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中成药,能把脾胃里的寒和热都散了

健康   健康   2024-09-11 22:54   山东  


如果你想调脾胃,但症状寒热错杂,不知从哪下手。今天这篇文章一定要好好学习。


脾胃寒热错杂的表现


●既有寒的症状:怕食生冷、腹痛、腹胀、腹泻、肠鸣、怕冷

●也兼有热的症状:口臭、口苦、反酸、烧心


说白了就是凉不得也热不得。且兼有胃脘胀满、憋闷等中焦不通的证候。中医称之为中焦寒热错杂常见于西医上的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伴肠炎的复杂情况。


而且此类疾病往往有有一个特殊的症状:按按肚子,是软软的,但总觉得里面有一股气,又不痛。中医将这种情况叫做“痞”,就是痞塞不通的痞。


为何会出现此类症状?


原因1:寒热错杂

随着年龄增大,或日常饮食不加节制,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食欲变差,吃点不好消化的就容易出现胃胀、嗝气等症状。

此时如果再吃点寒凉的食物,如水果、凉菜等就容易肚子不舒服、拉肚子;


如果吃些大鱼大肉,无法消化,又可能积聚生热,出现口干、口臭、反酸、烧心等热的问题。

这个时候寒和热两方面夹杂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寒热错杂证,这也是中老年朋友脾胃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类证型。


原因2:升降失常

脾胃是人体的中焦部位,是人体气机的升降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两种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所吃的东西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

脾虚,脾气不升,就会出现大便溏泄不成形;


清阳不升,就会出现头晕、乏力;


胃气不降,腑气不通,就会出现腹胀、腹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

所以,当脾胃之气的升降失调时,中焦以上的部位就会常常出现热的症状,而中焦以下的部位则常出现寒的症状。


如何处方用药?


既然病因是“升降失常”、“寒热错杂”,那是不是就应该用上寒热平调、升清降浊、消痞散结的方子呀?


方书鼻祖《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就是调理脾胃寒热错杂症状的专用方。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 


【药物组成】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用量仅供参考)。


【用法用量】

上七味药,加水煎煮,去滓,再煎煮,分三次温水送服。


【药物解析】

干姜、炙甘草、人参、大枣:通过补中气健脾,以运化湿浊,畅达气机,即通过扶正以泻心消痞;主升;

半夏:苦辛燥,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黄连、黄芩苦寒泻下,主降;


一升一降,重在理顺脾胃的气机。用于脾胃不和,肠胃功能失调,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恶、不思饮食、肠鸣腹泻,舌苔腻而微黄者。


※用药小贴士 


①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胃热与脾寒的偏轻偏重,灵活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中的寒热之药


②如病人痞满甚者,可加


③若夹杂水饮,或失眠心悸者,可加茯苓


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长在三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使用生姜红枣汤


半夏泻心汤——为何名为“泻心”?


半夏泻心汤主要是调理中焦脾胃的,但是为什么又叫做 “泻心汤” 呢?


好多症状在心还是在胃有时候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反流性食管炎,症状为反酸烧心,实际上病机是胃气不降引起来的。治疗反酸烧心,重点在于降胃气。而胃居心下,胃气下降,心火才能下降,所以名为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一通,心火自降。


梁医学社
梁医生的医学社,一起来学医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