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4 人中就有 1 例,是时候重视这种时代病了

学术   2024-10-03 20:01   北京  

「那个患者一进诊室就跪下,让我救救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洪佳旭教授谈起他接诊的一位患者。


根据患者的陈述,每一次眨眼,他的眼睛都会刺痛,像被很多根针扎刺,闭上眼睛后的灼烧感则像极了千万只蚂蚁在眼球爬动。


睁眼、闭眼、眨眼,只要是眼球的运动,都会给他带来无法控制的疼痛。


因为害怕光线,患者表示自己几乎不会出门,可就算在家里,白天也需要拉上厚厚的窗帘、关上窗户:「如果接下来四十多年都只能这样过,真的挺没意思的。」


而让洪佳旭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患者的症状,是患者自述的诊断:「医生说,我得的是干眼症,这是一种绝症,治不好。」



平均每 4 个人中,就有一人患病


根据《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0 年)》(以下简称为《共识》),中国的干眼症患者已经超过 3.6 亿。[1]


用国家统计局显示的 2022 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平均 4 个人中,就有一个干眼症患者。


但干眼症是绝症吗?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被了解的是干眼症的定义。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正在经历「干眼」。眼痛、眼红、眼痒、干涩、灼烧感、疲劳、畏光、异物感、沉重感、一过性视力模糊眨眼后好转......如果每周出现 1 次或持续存在以上一个或多个症状,则提示可能存在干眼相关的阳性症状。[1]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泪膜的完整性可以维持 10 秒以上。当经常熬夜、吸烟、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以及经常佩戴隐形眼镜、美瞳时,泪膜的稳定性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破裂时间缩短、频繁眨眼。


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常小于 10s,并且会随着干眼的严重程度不断缩短,眨眼更加频繁,眼表因此处于干燥的状态时,泪液会进一步浓缩为高渗泪液,进一步引起角膜上皮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通俗点来说,干眼就是我们的眼表失去了泪膜的保护,外界的一些刺激都会让眼睛受到伤害。」眼科医生黎明(化名)给出了更口语化的定义。



图源:图虫创意


2022 年发表在 《中国实验眼科杂志》 的一篇文献显示,蒸发过强型干眼(脂质异常型)是目前干眼症最主要的类型,常发展为睑缘炎相关性结膜病变。


对于干眼症如果未加干预,进一步可能引起角膜浑浊、新生血管扩张甚至角膜穿孔而失明。[2]


在今年举行的 2023「两会健康策」系列直播访谈节目中,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表示:「干眼就诊率仅有 5.38%。」



就诊率 5%,多数患者选择「自医」


洪教授回忆起他遇到过的另一位年轻患者:「是一个 20 来岁的大学生,主诉是眼睛干涩刺痛。但患者自己本人没当回事,自己去买眼药水滴,当下症状虽然有缓解,可实际上眼表功能正在逐渐变差。」


随着疾病进展,患者逐渐出现了阅读困难,「到后来这个学生一看手机眼睛就刺痛,完全无法正常上课,只好休学在家近半年」,而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当疾病被拖到「忍不下去」之前,患者往往并不会意识到「干眼」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山东某公立三甲医院普通眼科医生杜寒即便身为医生,做法也与普通患者别无二致:「每天面对大量的病人和科研任务,天天都看着电脑屏幕,不舒服的时候就滴一下眼药水,一般不会做更多的处理。」


毕竟,在一个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症状面前,就诊本身可能会带来的麻烦更令人困扰。「比起排队挂号,眼药水轻易就买到。眼睛出现干涩、疲劳、眼红,大家也会更倾向于自己买眼药水滴,省时省力。」黎明医生肯定了这一点。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眼药水真的可以解决「干眼」的问题吗?


洪教授表示,网络上确实可以买到大部分品类的眼药水,但对于患干眼症的特定群体来说,一定要强调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止滥用、误用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损伤。


此前,就有相关研究显示:长时间使用抗病毒、抗细菌、抗炎以及降眼压等滴眼液,以及含防腐剂的滴眼液都会破坏泪膜脂质层,使泪膜无法维持稳定。[1,3-4]



走进诊室后,挑战并没有结束


而当患者因为这些更严重的症状走入诊间,问题则会来到医生这一侧。


黎明医生表示:「有些患者在干眼症的初期,自己没什么感觉,灼烧感和干涩都不怎么严重;但因为眼部其他原因进行检查时,发现泪膜稳定性已经很差,这在临床诊疗中也很常见。」而这时候,需要进行「干眼症」的确诊诊断。


