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电子合同欺诈:冒名代签及篡改合同等不法行为(下)

文摘   2024-11-05 17:35   广东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合同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欺诈风险也随之增加。然而现实生活中,伪造电子印章、签名、合同,冒用生物识别特征,非法截取、篡改网络传输合同等违法犯罪行为频发,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和民众财产权益。

接(上)篇所述,本文继续从电子合同的订立及履行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可能涉及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后果作进一步分析,并探讨如何规避这些套路

一、电子签名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电子签名法》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同等法律效力,而可靠的电子签名需要满足“真实身份、真实意愿、原文未改、签名未改”的条件。因此,电子签名并不是简单的手写签名的扫描版,也不是直接在电子文档上输入签名的复制版,这两种方式在没有本人的授权同意下是无效的,且容易伪造,篡改。

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者(CA机构)提供认证服务。认证后CA机构向用户发放数字证书,确保使用的电子签名合规,有效。


【案例分析1】无法证明电子签名为签名人独有

案号:(2019)粤02执551号

案中涉及到的《借款协议》和《协议书》均通过电子数据形式进行签名,《借款协议》上的签字为“吴**”,而《协议书》上的签字则显示吴某姓名,仅从显示的电子签名来看,无法认定该电子签名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且未有证据显示该电子签名经过认证。故法院不能认定其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案例分析2】电子签名没有电子数据存证证明

案号:(2021)辽06执348号

本案借贷公司提供的《借款合同》及《补充协议》上,被执行人林某签署信息仅显示有其姓名的字样,没有相应的能证明借款人身份的《电子数据存证证明》,法院无法确认电子签名系林某本人使用CA机构颁发的有效数字+证书签署的签章,无法确认电子签章的真实性以及是否系其真实意思表示,故裁定驳回该公司的执行申请。

(来源:中国法院网)


法条链接:

《电子签名法》

第十三条  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一)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二)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三)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四)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第十六条  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

   

第二十八条 电子签名人或者电子签名依赖方因依据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电子签名认证服务从事民事活动遭受损失,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 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的电子签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电子合同欺诈行为的可能后果

伪造电子印章、签名、合同,冒用生物识别特征,以及非法篡改网络传输的电子合同内容等行为,可能引发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民事责任方面,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合同相对方或其他相关方遭受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害,有可能构成民事侵权。因此,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2)行政责任方面,冒用虹膜、指纹等生物识别特征进行身份验证或交易等行为,可能违反行政法规,面临罚款、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非法截取、篡改电子合同内容则可能因破坏网络安全和交易秩序而受到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方面,伪造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电子印章等行为则涉嫌构成伪造公文、证件、印章罪,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罚金等处罚;通过伪造电子印章、签名或合同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或利益,可能构成诈骗罪;非法截取、篡改网络传输中的电子合同内容,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网络犯罪,均将受到刑事处罚。

三、预防电子合同欺诈的重要举措

预防电子合同的欺诈是保护个人财产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以下是详细建议及措施:

(1)谨慎选择贷款机构

在进行网络贷款前,应全面核查贷款机构的资质,检查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信用记录等,确保交易对象合法正规。

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贷款承诺,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贷款APP或网站,选择正规贷款渠道和平台。

(2)提高警惕性

不要贪图低息贷款或快速放款,树立正确的贷款态度,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向公安蜀黍报案或举报,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使用安全支付方式

在购物或进行交易时,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以确保资金安全。避免直接通过银行转账或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行支付,特别是向陌生人或未知账户转账。

(4)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在签署电子合同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包括但不限于利率、还款方式、还款期限、逾期费用、争议处理方式(约定管辖和法定管辖)等方面的规定。了解所有风险和责任,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合同内容。

对合同中出现的异常条款或模糊表述保持警惕,尤其是可能存在的隐性费用,如账户管理费、服务费以及担保费等,避免陷入欺诈陷阱。

(5)保护个人信息

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对于异常交易或要求保持警惕,如要求支付“保险金”、“手续费”等费用,这些可能是骗局的标志。

(6)保留相关证据

在签署电子合同后,应及时保存好合同文件和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在交易过程中,可以记录相关对话、短信、邮件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提供证明。

综上所述,预防电子合同的欺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只有做到谨慎选择、仔细阅读、保护信息等,才能确保个人财产和信息安全。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防范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诚信的电子合同环境。

推荐阅读:11 月新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为个人信息护航

欢迎大家积极讨论,发表您的宝贵见解!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我们主页!

关注“微峰法务总部”,个债自救不迷路!

声明: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峰法务总部
提供关于不良资产行业的专业信息,以及解决问题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