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被质疑后,为什么不再写书了?

财富   2024-07-01 12:12   四川  

配图来自:韩寒电影

01

姜萍被质疑事件,让我想起一个人:韩寒。

12年前,韩寒也遭遇了铺天盖地的质疑,人们说他的小说《三重门》等作品,是父亲代笔的。

韩寒为什么会被质疑呢?

第一个原因,是故作深沉。

青春文学的风格,普遍是风花雪月、仰望天空、泪流满面,而韩寒的《三重门》,模仿的是钱钟书的《围城》。装腔作势,引经据典,卖弄文采,像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学教授写出来的小说。

小孩子说大人话,当然会被怀疑。

然而,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很多青少年,都喜欢假装成熟、故作深刻。这也是一条作文得高分、得到成年人称赞的捷径。比如在高考作文里满纸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让阅卷老师都看不懂,只能给满分。

可悲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少年老成、故作深沉、小孩子说大人话,其实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才华,而是一种缺陷。

从这个角度看,《三重门》,是一部失败的作品。那些少年老成、故作深沉的文章,虽然容易赢得一片喝彩,但大多是文字垃圾。

反倒是韩寒后来那些充斥着少年气、直抒胸襟的作品,诸如《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23》,是真正的好文字。

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鼓励少年老成,不鼓励幼稚活泼;鼓励引经据典,不鼓励童言无忌。

少年韩寒的那种钱钟书腔调,以及《三重门》里动不动掉书袋,引用一些成年作家也没听过的书名,比如《万历野获篇》《广阳杂记》《会通派如是说》……更是让人们不明觉厉,直呼天才。(后来也引发了打假者的怀疑:一个中学生怎么会知道这些书?)

当然,装深沉,是为了获得成人世界的认可。获得认可,得到名气之后,就不用再装了。

02

韩寒被质疑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少年天才”的名声。

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天才。所有的天才,都是一种炒作,迎合大众对于传奇故事的向往。

在任何领域刻意练习十年以上的专家,都不容易被天才故事所忽悠。

比如经济学领域,哪里有什么天才?张五常是天才吗?他的经济学功力,来自街头巷尾几十年的调研。弗里德曼是天才吗?他对真实世界的洞察,来自从小就因为贫穷而四处打工。

17岁的韩寒怎么能称为天才?当时的他除了《三重门》这部模仿之作,连一部像样的作品都没有,算什么天才?

同样,姜萍怎么能称之为天才,她对数学领域有什么新的贡献吗?

不过是一种媒体修辞、大众追捧罢了。

一边是天才传奇的火爆,一边是另一些人的嫉妒与愤恨,恨不得戳破天才的泡沫。

这种炒作与愤恨,其实都是源于无知。

把《红楼梦》当成世界第一小说来阅读,很多人也会大失所望,觉得专家学者们过度宣传、疯狂炒作,欺骗了自己。

用平常心去看待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盲从与迷信,也不会有那么多失望与怨恨。

03

韩寒被质疑的第三个原因,是韩寒本人,就是一个“质疑者”。

当时,他被很多人称赞为,“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小孩”。

他的那些博客文章,开自媒体之先声。如果放到今天,篇篇都是百万加爆款。

质疑者的命运,就是被质疑。

如果韩寒继续写下去,全网被质疑、被骂最多的人,也会是他。

当然,还有更严重的风险。

如果他年复一年的更新评论文章,他的命运,会比咪蒙之流更惨,名声会更臭。“代笔”固然是一个作家的奇耻大辱,但世界上还有很多更凶险的“罪名”。

人们能把你捧成文学天才,也能把你骂成过街老鼠。

在这种风险面前,多年前的韩寒,选择了放弃写评论,去拍电影搞钱。

从此,他的目光隐在他的镜头后,他的观点藏在他的故事里。就像一位诗人说的:

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那些被侮辱与践踏、被命运的大手摁在地上一遍遍摩擦的小人物,代表了韩寒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最后,分享一首韩寒的歌:《空城计》:


这是个很久远的事
在歌舞生平的城市
忍不住回头看我的城池
在我手的 将要丢失 
他的幼稚 我的固执 都成为历史
破的城市 平淡日子
他要不停寻找着 生活的刺
生活是这样子 不如诗
转身撞到现实 又能如何
他却依然 对现实放肆
等着 美丽的故事被腐蚀
最后的好梦 渐渐消失
放下玩具 举起双手 都没有微辞



我的书:《经济学思维50讲》

我的课:给孩子的10堂经济学大师课
付费精品:那些如果我能早些明白的事

亮叔行动学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