在真实的就诊环境中,医生即使遇到干眼病患者,也不一定能立马做出明确的诊断,因为往往需要通过量表和一系列检查来综合评估,而其中存在一定主观性。


《共识》:临床干眼的推荐检查流程


除此之外,干眼症还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共识》提到:临床常见的与干眼症易混淆的疾病包括眼表过敏、结膜炎、倒睫、球结膜松弛、视疲劳等。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症状和体征分离的情况。[3]


从数据上来看,干眼是我国眼手术最常见的眼科术后并发症。约 30% 白内障患者术后出现干眼相关症状,其中 10% 的患者症状严重,术后效果不佳。[5-6]


但洪教授回顾院内的情况后表示:「有时候一些患者在眼病疾病的围手术期出现的干眼情况,会容易被医生忽视。」



他提及一个来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术后自述眼睛不舒服,用药效果有限,手术效果不佳:「有时候医生可能会认为干眼症不会导致这么严重的情况,不够重视这个,就会觉得可能是白内障手术的一些伤口恢复或者是其他的问题。可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干眼相关的对症处理,术后效果好很多,病人也更满意。」



专家:不是「绝症」,是「慢性病」


洪佳旭教授觉得,像这样诊断延迟、误诊,最终再反馈到「反复长期」的诊疗中,可能会让患者的心态变得消极。


此前,研究提示干眼相关焦虑发病率为 39~63.3%,干眼相关抑郁发病率为 25~53.7%。[7]也就是说,几乎每 4 个干眼患者中,就至少有一个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那个在我诊间跪下的患者,被告知自己患有的疾病是绝症之后,无法入眠,几近崩溃;那位眼睛痛而上不了课,需要休学停工的患者,身边很多人甚至不理解,觉得他矫情。」洪教授觉得,不管是临床维度,还是社会意识维度,都是时候需要重视干眼症了。


此前,很多媒体公开称干眼症为「绝症」,洪教授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


「把干眼称为绝症其实是欠妥的,相比之下,我更建议称为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我们要做的是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规范、系统的治疗以及引导患者改善用眼习惯,我相信绝大多数患者不说 100%,99% 肯定是有,是能够通过规范治疗得到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病情的控制。」


在干眼中心接受治疗的年轻患者(图片由洪佳旭教授团队提供)


与此同时,洪教授认为,在诊疗、治疗的前头,「培养意识」是首先要做的。


培养意识有两点,一是培养医生识别、诊断、治疗干眼症的意识,要「视疾病为病」,不忽视,但也不夸大。


这也正是设立干眼中心的初衷。作为《中国干眼诊疗中心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2021)》的执笔专家以及国内干眼中心的带头建设者,洪教授认为除了疾病诊疗的本身,干眼中心还承担着更多的任务。


干眼中心内的相关治疗设备(图由洪教授团队提供)


「干眼中心的重点还在于学科建设,医生的继续教育是贯穿终身的,如何帮助广大眼科医生改变对该疾病的诊疗观念,树立科学的认知并掌握相关的诊疗手段,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另一个,则是需要宣传,培养患者预防、就诊的意识。


应对干眼症最好的方法,仍旧是防患于未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不乱滴眼药水;不舒服及时就医。


改善用眼习惯、尽量控制看电子屏以及佩戴隐形眼镜或美瞳的时间,可以极大的避免干眼的发生。


而当眼睛频繁出现红痒、干涩时,到所在地区的眼科或干眼中心及时就诊仍是有效的选择。与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泪膜稳定性检查、裂隙灯以及泪液分泌等相关检查。


致谢:本文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干眼中心主任医师 洪佳旭 审核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首发:丁香园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投稿:zhangxinyu2@dxy.cn


参考文献

[1]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检查和诊断(2020年)[J].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0):741-747. DOI:10.3760/cma.j.cn112142-20200714-00477.

[2]欧阳维杰,刘祖国,孙旭光,等. 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率[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40(11):1038-1045. DOI:10.3760/cma.j.cn115989-20211128-00651.

[3]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检查和诊断(2020年)[J].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0):741-747. DOI:10.3760/cma.j.cn112142-20200714-00477.

[4]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治疗(2020年)[J].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2):907-913. DOI:10.3760/cma.j.cn112142-20200925-00618.

[5]张洁,赵勇,王雁.白内障术后发生干眼的影响因素[J].国际眼科杂志,2020,07:1171-1174.

[6]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 中国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J].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17-22. DOI:10.3760/cma.j.cn112142-20201013-00680.

[7]刘璋琳,孙圣书,武媛等.干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现状[J].眼科学报,2022,08:645-650.




丁香园眼科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眼科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专属眼科医生的充电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