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是流程变革项目中经常使用的工具。那高效、高价值的共创有哪些特征,又如何组织呢?
01
共创(Co-Create),在流程变革项目场景下,是指多个流程相关方共同参与创造一个新的业务模式或流程开发的过程。共创一般由多场、系列的研讨活动(Workshop)组成的。
高效、高价值共创一般都以下五个特征(“五有”):
●有目的
要有明确、具体的目的,即共创要明确创新或优化那个业务模式或流程。
●有模型
要有拟参考的流程模型如IPD、APQC等或行业最佳实践如华为的DSTE、铁三角等。在开展共创前,应将参考的流程模型或行业最佳实践整理形成共创导入参考资料。
●有输入
要求每个参与共创的人员,都应积极、主要发言,分享经验,探寻解决问题之道。如有人多次参加共创活动,但都不发言,则可后续研讨活动
●有节奏
要事先规划好共创的系列活动,且在每次共创时,主持人要控制好节奏,杜绝偏离主题的无效发言。比如开发低阶流程开发共创的系列研讨会,每周二上午9:00~11:00安排一次共创活动,直至流程文件开发完成,并发布。
●有输出
要求每次研讨活动都有总结,汇总相关人员观点,共识或分歧,共创完成要有相应的成果,如输出业务模式运作机制(如铁三角运行机制)或发布的流程文件。
高效、高价值共创活动可按共创前、共创中、共创后三个阶段来介绍如何组织。
●共创前
共创前,组织者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四定”):
1、定目的:确定共创的目的,即明确要完成什么工作,并输出什么;
2、定人员:根据共创目的确认参与共创人员。共创人员要有代表性(能代表相应的职能,或流程角色),专业性(一般至少有3~5年业务实践经验或管理经验)和主动性(即比较喜欢分享与表达)。参与共创人员人数不宜超过10人,一般5~8人为宜。
3、定形式:根据共创人员的Base分布情况,确定共创活动形式:现场会/线上会。共创活动不建议以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根据共创活动形式,准备相应的物料、工具,特别是共创记录表格等。
4、定计划:根据参与共创人员的工作方式(脱岗/在岗),共创形式,规划系列研讨活动,即分几次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的任务是什么,多长时间等,形成共创计划。
完成“四定”工作后,可组建共创群组,并同步共创导入材料、计划、分工等,确保每个参与共创的人员都很清楚共创背景、目的、要求等。
Tips:共创前,如有必要可能需要共创业务模式、流程的利益干系人组织会前会,探讨共创过程的应急方案,明确谁唱红脸,谁唱黑脸等。
●共创中
在共创活动中,共创引导人很关键,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确保每次共创活动都高效进行,并输出高价值的成果。
1、“控节奏”:
引导人要把握好研讨节奏,即确保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观点,也要及时制止与共创主题无关的意见或建议。当共创冷场时,引导人要能串场,必要时可以指定发言,确保共创活动的人员踊跃发言,头脑激荡,高质量输出。
2、“管分歧”:
共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观点对立的意见或建议,引导人要适当引导,让共创人充分发挥。但也要及时管控分歧,确保分歧不演变成“吵架”。
(1)总结分歧
当共创过程中,出现多种观点,且有些观点可能对共创目的达成帮助不大时,引导人可以通过及时总结分歧,并有意“漏掉”某些“无价值”观点。若有意“漏掉”的无价值观点时,会上无人异议时,可以忽略。
(2)处理分歧
当共创过程中,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且引导人暂时无法控制分歧时。引导人可及时终止共创活动。根据分歧情况,采取小范围共识或升级处理。若拟采取升级处理策略的,应告知共创小组,以免有“背后打小报告”的嫌疑。
3、“勤总结”:
引导人根据共创人员发言情况,及时总结相关人员的观点,并结合流程模型或行业最佳实践,进行适当引导提议,激发共创人员充分发言,挖掘公司最佳实践。
●共创后
每次共创研讨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总结、输出研讨纪要,并形成行动项。引导人要跟踪行动项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进度。共创活动一般会持续到共创目的达成,并输出相应成果。
共创成果在共创小组确认后,可组织涉及到相关部门管理者,专家等进行评审,共识。
总之,为了确保共创效果和质量,一般可参照以上内容,采用“小规模共创,大范围共识”的策略来推进共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