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与科学:解决“知识的诅咒”的实践策略

文摘   财经   2024-11-19 09:01   浙江  

本文共 2934 字

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牛顿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并因此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受试者分为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组角色,击节者从包含25首广为人知的歌曲列表中随机选择一首,仅通过敲击节奏来传达给听猜者,后者则尝试仅凭节奏猜测歌曲名称。尽管列表中包括了生日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但在120次敲击测试中,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远低于击节者预测的50%。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击节者在击打节拍时,脑中自然回荡着歌曲的旋律,而听猜者无法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见一下又一下不连贯的敲击声。

这一实验阐释了“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当个体在特定领域积累了大量知识,他们很难设身处地地想象缺乏这些知识的人的思维过程,也难以有效地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假设对方拥有相同的背景知识,这往往会导致沟通上的误解和障碍。


事实上,类似的击节者与听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击节者和听猜者,就是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广告商和消费者、作家和读者、客服和客户的角色翻版,在知识的“诅咒”下受困于信息的高度不平衡之中。


Vonage在《2024 全球客户互动报告》中对全球17个市场超过 7000名客户进行了调研,特别关注了客户在接受服务时受到的挫折与不满。调查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认为“客户服务的质量”是评价品牌的首要标准,同时,高达63%的受访者表示,多次联系客服才能解决问题是最令人沮丧的体验。

一系列针对失败服务案例的剖析发现,沟通障碍——即客户与客服人员之间的认知差异,是导致客户需要反复联系客服的常见原因。就像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客户服务的幽默段子一样,无论是客户在听到“请点击‘我的电脑’”的指示后用鼠标啪啪敲击电脑屏幕,还是客户认真询问银行柜员“我的‘死期’(定期存款)到了吗”,这些夸张而诙谐的故事背后,反映出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的沟通问题。


为了解决“知识的诅咒”所导致的沟通摩擦,企业的客户服务团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01.
化繁为简:将行业专业术语或复杂概念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


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强调:简单明了的语言更能传递清晰的信息,并给人留下可信赖和聪明的深刻印象。

他认为,有说服力的演说家和作家会尽其所能地减少语言带给人们的“认知压力”,交互中复杂冗长的句子会消耗更多的脑力与注意力,降低信息的可理解性。在客户服务中,这一点同样适用。


失败的服务案例往往有一个通病,客服人员常常假设他们使用的专业术语对客户来说也是常识。然而,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术语体系,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是基础的概念,对客户来说可能相当晦涩或含糊不清。因此,客服人员首先应当正视不同群体对专业术语或复杂概念的认知不同,尽可能将业内专业术语或复杂概念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


在与客户交互时,客服代表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场景化的表述方式或比喻,用简短、朗朗上口的短语,通过举例或类比的方式来解释复杂信息是沟通的一条捷径。特别是在遇到难点或复杂的业务,或客户对某种表述感到困惑时,应该迅速调整,尝试不同的解释方法,而非重复相同的答案导致沟通陷入僵局。


以银行业务为例,使用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彼得·希夫在《小岛经济学》中就用艾伯、贝克和查理三个人在小岛上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经济增长、贸易、储蓄和风险等概念。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能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银行业务中的专业术语,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助于用户在做出金融决策时感到更加自信与更多的掌控感。


02.
换位思考:根据客户群体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沟通策略


“知识的诅咒”引发的沟通障碍主要源于拥有大量知识的“击节者”未能设身处地去想象缺乏这些知识的人是如何思考的。因此,站在“猜听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去考虑“猜听者”的感受与需求是有效地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的前提。


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明确沟通的目标和目标群体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不仅涉及了解客户的基本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痛点、行为偏好以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并基于这些洞察,选择适合特定受众的沟通语言与策略。


针对年轻客户群体,他们通常对技术有较高的适应性,偏好快速获取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与他们沟通时,可以使用更高效精简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说明,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同时,提供便捷的数字化自助服务渠道,如在线客服、移动应用程序等,让他们能够快速自主地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老年客户可能更偏好传统的交流方式,他们通常不太熟悉复杂的技术操作,因此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清晰、缓慢的语速,以及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沟通方式能够帮助老年客户更好地理解信息,减少他们的困惑和不安。

以光大银行为例,该行为老年客户专门开通了电话服务专线,60岁及以上的客户拨打客服电话时,可以直接进入人工服务,实现快速响应。此外,系统还会自动将来电优先分配给服务意识强、耐心且语速恰当的客服代表,以提供更体贴入微的优质服务。


03.
授人以渔:开展持续的用户教育从而减少知识差异


如果说上述两点是为了优化即时交互的沟通艺术,那么用户教育就是正本清源的长期策略。通过开展持续的用户教育,企业可以帮助客户缩小知识差异,增强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不仅能够减少“知识的诅咒”所导致的沟通难题,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客户对品牌的信任与忠诚度。


以银行业为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多家银行的远程银行都开设了客户服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账号,采用图文、短视频等更轻松的形式发布业务知识普及、FAQ、电子渠道操作指南等,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金融产品或服务。

例如,建设银行通过微信视频号推出了“主播请回答” “秒懂金融” “‘建’招拆招”系列主题宣教视频,用有趣、风趣的生活场景与生动的案例解释了相对复杂的金融概念,使客户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理财、贷款等业务。这些视频通常简短精练,易于学习,受到客户的广泛欢迎,也进一步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


科技企业则常常通过建立用户社区来促进用户互动和知识共享,以此作为用户教育的隐性途径。小米公司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创建MIUI论坛等在线社区平台,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的产品使用心得和操作技巧,从而营造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社区环境。小米还定期在社区举办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如“米粉节”和“MIUI开发版内测”等,让用户直接参与到产品的迭代和优化过程中,加深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也让他们在使用产品时更加自信和熟练。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也巧妙地实现了对用户的产品教育。


“人们只能感知到自己能够感知的事物”,正如彼得·德鲁克所提出的,沟通的真谛在于理解与被理解,而非单向的信息传递。唯有超越数据和术语,与客户建立真诚的联系,才能破解“知识的诅咒”,触及人心。



 | 客户观察入驻作者 刘逸琪
来源 | 《客户观察》2024年10月刊电子刊P13-P18


 

                                               


↓↓ 了解近期活动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 ↓↓ 


 


客户观察
让每一个客服人找到组织!深耕于【客户服务与呼叫中心】的行业媒体平台,观察服务,洞见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