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①:历时14年的百万字巨著,这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文化   文化   2024-12-09 06:30   浙江  


高尔基曾说过,“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在我看来,这是人类为自己所建造的三座纪念碑。

这其中,托尔斯泰是公认俄罗斯文学创作中难以企及的高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忏悔录》等一系列长篇作品撑起了托尔斯泰文学世界的大半江山,他的笔下囊括了“整个俄国和一切俄国东西的伟大灵魂”。

生前200多万字的作品,无愧于很多人口中那句“未读托尔斯泰,枉读俄罗斯文学”的赞誉,而他长久的创作生命,更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潜力与希望。

与之形成某种对照意义的,是耗费十四年时间写下《静静的顿河》的肖霍洛夫。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703天,共读的是第381本书——俄国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

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仅《静静的顿河》一部小说,在首次全部出版之际,就已长达140多万字,并先后为肖霍洛夫赢得斯大林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荣誉,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那么,肖霍洛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创作《静静的顿河》之时,他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一起去今天的共读中寻找答案。

肖洛霍夫,全名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他于1905年5月24日出生于顿河军区维约申斯克镇克鲁日林村一个农民家庭,现在这里隶属于罗斯托夫州维约申斯克区。

父亲是个哥萨克下级军官,母亲曾在地主家做女仆,继父则是平民知识分子“外乡人”。

肖洛霍夫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先后在莫斯科和哥萨克村接受正规教育,13岁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迫中断学业。


肖洛霍夫

在动乱中,这个少年担任过肃反运动的扫盲老师、革命执行委员会办事员,演过话剧,写过剧本,当过会计助理,甚至负责过征粮工作,做过装卸工人。

也是在做工人期间,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于1923年参加《青年近卫军》文学协会,其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刊登在《青年真理报》上的讽刺小品文《考验》。

此后,陆续有作品发表,在《静静的顿河》之前,肖洛霍夫曾于 1926 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顿河的故事》,当时他只有21岁,两年后,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发表。

青少年时期积累的丰富阅历,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静静的顿河》,他的主要著作还包括《新垦地》(曾经被译为《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等。

20世纪30年代,肖洛霍夫曾经两次见到斯大林,还曾在上级指示下救助过遭受饥荒和政治清洗的顿河人民。他的一生,都跟“顿河”和住在顿河畔的“哥萨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如此,1938年,罗斯托夫州安全部门曾认定肖洛霍夫组织哥萨克暴动,并派人到他身边充当卧底,企图将他逮捕,置于死地。

肖洛霍夫
好在肖洛霍夫提前得到消息并逃到莫斯科,请求斯大林庇护才幸免于难。

20世纪40年代,也就是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还曾经上过前线,那段时间他写下了不少通讯文学、特写和短篇小说。
用以揭露当时野蛮的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径,歌颂苏联军队和人民的爱国情怀、英雄事迹,比如《学会仇恨》《他们为祖国而战》等等。

实际上,在谈到肖洛霍夫时,《静静的顿河》始终是被反复提及的作品,曾经有人说,“在苏联时代,肖洛霍夫成为顿河的同义词”。

早在短篇小说《顿河的故事》发表那一年,也就是1926年,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已经开始构思。

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八卷,早期的版本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

由于历史和某些复杂的原因,1949年开始,《静静的顿河》的很多再版版本在未经肖洛霍夫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直至1956年到1960年,八卷本全集才在苏联出版,此后的各卷也陆续发行。

肖洛霍夫
虽然,早在《静静的顿河》问世之初,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就对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总体来说,《静静的顿河》在俄罗斯是一部饱受争议和波折的作品。

它的手稿,更是在1999年才被发现存于肖洛霍夫密友库达绍夫的远亲家中。后来,经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财政部筹款,政府以50万美元购得,此后被珍藏于“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

随着肖洛霍夫的手稿获得应有的重视,他本人也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2005年,肖洛霍夫诞辰百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那一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相比之下,《静静的顿河》在中国的待遇就要好太多了。

1928年,当苏联《十月》杂志刚开始连载之际,鲁迅先生就极其敏感地注意到了它的文学价值,认为那是充满着原始力的“新文学”,于是迅速找人翻译此书的第一卷,并编入他自己主编的“现代文艺丛书”。

1931年,该书在上海出版,鲁迅还亲自为其写了一篇后记。

肖洛霍夫
可以说,肖洛霍夫在中国的流行,鲁迅先生堪称伯乐般的存在,他对作品的判断,较好地呼应了“哥萨克”一词中透露出的自由自在的原始力量。

除此之外,这部作品在我国的盛行,也天然有着某些隐秘的内核关联。农业文明融于其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不可分,总能让人在文化之外,找到些许共鸣。

深究起来,虽然《静静的顿河》篇幅的确很长,但历史跨度其实只有十年,主要聚焦于1912年到1922年间。
人物则主要涉及顿河地区哥萨克人,他们是俄国社会的独特存在,拥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善于团结一致,骨子里还有豪放彪悍的天性。

故事发生的背景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历史上重要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等。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痛苦,带来了流血牺牲,流离失所,亲人离散,最终推动社会发展,走向社会主义。
《静静的顿河》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在描写战争之外,也同样是描绘人民生活的史诗级作品,它是“旧式哥萨克阶层的百科全书”。

据统计,小说中写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计四百多个,如果把他们一一描画下来,那将是怎样一幅长卷和人物宝库啊!

作家肖洛霍夫的故事展开是脉络清晰的,主要人物是以格里高力为代表的麦列霍夫一家。
他是哥萨克中的一员,却也充满着个人的矛盾,在情感上徘徊于妻子和情人之间,在立场上徘徊于革命与反叛之间,他是善良热情勇敢的,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被看作一位英雄。

不过,人性是复杂的,在挣扎和犹豫之时,格里高力同样面临着同伴之间的意见分歧,政治立场的不同,亲人的相继离开等等。
这位英雄身上,有着太多的悲剧因素。
这样的处境当然与他本人的个性有关,但更多的是折射出哥萨克民族身上的正直勇敢、不畏强权,以及因环境和认知的局限,很难走出困境的窘迫。
此外,除了战争和爱情一主一副两条线,肖洛霍夫也不忘通过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来丰富故事。
那些看似琐碎的,与故事关联度不强的部分,细品之下,都是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真实,即使作者在行文中没有主观评价,依然力透纸背、直指人心。

静静的顿河边因为有了战争、有了外部世界的干扰,从此再难平静。
想知道顿河边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领读人 · 驿路奇奇

驿路奇奇,以书为路共温情,淋漓书写漫天游。

主播 · 一凡 

电台主持人。在北方小城安静盛开,认为唯美食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缪梦涵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人读完1000本名著】 每天15分钟,每周共读1本书,这里是一个拥有“百万”家人的读书平台。 读书就是回家,读书也是打开内心最便捷的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