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良:地震与下汤

文化   2024-11-07 21:40   山东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征稿启事及稿酬方案

☞【点击查看】山东省第五届全民阅读推广人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原创文学作品集

地震与下汤

作者 | 徐厚良

临沂,不光批发物流享誉全国,她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热城”,地热资源很丰富。近些年开发的温泉旅游项目可谓多点开花,有沂水的东方瑞海、沂南的智圣、平邑的蒙山康谷、郯城的鲁地天沐、河东的知春湖、观唐等项目。老百姓在周边游后,再去洗个温泉,疲劳一扫而光,也算惬意。
温泉多,是因为临沂“坐”在一条大的断裂带上。从地质上看,郯城至安徽庐江的郯庐大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深断裂,从长江边一翅子延伸到东北三省境内。该断裂在山东境内的部分沿沂河、沭河分布,称之为沂沭断裂带。沂沭断裂带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其中两条是沂水——汤头断裂、鄌郚——葛沟断裂。

郯庐断裂带的走向。

沂水—汤头断裂地质遗迹简介。

沂水—汤头断裂面及两侧岩石。麻状花岗岩形成于25亿年前,棕红色粉砂岩形成于1亿年前,泾渭分明。

地涌温泉,是地震活动的表现。天天有地震,这是一种常见的地质活动,小于3级的地震一般觉察不到。但处在大的断裂带上,必然带来强震。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8.5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5次,6-6.9级地震11次。像1975年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的7.8级地震,都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

1668年(康熙七年)7月25日晚 ,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12度。震中位于临沂、临沭、郯城三县交界处。地震波及鲁、苏、皖、浙、闽、赣、鄂等十余省和朝鲜半岛。郯城、临沂和莒县受灾最为严重,造成约5万余人死亡,破坏面积涉及方圆近千公里,是中国东部有史料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碑。

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
康熙版《郯城县志》记载: 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化为乌有。人立地上如履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合邑震塌房屋数十万间,其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塌陷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所陷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

古代的戌时,是晚上的7点到9点,人们多在家中,所以伤亡惨重。

《客舍偶闻》记载: 沂州(临沂)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即10~20%),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存椽,下无片地,男女死者,不计其数,存者带伤,抱男携女,逃奔无地,昼夜啼号。
康熙版《莒州志》载: 地大震,城郭庐舍俱坏,压死人丁在册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万余人。康熙版《沂水县志》记载: 地震,城尽崩,坏民舍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余间,压死男女一千七百二十五口。
岸堤镇的兴旺庄、湖头镇的下房家沟村,都是因为地震损毁严重,不得已而重建。一些名胜、古建筑都不同程度地被损毁,从这些重修的碑铭志上,也可窥见此次地震破坏力之强。
葛沟小学内存放的《重修阎君殿碑记》载: 山东青州府莒州沂水县葛沟镇旧有阎君殿,兹因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惨变,庙宇崩颓,神像损坏,目击心酸。众姓发心攒资重修,重塑金身,虔诚乐助,共成胜事。
岸堤镇新兴庄尚存的《观音大士阁重修记事》碑文载: 沂邑西南新兴庄,旧有观音阁,不知创建何代何年,尔时庙貌辉煌,栋宇精洁,北接苍峦,南邻汶波,古刹森立,历史久亦。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之夜地震异常,一时倾颓。
湖头镇张家哨村尚存的《重修玉皇殿观音堂》碑文载: 玉皇殿观音堂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损坏,今有娄士会领袖各家善施财当会重修。

