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不要讲述(Show, Don't Tell)”是一条写作原则,通常归因于俄罗斯作家契诃夫,他说“不要告诉我月亮在闪耀。让我看看碎玻璃上的微光。”契诃夫说的不是旅游,但是,审美的规律是相通的,从他的观点里,可以得到做旅游的启示。
与小说相比,旅游似乎天然具有“展示”的功能,这也是旅游作为审美活动的独特魅力:能身临其境,没有文字的遮挡,也没有经过别人的过滤。文字提供审美对象,也遮蔽对象,正是因为这一点,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绝对精神”的模仿,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复制”的“复制”,这影响了他对文学的评价。中国古代从老庄开始就对语言的功能提出质疑,到了魏晋六朝,文人普遍卷入哲学上和文学上的“言意之辨”,讨论更深入,也由此驱动了他们走向自然、走近山水,由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也开启了山水旅游,或者说审美旅游。
其实,在“展示”上,旅游与小说各有优势。从老庄到柏拉图都不否定语言的功能,他们也在借助语言进行表达,契诃夫也在表达,只是他们在总结文学规律时,都注意到要避开“讲述”的陷阱,进行有效的“展示”。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在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后,都在尝试利用文学特有的手段刺破语言的硬壳,比如孔子主张“比兴”,《庄子》主张“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要突破语言的壁垒,特别是要绕开抽象的、庸常的、刻板的“讲述”,进行形象的、新颖的、生动的“展示”。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文学都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永远是诗仙,契诃夫永远是小说界的神。他们的本领就是“展示”,借助语言的魔方,具体说就是借助语言刺激想象、情感的功能,带领读者不仅跨越了语言的间隔,也跨越了一般人的视野,见常人之常见,言常人未尝言,不仅掀开了事物的面纱,而且实现了人在精神上的超越。
旅游与小说各有其道,但都应坚持“展示”,而不是“讲述”。至于旅游,要解决“身处其中”却不能“身临其境”的问题。在宣传营销、在地供给等环节,应该在以下“三小”下些功夫:
一是小细节。契诃夫认为在小说中要看到“碎玻璃上的微光”,旅游也要展示这样的“微光”。在各种人文主题的旅游中,特别是在古镇游、乡村游,要通过细节,让游客见人、见物、见精神。山水自然也要关注细节,既要看到高山林海,也能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看到树叶上的细碎的阳光,像陶渊明的在《饮酒》诗中写的,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极目远眺,又有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仔细观察与体会。
二是小故事。像契诃夫《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是小故事,鲁迅的《社戏》、《祝福》《阿Q正传》也是小故事,即便是长篇巨制,也有由无数小故事形成的宏大叙事。旅游也要有这样的小事故事。在郑州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几十个小剧场主要演的就是河南小故事,其中“李家村”故事,讲的是1942年大饥荒时中牟县李家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延续后代,省下粮食,自发去雪地里活活饿死的旧事,令人震撼。各地城市,也是故事城市,“小城故事多”,普通人的寻常故事,也能看出这里人的追求、奋斗和精神,“一个人,一座城”。长征作为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一路走来,一路都有这样的小故事,有人们熟知的,也有后来新发掘的,比如《半条被子》的故事。
三是小切口。小说要选择具体的、具有典型的角度,切入主题。旅游也要有这样的精心选择,要有独到的发现、具有创意的呈现,小中见大,以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像郁达夫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尤其是今天的旅游,正在向大众化、日常化、生活化转型,在寻常日子中找闪光点,在人间烟火气中找出有意思的东西,城乡留存的种种历史肌理,巷口村头的文化印迹,当地居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能找到与消费者同频共振的脉搏。
为此,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多点形象思维,少点抽象思维。旅游跟小说、散文当然不一样,不是纯粹的精神产品,而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体,要兼顾功能性与审美性两个方面,在规划、项目书上,当然要用抽象思维、理性思维。但是,随着旅游作为审美活动的特征日趋突出,形象思维也越来重要。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不只是通过具体、独特的形象描绘,不只是通过象征、隐喻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而且在形象和情感的驱动下去完成作品,也就是说,形象和情感既体现为最终结果,也体现在创作生产过程中。在形象思维制导下,创作生产过程顺应形象和情感固有的逻辑,可能恰恰反应了事物自身的逻辑,最终的产品能够较理想地实现创作生产者的设定,而且还会超出了预期,即“形象大于思想”。在旅游上,如果还是固守抽象思维,在前期谋划中,在项目实施中,形象思维是缺席的,恐怕很难调动游客的想象力和情绪价值。
