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对血压影响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健康   2024-12-13 07:03   上海  

国家与年份:中国,2024

期刊与影响因子:Anesthesia and Analgesia,IF 4.6

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复杂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给麻醉带来了挑战,对于复杂的治疗性ERCP操作,全身麻醉(GA)是首选。全身麻醉相比监测麻醉管理(MAC),能提供更好的气道保护,但会增加低血压的风险。此外,大多数接受ERCP的患者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且伴随胆红素升高和低蛋白血症,以及手术时俯卧/半俯卧的体位,这些都增加了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术中低血压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心肌缺血、肾损伤、急性谵妄以及30天死亡率等。尽管吸入麻醉药在内镜手术中也有应用,丙泊酚是内镜手术静脉麻醉使用最广泛的药物。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与丙泊酚相比,瑞马唑仑全身麻醉降低了多种外科手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因此,将瑞马唑仑作为全身麻醉药物用于非手术室麻醉时,或许也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因此,我们开展了这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丙泊酚麻醉与瑞马唑仑麻醉在诱导期间以及整个ERCP操作过程中对血压的影响,以验证瑞马唑仑降低ERCP手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的这一假设。


需下载原文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

识别二维码

查看文献



试验设计: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患者入排标准

1)纳入标准:计划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择期治疗性ERCP操作、年龄≥1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I-Ⅲ级的成年患者。


2)排除标准:急诊ERCP、控制不佳的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严重心血管疾病、预计存在困难气道、病态肥胖、药物滥用、沟通困难、近期有呼吸道感染、过敏、对全身麻醉药不耐受、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以及在过去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

随机分组与设盲:按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接受瑞马唑仑或丙泊酚进行麻醉。研究人员分为给药研究者(非盲态)和管理研究者(盲态)两类。非盲态研究者负责药物的配置、转运和给药,但不参与筛选、结果评估、数据收集或分析等其他试验流程。



麻醉管理

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液体管理。每5分钟记录一次心率(HR)、心电图(EC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O2)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桡动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血压,手术操作过程中持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


麻醉诱导阶段,瑞马唑仑组患者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mg/kg,丙泊酚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进行诱导,于1分钟±5秒内完成,随后两组均于30秒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μg/kg。诱导成功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反应消失,即对晃动肩部无反应;(2)BIS<60。如果在首次给药2分钟诱导未成功,则追加0.05mg/kg瑞马唑仑或0.5mg/kg丙泊酚,可每隔1分钟追加一次,直至诱导成功。若3次追加剂量后仍未实现成功诱导,可由管理研究者判定诱导失败并改用其他镇静方式。麻醉诱导成功后,置入内镜专用的声门上气道装置内镜喉罩。


诱导完成后,持续泵注瑞马唑仑(0.8mg/kg/h)或丙泊酚(4mg/kg/h);同时以0.15µg/kg/min的初始速率泵注瑞芬太尼。术中调整瑞马唑仑(0.5-2.0mg/kg/h)或丙泊酚(2-8mg/kg/h)的输注速率,维持BIS 40-60,当BIS超过60时,瑞马唑仑(或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各提升一档。各药物调整一档的速率为:瑞马唑仑为0.2mg/kg/h,丙泊酚为1mg/kg/h,瑞芬太尼为0.01mg/kg/h。相反,当BIS低于40时,瑞马唑仑(或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按上述相同幅度各下调一档。当观察到患者身体有动作时,静脉推注5mg瑞马唑仑(或50mg丙泊酚)并联合静脉推注25µg瑞芬太尼。每次调整后3分钟重新评估,上述操作可重复进行,直至BIS维持在40-60且患者身体不再有体动。


手术过程中,患者保持半俯卧位(右侧上半身抬高30度)。所有ERCP操作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中的一人完成。当内镜医师将探头从十二指肠向外撤回时,停止所有麻醉药的输注。在探头离开口腔时,瑞马唑仑组患者静脉推注0.3mg氟马西尼作为拮抗剂,而丙泊酚组患者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当改良Aldrete评分≥9分时,患者被转至病房。在患者离开麻醉后恢复室(PACU)之前,使用Brice问卷对术中知晓情况进行评估。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是麻醉诱导期间平均动脉压(MAP)相较于基线的变化,以及整个手术过程中基线下平均动脉压面积([AUB])。


在患者动脉穿刺后充分休息(至少5分钟)时记录MAP的基线值。AUB通过计算MAP与基线MAP之间的差值,再乘以MAP低于基线的持续时间(min)来确定。图1展示了诱导期间MAP的变化以及在整个ERCP过程中AUB的计算方法。



次要结局指标包括:1)校正麻醉时间后的单位时间平均AUB,其计算方法为AUB除以麻醉持续时间;2)低血压事件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整个手术过程中的最低MAP值以及间羟胺的使用需求;3)高血压事件发生次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以及总的血流动力学事件(包括任何异常血压事件和心律失常);4)患者在PACU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寒颤、声音嘶哑、躁动和谵妄以及患者的任何不适的主述;5)内镜医师手术后立即对ERCP操作的满意度评估;6)患者离开PACU前的满意度评估。本研究期间的所有不良事件均由研究者进行监测并跟踪,直至恢复正常或无需临床治疗。