新兴庄《观音大士阁重修记事》碑。
因身处地震带,一直以来,关于临沂何时再发生大地震的传言猜测不绝于耳,焦灼、疑惑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更有民间谣传,李四光曾预言中国有四个地震带要“震”,其中一个就是郯庐地震带。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因为临沂和唐山同位于郯庐地震带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专家害了怕,老百姓更是心里发毛,闹起了“地震慌”。于是不几天,临沂城乡都搭起了地震棚子。各公社成立了防震指挥部,把搭建防震棚、做好防震工作当作最大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好。
搭建地震棚子的位置,要求不靠墙、不靠屋,周围空旷,便于疏散避险。家家户户都搭在了天井中央。娘说:“用杆子细棍搭好框架,不能用小棒什么的,怕掉下来砸伤人。四周用苞米秸围起来,棚顶也起脊,盖上苫子,防止漏雨。”
咱家的棚子不大,朝南开门。人进去都得弯着腰,里面过道上放了一个柜子,盛放衣物和吃的东西。还有一个瓷缸,有半缸水。一听说要地震,各家都去担点水放起来,害怕地震冒出来的水有毒。过道两边,各有一个小地铺,里面潮湿闷热蚊子嗡嗡叫,好歹地睡觉。
过了一阵子,说家里也不安全,恐怕围墙塌了,让出去搭棚子。又都去了家东,在地里搭起了防震棚。突然大队喇叭里吆喝,说要地震,都吓得不睡觉了,或坐或躺,睁着眼等着那惊心动魄的时刻。过了几天,又说哪里哪里地震,各人要注意。晚上离家要早走,不要走墙根。村里一个人也不能留,行动不便的,或想待在家里的,要么抬走要么架走。
 住在棚子里好几个月,一会说这样,一会那样,整天弄得人心惶惶,整得大脑高度紧张又疲惫,都没心思干活了,就是简单吃点喝点。娘说:“地震呼隆一声陷下去了,上不来下不去的,谁不害怕?”
 为了防地震,整个临沂地区工矿企业停工停产,全地区因为防震棚失火造成的火灾有300多起,造成伤亡近200人。娘听了这个情况,说:“在棚子里,相当于个柴禾垛,里边有油灯也有蜡烛,是怪危险。”现在条件极大改善,应急救援水平也大大提高,不会再出现那种顾此失彼的局面了。
没有地震,却因此出了人命,着实是个很大的教训。还有许多人认为临沂马上发生大地震,没几天好日子过了,于是杀猪宰羊、大吃大喝、变卖家产等,造成了生活上的困难。
也从那时起,老百姓纷纷订做焊接防震床,只求生命无虞,保一家平安。闺女出嫁,有的会陪送一张防震床,也许不是最值钱的,但应该算是最贴心的嫁妆了。
其实,早在1985年8月至1988年3月,先后有山东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等十几个单位5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工作,通过大量的古地震剖面的开挖及其地质年代学的研究,最终确定在沂沭断裂带上8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500年,盘踞在临沂地区头顶的那朵大地震的“乌云”终于消散,也解决了鲁南地震区划的关键问题。所以,网上那些关于临沂大地震的消息可以置之脑后了。

做工板正的防震床。

大震没有,但小级别的地震时有发生。1995年9月20日11时14分,兰陵发生5.1级地震,沂南普遍震感强烈。当时有人从楼上跳了下来,因为挤伤、碰伤、摔伤的49人,其中重伤8人。沂南一中学生伤30人,学生被教室门口的玻璃挤碎划伤了,鞋子掉了不少。有学生从楼上窗户往下跳,掉在了自行车棚上。刚刚安抚好回教室坐下,不巧街上走过一个拖拉机,“轰隆隆”一阵响,学生又都“惊”了,争相蹿出了教室,全县学校只好放假2天。
汤头地热田就位于沂沭断裂带和蒙山断裂带的交会部位,岩浆分布广泛,构造运动强烈,具备地热形成的条件。泉区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沿着岩石中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缝隙渗入深部,地下水在构造深部径流并受热增温至汤头附近汇集,在汤头附近水头逐渐抬高,在有力部位进行排泄。在地面上,看到的就是热水汩汩而出,形成温泉。

