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昌:地瓜的红火年代

文化   2024-11-06 19:04   山东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征稿启事及稿酬方案

☞【点击查看】山东省第五届全民阅读推广人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原创文学作品集

地瓜的红火年代

作者 | 冯恩昌

地瓜,又名红薯、番薯,人们尊称它为甜蜜的金疙瘩。在我们沂蒙山区,适合于种植山坡沙土地。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广大农村大面积的种植地瓜,它成为农家生活的主食,每年秋末收刨之后,一部分储存地瓜窖里,一部分切晒瓜干,以它来煮着吃或用瓜干制成煎饼,天天食用以熬过漫长的冬春。我的童年时代,家境贫穷,土改分到的山地全部种地瓜。故而回忆起来,我是吃地瓜长大的农家子女,所以提起地瓜来,既有深情又有清晰的印象。
50年代农村人家普遍穷困,家家户户都种地瓜。开春先育苗,谷雨前后移栽,在地里整出地瓜沟,在沟脊上不稀不密刨上坑,植鲜嫩的地瓜苗,成活了沿沟爬秧,长到一米左右,就要翻秧,下雨天多翻秧越勤,不然叶芽间生根,影响地瓜长大。我那时年纪小,常跟父亲干翻秧的活。

到了秋末刨地瓜,要翻秧十几遍。地瓜好处不招虫,最怕雨多过涝。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家全员出动刨瓜晒干,要打突击战,要趁好天气切片晒瓜,要连续很多夜晚,带着切片机去山坡晒瓜干。家家在地头红灯笼高挂,切片机哗哗旋转,由主要劳力切片,其他人挎筐摆晒,摆在石板上干得快,也可摆在草丛上,摆平地里上潮干的慢。晾晒瓜干的几天,最怕下雨,接着好了天,损失不大,遇上连阴天,就烂掉不少。因此,遇上好天气,漫山遍野,灯笼火把,人们全上阵,大片的瓜干摆在山岭上,到处泛白,就像下了一场大雪,走进晾晒的区域,瓜片那甜甜的气息,飘洒扑鼻,醉人肺腑。

农家生活艰苦的年代,地瓜是主要生活来源。不光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养猪、养鸡,所有牲畜用饲料,都要喂它解决。就连社会上重要消费品,喝酒问题,也要用它作主要成分来制造。五六十年代临朐秦池酒厂,主要产品串香白酒,就是用瓜干制作的。全县的大小集镇、村庄的小卖部,全部经营这种白酒,我爷爷酒瘾很大,自己开起了酒铺,以解决酒瘾问题。串香白酒在县内外,声誉很高,酒鬼们都喝习惯了。这种酒一直到70年代,还经久不息,喜欢喝的人很多。八十年代初,我儿子去南方出发,带来一桶“五粮液”名酒,孝敬爷爷,他品尝后却说:“这五粮液,我喝着还不如串香呢!”说明这瓜干酒确实好喝。

有些年代,山东的胜利百号大地瓜很出名。那是1964年,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住在海阳县小侯家村半年之久,工作团对队员生活上要求很严,规定着不吃肉、不吃面、不吃蛋,扎根串连,住在贫困户家,一天三顿主要吃地瓜。那里的生活习惯一锅端,锅底煮地瓜,锅上贴玉米饼子,盆蒸青菜不设小灶,这饭食吃在肚里,胃受不了。地瓜是好东西,吃多了消化不了,打“卤”,搅着疼痛,只得忍受和坚持着。当地人对吃地瓜的日子,有这样的顺口溜:“冬天地瓜蛋,春天拉洋片”,说的是冬吃煮地瓜,春吃地瓜干。不过回想起来,为解决农家的生活,地瓜还是立下了大功。伴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种小麦、玉米面积大了,各家的主食有了改变,在我们这里吃玉米、小米煎饼的人家越来越多,改善生活吃上了白面猪肉水饺,白面馒头逐渐成了养家糊口的主食。现在种地瓜的村庄越来越少了,把吃它变成了吃水果一般,是一种特殊营养食品。用来做地瓜粥喝,制作成“烤地瓜”,在公共场所叫卖,成为一种鲜美的零食,孝敬老人的礼物。

我的文章,特意写了地瓜的历史功绩,让后人永不忘记,这也是一个乡土作者的责任。

冯恩昌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3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入选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书香临朐
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临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