结果


患者特征

对91名计划接受治疗性ERCP的患者进行了筛选,其中11名患者因以下原因被排除在外:2名患者因存在可疑困难气道,3名患者因高血压未得到控制,还有6名患者拒绝参与试验。总共80名患者入组并被随机分配到瑞马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图2)。



在随机分组的患者中两组观察到相似的基线特征,且ASDs均小于0.438(表1)。所有患者均成功诱导麻醉。




主要观察结果

从基线到诱导成功时MAP变化以及AUB情况见图3。从基线到诱导成功时,瑞马唑仑组的MAP变化明显小于丙泊酚组。与丙泊酚组相比,瑞马唑仑组AUB显著更低。




次要观察结果

表2展示了次要观察结果。经麻醉时间校正后,瑞马唑仑组的单位时间平均AUB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瑞马唑仑组有2名患者经历了1次或多次低血压发作,而丙泊酚组则有12名患者。瑞马唑仑组的低血压持续时间比丙泊酚组更短。置入声门上气道后MAP的变化、诱导后HR的变化以及置入声门上气道后HR的变化,在瑞马唑仑组中均更小。



瑞马唑仑组和丙泊酚组的异常血流动力学事件、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和内镜医师的满意度评分情况见表3。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未发生需要将声门上气道装置更换为气管内导管的不良事件。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治疗效果异质性评估

事后分析表明,年龄(≥60岁或<60岁)、性别(男性或女性)或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17.1μmol/L或<17.1μmol/L)并非干预因素(瑞马唑仑麻醉)与主要疗效指标(诱导期MAP变化)之间的调节因子(所有交互作用P值均>0.017)。同样,年龄、性别或胆红素浓度也并非瑞马唑仑与手术过程中AUB之间的调节因子(均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本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治疗性ERCP的全身麻醉中,与丙泊酚相比,瑞马唑仑在麻醉诱导及维持期间引起的MAP下降幅度更小。


低血压与术后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术后痴呆和30天死亡率的风险的关系,一直没有准确的阈值定义。一项包含42项研究的meta-analysis,探讨非心脏手术中低血压与术后终末器官损伤风险的关系,对现有资料进行了系统回顾。他们提出,尽管整体器官损伤的风险为低级,但是术后终末器官损伤从MAP<80mmHg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就已经开始。而术后终末器官损伤的高危阈值为MAP<65mmHg持续20分钟,MAP<50mmHg持续5分钟,或任何MAP<40mmHg的暴露。这个风险评估为解释我们的结果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框架,尽管在我们的研究中,患者血压变化并未达到器官损伤高风险的阈值,但丙泊酚组相较于瑞马唑仑组,有更多患者的血压变化存在一定器官损伤的风险。


门诊ERCP手术的麻醉管理中,减少对血压的频繁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麻醉医师能够在介入射线环境下,有更多精力来关注患者的其他情况。在这项试验中,所有患者都使用了桡动脉穿刺来持续监测动脉压,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低血压。因此,瑞马唑仑组和丙泊酚组的低血压持续时间都很短。尽管直接动脉测压不一定常规应用于内窥镜检查,很多中心患者可能采用间歇性无创血压测量进行监测,本项研究结果仍然给ERCP手术血压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由于许多需要ERCP手术的患者年龄大,且(或者)伴随梗阻性黄疸,本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以探讨黄疸、年龄或性别是否会影响瑞马唑仑对血流动力学的效应。在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黄疸患者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风险很高,因为他(她)们对压力反射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敏感性降低。本研究的亚组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或胆红素水平并不是瑞马唑仑对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调节因子。


本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的制剂外观不同,实现盲法有一定难度。我们安排了非盲态研究者来给药(丙泊酚或瑞马唑仑),同时确保收集数据的人员对所使用的药物不知情。其次,出于患者安全和伦理方面的考虑,本研究排除了ASA分级≥4级以及急诊患者,尽管这些患者可能会从瑞马唑仑的使用中更多获益。第三,本试验是在单中心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的,采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通过动脉置管进行持续血压监测和调控,并且在使用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方面存在地域偏好。这些情况可能与其他机构不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外推性。我们期待未来能在多个中心开展样本量更大的随机对照试验。第四,吸入性和静脉麻醉药在内镜手术中均普遍使用,但是本研究未将七氟烷等吸入性麻醉剂与瑞马唑仑进行比较。尽管先前的研究已证实术中低血压与术后并发症相关,但我们并未在结果中报告与低血压相关的不良事件,如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或死亡率等情况。



结论

这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全身麻醉过程中,与丙泊酚相比,苯磺酸瑞马唑仑的血压变化更平稳,包括诱导期间平均动脉压变化更平稳,和手术过程中的基线下平均动脉压面积更小。对于门诊的复杂内镜手术,苯磺酸瑞马唑仑可被视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其潜在优势在于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官网:

http://www.anesthesiavision.cn/

vision麻醉眼界
分享学术荣誉,共享思想果实,为中国医生提供学术氧气,打造至臻,持之以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