二是多点从生活出发,少点从概念出发。文学上如果概念先行,缺少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出来的作品难免类型化、脸谱化,没有个性特征。旅游也是如此,炒作各种概念、提法,相信一句广告词能够把消费者调动起来,不愿意在生活上深度挖掘,不能根深扎到当地的生活中、深扎到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中。同质化的病因,就是概念化。顺带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应该避免套用外国的一些旅游概念,特别是有些有看起来“超前”的理论,并不符合当前中国旅游的实际,有些概念不是不对,而这种“超前性”并不符合今天中国旅游发展的实际,或者说,这不是中国旅游现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
三是多点引导,少点灌输。旅游作为审美活动,当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这种引导应该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而不是说教。孔子用《诗经》作教材,强调其“比兴”手法的应用。带着学生游历天下,都是见山说山,见水说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老夫子带了这样的好头,今天做旅游,更应学着点。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今天的大众旅游中,旅客喜欢与当地吃喝玩乐的项目,不要觉得这不高级,禅宗主张禅就是“吃饭去”、“喝茶去”,今天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审美乐趣也在吃饭穿衣之中。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特别要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为旅游“展示,不要讲述”提供了新的工具。它看上去能够以超写实、高保真的能力,全方位调动游客感官、五腑六腑和神经系统投入旅游对象,特别是它的具象能力和模拟情感的能力,使得它不仅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也能进行形象思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把它定位为旅游的助手,而不是代替创作生产者,也就是说,不要把旅游变成算力、算法的“讲述”,而是创作生产者独具个性、创意的“展示”。
旅游活动中将会有更多的人机互动,我们期待的是,借助人机互动,实现创作生产者、当地居地与游客三者之间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数字化的场景用于宣传营销和在地服务,当然要追求立体式、沉浸式效果,但要防止它影响游客直面大自然和生产生活,防止影响旅游应有的鲜活性和“首因效应”。总之,数字时代,要防止新的“讲述”代替“展示”,防止第二手“场景”对原生“风景”的遮蔽。
孙若风,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教授
往期
孙若风:大众体育、大众文化、大众旅游在冰雪经济中相互激发 (qq.com)
孙若风|旅游的转型:从“抢故事”到“想故事” (qq.com)
AI介入沈阳、孙若风关于AI与人类情感的讨论 (qq.com)
孙若风:研学旅游要看得见、说得出、体会得到 (qq.com)
新华社孙若风专访:中小城市缘何成为旅游市场的香饽饽 (qq.com)
孙若风:中华文化与流行文化交汇是演唱会、音乐节火爆的重要原因 (qq.com)
凤凰网访孙若风|人文+科技的“跨界联名款效应” (qq.com)
孙若风|秦岭感悟:从中国兵学智慧看当代文旅方案 (qq.com)
孙若风:数字化的整体最优与艺术化的审美整体性 (qq.com)
孙若风: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 (qq.com)
“文言文”文化产业思想访谈录第三期——曾繁文对话孙若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qq.com)
孙若风:沉浸式场景,是服务产品也是融合工具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谈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重点工作 (qq.com)
文旅部科教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经济要尊重“素人网红”表达权 (qq.com)
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孙若风:携手共商共建 共创文体康旅装备发展新篇章 (qq.com)
孙若风: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qq.com)
孙若风:文化巨人幼年失怙与草根网红青春逆袭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下的机器人、虚拟人 (qq.com)
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文旅产业是打造城市品牌的新途径|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介会 (qq.com)
全国旅标委主任孙若风谈“文旅热”:“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 (qq.com)
孙若风|体能·艺能·数能:构建数字文体旅新场景 (qq.com)
孙若风|城乡有约·创意无限·数字赋能:数字文创联名跨界乡村振乡 (qq.com):
孙若风:乡土化+时尚化+数字化,是国潮最佳建模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qq.com)
乡村非遗系列谈① | 产业化是非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qq.com)
孙若风:乡村古建保护利用,诸葛村里人人是诸葛 (qq.com)
孙若风:数字时代旅游消费模式新变 (qq.com)
中外嘉宾品中秋文化 (qq.com)
孙若风:天上的月亮在心里,心里的月亮在天上 (qq.com)
