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的红火年代
作者 | 冯恩昌
到了秋末刨地瓜,要翻秧十几遍。地瓜好处不招虫,最怕雨多过涝。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家全员出动刨瓜晒干,要打突击战,要趁好天气切片晒瓜,要连续很多夜晚,带着切片机去山坡晒瓜干。家家在地头红灯笼高挂,切片机哗哗旋转,由主要劳力切片,其他人挎筐摆晒,摆在石板上干得快,也可摆在草丛上,摆平地里上潮干的慢。晾晒瓜干的几天,最怕下雨,接着好了天,损失不大,遇上连阴天,就烂掉不少。因此,遇上好天气,漫山遍野,灯笼火把,人们全上阵,大片的瓜干摆在山岭上,到处泛白,就像下了一场大雪,走进晾晒的区域,瓜片那甜甜的气息,飘洒扑鼻,醉人肺腑。
有些年代,山东的胜利百号大地瓜很出名。那是1964年,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住在海阳县小侯家村半年之久,工作团对队员生活上要求很严,规定着不吃肉、不吃面、不吃蛋,扎根串连,住在贫困户家,一天三顿主要吃地瓜。那里的生活习惯一锅端,锅底煮地瓜,锅上贴玉米饼子,盆蒸青菜不设小灶,这饭食吃在肚里,胃受不了。地瓜是好东西,吃多了消化不了,打“卤”,搅着疼痛,只得忍受和坚持着。当地人对吃地瓜的日子,有这样的顺口溜:“冬天地瓜蛋,春天拉洋片”,说的是冬吃煮地瓜,春吃地瓜干。不过回想起来,为解决农家的生活,地瓜还是立下了大功。伴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种小麦、玉米面积大了,各家的主食有了改变,在我们这里吃玉米、小米煎饼的人家越来越多,改善生活吃上了白面猪肉水饺,白面馒头逐渐成了养家糊口的主食。现在种地瓜的村庄越来越少了,把吃它变成了吃水果一般,是一种特殊营养食品。用来做地瓜粥喝,制作成“烤地瓜”,在公共场所叫卖,成为一种鲜美的零食,孝敬老人的礼物。
冯恩昌,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3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入选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