构,金融从来不打逆风仗,有事肯定先跑,这也是金融对风险的高度敏感。从去年开始为了刺激经济,国家一直在推动降息,压着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降,这就极大压缩了银行的存贷息差,就像马云当年说的那样,传统银行仍然是当铺思维,能有息差赚肯定就懒得提高经营效率。

在国家压力下,去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创下新低,银行肯定要维护自身利益,于是当然选择不断压低存款利率,老百姓自然发现,虽然银行存款安全,但是利率太低了,而且还要继续降,这就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以前高利率的互联网存款、地方债要么被打击,要么风险太大,那么债券尤其超长期国债也就成了替代品。

当然除了居民存款需要寻找安全且更高利率的替代品,还有一些因素,比如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节奏放缓,发行量也比过去少了,既然政府债券的供应下降,而需求又大增,那么被疯抢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这就给央行还有财政部出了难题,这种非理性的疯抢,让本来并不活跃的超长期国债波动大增,投机性越来越重,体现在换手率的激增上,仅仅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1月这三个多月,换手率就从9.5%抬升到26%,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开始进入,风险越来越大,也导致股市等越来越缺资金。

最终结果是,房市、股市、债市、汇市四大市同时出现了问题,缠在一起更难处理,当前最容易解局的就是债市。
债市关系到基准利率,这跟汇率同样营重要。
央行可以说把嗓子都快喊破了,国家队也频频下场,结果股市还是在艰难的3000点保卫战;债市收益率仍然持续下行,偶尔给点应激反应;外汇就更猛了,喊话都没用,就算动用了逆周期因子直接干预,也一直向7.3猛冲。

金融机构、市场根本不听央行怎么说,就是一门心思的想着现在房股债汇这么不好,国家一定会几万亿、几万亿的砸钱把市场抬起来,还在幻想着只要国家队下场就一定能够提振市场,然后就能继续躺着赚大钱。

这种想法尤其体现在房地产领域,稍微有一个支持性的政策,就不管不顾的小作文,一说要收储存量房,就做梦说国家要投入几万亿,甚至有的还煞有介事的算,国家收购10%的存量房能带来多大利好等等。

于是两边越来越劈叉,央行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预期管理,结果从今年初开始,预期乱了。

央行喊有风险、不能继续这样了、再这样就要动手段了,市场说:我不听、我不信,有胆让我死。

甚至喊话多了以后,金融圈、市场甚至认为监管就是在虚张声势,就是想着洗盘、逼退意志不坚定的,只要坚持下去,国家一定会下场,监管部门越喊话,越来劲了。

这总不是小镇说瞎话吧?

从去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各金融部门以司局级为单位发文有多少了?以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名义,从各个角度阐述未来的金融政策,尤其是各主管司局的态度,说的话特别直白。

有多少金融业从业者或者搞金融交易的把这些文章看过哪怕一遍?

去年11月到今年初是第一波,金融监管总局24个司局都发了文章;然后今年3月又是一波;6月已经是第三波了,到6月底,央行24个司局有18个司局表态了,而且非常明显的出现了政策倾向变化。举几个例子。

6月4日,央行条法司在文章中说,要推动《金融稳定法》立法;6月27日,金融稳定局发文,说要提高紧急状态下风险研判的准确性,如果认定为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按照“措施要及时,力度要够大”的原则进行处置,及时、够大,这个说法以前可从来没有,这根本不是央行一贯的风格。

而且要特别注意,原文中“措施要及时,力度要够大”这打了引号的,如果对政府公文有所了解,就知道这显然是引用,说明这话是更高层说的,金融稳定局是表态,而且更需要注意的是,认定什么是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非常高层级才能下判断的,金融稳定局无权进行判断。

这就意味着,如果被认定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存在这种倾向,真正下手的时候会很干脆,力度也会很大。

金融风险这个词在整个6月,都是央行各司局的关键词。

6月5日调查统计司说“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6月12日宏观审慎司说“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

6月24日办公厅说“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6月27日就是负责直接工作的金融稳定局下场表态了。

更久之前的就不一一列举了,更高层级的讲话也反复说,哪来的脸说央行搞突然袭击?

不仅仅是部门发文,也在通过与金融机构的正式、非正式沟通,找国内外媒体放话等做工作,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明确暗示5月份要出售国债给市场降温。
结果央行没干,还是想着多聊聊做工作,希望机构们自觉点,可以说苦口婆心了,但是结果呢?30年长期国债仍然在不断非理性的疯抢。

买卖当然是自由的,央行下场本就是市场规则之一,搞金融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风险识别和防控意识和能力,央行都已经这么实在的表态了,但凡有基本的金融常识,都应该知道央行要动手了,这种时候还在疯抢,风险收益算的过来吗?

是金融行业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还是说,想跟央行对赌?

6月27日是星期四,那一周的周末,已经有风声说央行可能要采取动作,这应该是最后的努力了。

7月1日星期一13时10分,央行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表示要在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虽然只说借没说卖,但基于逻辑,借当然要卖。

借入国债来做空自家国债,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操作,可见把央行逼到什么地步了。这也是因为央行过去20多年就没持有多少国债,也就只能借入。

当然从操作上,央行还是有些收敛,颇有种“刑不可测”的威慑,一点点的放消息。

7月3日,海外媒体彭博社说央行准备跟工行和邮储银行合作借入债券;

7月5日,海外彭博社、国内的金融时报等都报道了央行的回应,说已签协议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而且是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而且未来还可以持续借入,一句话就是:弹药近乎无限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上周在《外怂内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讲的,央行现在很纠结,长期肯定要持续推动降息,那么现在借债做空,就成了抬高利息,短期手段跟长期目标冲突了,这是有损央行信誉的。而且央行也并不准备把借债变成一个长期工作,也不准备用来释放基础货币或者进行流动性管理。

甚至央行也不准备靠这个来进行收益率曲线的控制,跟国外流行的“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简拼YCC)”差别很大,对于市场活动的干预力度也远远小于美联储等欧美国家。

在小镇看来,这实际上就像是督战队划了一条红线,把机关枪架了起来,明确说不管你们在前线怎么打,摸鱼也行,但是底线是不能退过这条红线,越线就开枪。

这个红线就有点类似于股市的3000点,低于3000国家队就会下场,高于3000那就市场上自己玩。

而在国债上,这个红线就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红线会随着形势变化而改变,而在当前,30年国债收益率不能低于2.4%,最好不低于2.5%,低于下限央行就会下场。

突然想起来,上周造谣说因为降薪跳楼轻生的某金融机构员工,恰恰是从事债券操作的固收部门,固收正是今年金融圈最红火的,而造谣跳楼的时间,与央行下场时间重合,或许这是巧合吧。


其他文章推荐

■  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谈谈对未来方向的判断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从关键岗位安排,把握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

■  来自美国旧时代复仇者的“钢铁雄心”

■  大势滔滔,顺昌逆亡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