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000+|阅读预计需要6min
在节目中,麦琳反复提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有许多富有的追求者, 她放弃了这些唾手可得的富裕生活,选择了李行亮,而现在再提,是希望引起李行亮的思考。
文丨魏湘 (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项目讲师)
“我做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你”
美剧中对于爱情最为直接,爱或不爱都会简单,虽然有时也纠结。比如《傲骨贤妻》里的艾希利亚,她和老公或是威尔的爱情,都更自由。无论如何都会更多的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爱就爱了,不爱就结束了。
图/《傲骨贤妻》
图/《好先生》
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
这反映了是我们中国人从原来到现在的情感生活的面貌。那就是,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情感是真挚的。这很辛苦,很虐,但也吸引我们足够的关注。
《好先生》陆远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隐瞒女朋友,因为他要面子,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
这样的电视剧会很受欢迎,可能确实符合了很多人的内心,因为多少人心里都觉得自己委屈啊!可以预想,这个委屈中包含着多少纠缠与恨意在呢?
我们为何要在关系中牺牲?
这是一个听上去很忧伤的问题。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也可能反映了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多么纠结。
图/《母亲》
在我们的婴儿阶段,当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和母亲紧密地共生在一起。
母亲微笑,孩子也会高兴。母亲生气,孩子会不高兴。慢慢地,孩子开始会从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会逐渐发展出适合与母亲相处的方式,比如如何令妈妈高兴?如何让妈妈注意到自己等等。
而在无法有自己存在感的母亲身边,孩子可能学得最多的就是用各类扭曲的方式来传达自己,比如牺牲。
图/《巴黎夜旅人》
也就是说,“我为了别人,才可以有我的存在”,这是一种低到尘埃的价值感,但又是一种强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同样,这是可以引起孩子或者周围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自我牺牲的动力与结果
究其根本,“牺牲”这种方式下面所隐藏的是一个人深深的无力与匮乏,于是你需要去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一种连接方式。一个人从两岁起就需要分离个体化。(个体化:指个体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的过程)
但在很多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后,妻子便把所有注意力转向孩子,父亲受不了被忽略,从而选择远离。
母亲和孩子越来越关系粘腻,父亲也懒得进入家庭系统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鼓励了母亲和孩子牵连的关系。
当孩子想分离时,母亲此前的牺牲会令孩子充满愧疚感而无法分开。在这个孩子之后的新的关系中,他所最擅长——或者说从之前的经验中所习得的连接方式就是“牺牲”——通过牺牲来完成连接。
但这里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牺牲”的结果是付出者更加痛苦,“不公平”情绪越积越多。因为在牺牲者眼里,他人都成为“亏欠者”。
图/《出走的决心》
我们该怎么做?
牺牲抑或分离,是每个人在情感关系里都可选择的答案,纠缠还是选择放弃,自然也是可选项。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在亲密关系里的“牺牲”背后,潜藏着巨大的自我“需求”:
牺牲者期待的是别人能看到Ta在牺牲,能怜惜、用情感的方式回报Ta,能真正地看到Ta不得不通过“牺牲”来获取这种“联结”的不容易。
可是,关系里的另一方经常会用抗拒的方式来回应牺牲方。因为在接受付出时,他的内心也会潜藏着愧疚感。于是他往往用更多地索取,来回避自己内心所不愿面对的“不平衡与内疚感”。
图/《幸福的拉扎罗》
排版:郑婷尹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9000字超长个案记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S先生”的咨询工作
成为「欲望客体」的母亲,作为「竞争对手」的父亲...... | 观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各自沉默的意涵及9点应对技巧 | 咨询中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