孙若风:兴于乡、立于市、走天下,茶马古道再出发 (qq.com)
孙若风:疫后文旅产业大势 (qq.com)
孙若风:玄学之殇 (qq.com)
孙若风:文旅行业将频现投融资风口 (qq.com)
孙若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字时代的定力与动力 (qq.com)
孙若风:玄学实干家王导、谢安 (qq.com)
孙若风:文化下沉基层的一个重要“指数”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元版本、元场景与元装置 (qq.com)
孙若风:学着伏羲做文旅元宇宙 (qq.com)
孙若风:乡村美学的传承与复兴 (qq.com)
孙若风:文旅元宇宙的生产与消费 (qq.com)
孙若风:衣冠渡江扳正的文化船头 (qq.com)
孙若风:生态美要看得见、说得出、体验得到 (qq.com)
孙若风:在县域经济中壮大文旅产业 (qq.com)
孙若风:西晋的审美触角:生活、艺术、情感 (qq.com)
孙若风:大文创 新国潮 (qq.com)
孙若风:机锋乍见 (qq.com)
孙若风:让标准成为巴渝文化旅游走廊标识 (qq.com)
孙若风《中华美学回归大众生产生活》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征文中获“特别致敬” (qq.com)
孙若风|从游于竹林到游于金谷 (qq.com)
孙若风|一千多年前的美学实验 (qq.com)
孙若风|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 (qq.com)
孙若风|旅游进入大住宿业时代 (qq.com)
孙若风|玄学的思辨与才情 (qq.com)
孙若风|乡村文旅与做好“土特产”文章 (qq.com)
孙若风|以文体康旅融合对接老年消费 (qq.com)
孙若风|竹林中的酒神 (qq.com)
孙若风理事长:大力发展文体康旅装备 (qq.com)
孙若风|洪洞大槐树:从故事到产业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与艺术力 (qq.com)
孙若风|文旅消费场景重构 (qq.com)
孙若风|建安风骨是怎样长成的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打开文旅消费新空间 (qq.com)
孙若风|曹丕曹植做“群主” (qq.com)
孙若风|乡村旅游要像货郎那样接地气懂乡亲知行情 (qq.com)
孙若风| 走向元宇宙:牢笼亦或星空 (qq.com)
孙若风|乡村民宿姓农守舍 (qq.com)
孙若风|中国乡创美学的由来与未来 (qq.com)
孙若风| 自媒体文旅创意规律 (qq.com)
孙若风| 数艺时代宣言 (qq.com)
孙若风|旅游标准:穿越至暗的星火 (qq.com)
孙若风|中国名士风流的绝响 (qq.com)
孙若风|当代文旅:从融合到熔铸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的美学杠杆: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中国文人曾经的垮掉与跨越 (qq.com)
孙若风| 元宇宙三级跳:数字化、数智化、数艺化 (qq.com)
孙若风| 学驴叫的皇帝曹丕 (qq.com)
孙若风| 中国生产美学的前世今生 (qq.com)
孙若风| 快哉玄风 (qq.com)
孙若风| 曹操猜谜的文化大义 (qq.com)
对话孙若风、原博、季中扬 | 传统年俗在当代发展有很多新机遇 (qq.com)
孙若风|万物有文的中国审美与当下文创 (qq.com)
孙若风|曹操的通脱与解放 (qq.com)
孙若风|中国文化和旅游的同步、同构、同体 (qq.com)
孙若风|开风气者曹操 (qq.com)
专委风采: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孙若风教授 (qq.com)
孙若风|经济融合与审美融合 (qq.com)
孙若风|新文人曹操 (qq.com)
孙若风|《周易》中的文旅原型 (qq.com)
孙若风|六朝最风流 一地苦菜花 (qq.com)
孙若风|乡村建筑之美再发现 (qq.com)
孙若风|“形神之辨”:养形、养神、养生 (qq.com)
孙若风|“性情之辨”:关于情感的追问与安顿 (qq.com)
孙若风|新的孪生:互联网时代的人设 (qq.com)
孙若风|“有无之辨”:山水间的思辨与啸歌 (qq.com)
孙若风|让文创回源生产生活——在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的演讲 (qq.com)
孙若风|玄与诗的那场风花雪月 (qq.com)
孙若风|孔子的诗与远方 (qq.com)
孙若风|中国雅俗文化的对峙、和解与转化 (qq.com)
孙若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旅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个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传统 (qq.com)
孙若风|虚拟人的真实性 (qq.com)
孙若风|中国语言在悖论中超越 (qq.com)
孙若风|以艺术的名义召唤虚拟人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推演 (qq.com)
孙若风|中国传统游戏观 (qq.com)
孙若风|艺术、技术、生活:元宇宙三维建模 (qq.com)
孙若风|艺术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 (qq.com)
孙若风|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 (qq.com)
孙若风|元宇宙的文创基因 (qq.com)
孙若风|骈散:中国语言模块的审美张力 (qq.com)
孙若风|字形心迹:中国诗性符号意象 (qq.com)
孙若风|声美:中国诗学曾经的执念 (qq.com)
孙若风:中国造字论的诗性思维 (qq.com)
孙若风 | 意物与感物:中国诗学、语言学的同质同构 (qq.com)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融通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