省地震局专家查看9 • 20兰陵地震现场。

临沂市政府就兰陵发生5.1级地震发布公告。
汤头温泉的历史算起来,很悠久了。《沂州府志·古迹》载:“温水乡,县东北六十里, 汉昭帝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即此”。因为地处汤水源头,故名“汤头”。昭帝是汉武帝的小儿子,从西汉设温水乡,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1935年版的《续修临沂县志》,对汤头温泉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温泉,距县城东北七十里,有汤头镇,东倚汤山,其下有温泉二,一在村内,一在村外。旧为男女分浴处。砌石为池,泉自石隙侧出,热如沸汤。在村内者,热至摄氏四十五度上下;在村外者,几至五十六七度。浴者非之入渐,则不能忍受。色深碧,质多硫磺及盐,爬搔委顿之疾,浴之辄愈。远方多赍粮而至者,以清明节为尤多。特习俗相传四周不得置屋舍,故无解衣休息之所,而汤山亦濯濯不毛,遂令天然胜地几于湮没,惜哉,水经注温泉入沂,今故道不可考,由汤河入沐,以产蟹著。
汤头温泉更是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八景即沂水托蓝、野馆汤泉、平野晓霁、普照夕阳、泥沱月色、神峰积雪、苍山叠翠、孝河凝冰。
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加之独特的养生医疗价值,让人对其赞誉有加。汤头温泉水质中含有30多种化学成分和气体元素,经温泉洗浴后,对皮肤病、关节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显著疗效。   
煤炭工人下井劳动经常患有关节病、皮肤等,为了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1953年春中国煤矿工会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煤矿系统劳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包括临沂疗养院在内的四所煤矿工人疗养院。1955年,国家在汤头成立了中国煤矿工人临沂疗养院。
在民间,汤头的泉水更是被老百姓称为“神水”,顶礼膜拜。温泉一年中有四个洗浴集中期,分别是春节、清明、伏天和农历十月一逢会。洗个温泉,能“下个汤”,尤其在上年纪人的口中,那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赶头汤不容易,首先要起得早。外地人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往往半夜起床上路。以前路不好,深一脚浅一脚摸到汤头天还不亮,其中不乏途中要饭而来的人,他们中一些人甚至常住汤头,所谓的常住就是露宿池边,为的就是“赶头汤”。
娘说: “您大姐十一二岁时,清明那天跟着以秋、以莲、立芬、以敬闺女,还有任家庄您四姐几个人去下汤。这几个人年龄差不多,都比她年龄大。在富德家里聚在一块,您大姐带着煎饼,煮了几个鸡蛋,舍不得吃捎着下汤。一晚上没睡好,天不明就开始走。回来的路上,连盹带累走不动了,到家后,饭也没吃,倒头就睡了。”

六十年代张庄区疗养员的出院鉴定表。

1986年的临沂温泉疗养院大门。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汤浴池。
“我三十岁时,也在清明时去下汤。离汤头二十多里路,清明那天,男池让给女池,人台多挨不上号啊。没有钟表,为了早点到,也是天不明就开始走。下完汤,还想赶个集,下午回来没劲了就走得慢了,来回得一天的功夫。我、您大姑、还有某某妯娌两个、厚玺家您嫂子等几个人一块去的。您大姑的脚裹了一半,是小半大脚,但走路快怪麻利。票价是几毛钱,俺是上水楼子洗的,票价稍贵点,那妯娌俩去露天的老汤池洗的。”
 “好不容易来一趟,下完汤后,又去赶集。走在街上,看到有照相的,又一块去照相。我和您厚玺嫂子说,咱娘俩照一张吧!” 那个年代很少拍照片,再者生活不易,也没有多少闲钱。
下汤时,还出了个小插曲。“那妯娌俩把衣服放在池子边上,不想上面漏水,棉裤棉袄被浇湿了。那地方人家没放衣裳的,她们没寻思。倒春寒,清明时的气温还有点冷,穿着又重又湿的棉袄,回来一路上小风刮着,受了个好罪。”
过去,生活条件差,妇女整天忙着家里地里干活,难得闲下来。泡一下温泉解除了疲劳,浑身轻松,人看着也更精神。再赶个集买点东西,心情也是舒畅的。所以,清明时把男汤池让出来给妇女使用,这一做法值得称道。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洗个温泉,已是稀松平常事了。加大开发力度,将温泉的医疗养生作用最大化,造福一方百姓,浪花嬉戏中,不知不觉小恙已愈,这正是温泉的价值所在。

徐厚良,沂南人,爱好文字。

书香临朐
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临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