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麦琳的“牺牲式婚姻” | 在亲密关系中牺牲自己,真的是为了对方吗?

学术   2024-10-29 19:10   北京  

本文字数2000+|阅读预计需要6min


《再见爱人4》播到了第2集,麦琳和李行亮夫妇的情感状况也逐渐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

在节目中,麦琳反复提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有许多富有的追求者, 她放弃了这些唾手可得的富裕生活,选择了李行亮,而现在再提,是希望引起李行亮的思考。


图/《再见爱人》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亲密关系的“放弃”——“牺牲者”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心理?

文丨魏湘 (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项目讲师)


“我做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你”


在追不同国家电视剧的时候,我慢慢总结出剧中对于亲密关系模式的勾画特点:


美剧中对于爱情最为直接,爱或不爱都会简单,虽然有时也纠结。比如《傲骨贤妻》里的艾希利亚,她和老公或是威尔的爱情,都更自由。无论如何都会更多的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爱就爱了,不爱就结束了。


图/《傲骨贤妻》


韩剧的爱情典型的就是一个王子旁边是个不着调的姑娘左晃右晃,或者一个高冷的姑娘身边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逗逼,或者混不吝的男孩子,然后左右纠缠。

再反看我们中国的情感剧,总会有些沉重的感觉。我为了你牺牲自己,但你又不知道,于是我们就相互虐。虽然最后通常都是那个最无辜的,牺牲自己最多的人有好报,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我们总要绕来绕去,只为对方能了解“我”的心意。

《好先生》,剧中的陆远宁可自己没钱还贷款,不得不进监狱,让自己好友照顾女朋友,消失了若干年,他的说法是“为了她好”。这一句“为了对方好”,抵掉了所有的埋怨,并且自己还居于道德制高点的位置上。 

我在想,为何我们的电视剧如此去设计情节?可能这也是很满足我们一直以来的“自恋感”,那就是,我为你才变成如此这般,但我更伟大。 



图/《好先生》


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


这反映了是我们中国人从原来到现在的情感生活的面貌。那就是,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情感是真挚的。这很辛苦,很虐,但也吸引我们足够的关注。


《好先生》陆远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隐瞒女朋友,因为他要面子,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


揭开这些面具,我们能看到什么?我想是真实自体的虚弱感。(自体:指个人思想世界中的自己)

图/《巴黎夜旅人》

当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的虚弱时,TA就把这部分无价值感投射给对方。看上去是为对方好,实际上对自己极大的嫌弃,也就是内心里那种“我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的观念在慢慢地发酵。同样,他们也把决定权投给了对方,“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


这样的电视剧会很受欢迎,可能确实符合了很多人的内心,因为多少人心里都觉得自己委屈啊!可以预想,这个委屈中包含着多少纠缠与恨意在呢?

我们为何要在关系中牺牲?


我们的内心情结里为何有如此多深重的情感?

这或许和我们的历史发展相关:从农业社会群居,人多更有优势,到走向个人的独立个体。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内心里对于联结和亲密格外地重视,在亲密关系里宁可牺牲也不愿放弃,这就是“在一起的纠缠”。    

只是为何一定要牺牲呢?

可能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如果我没有牺牲,你还会爱我吗?”


这是一个听上去很忧伤的问题。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也可能反映了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多么纠结。



图/《母亲》


在我们的婴儿阶段,当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和母亲紧密地共生在一起。


母亲微笑,孩子也会高兴。母亲生气,孩子会不高兴。慢慢地,孩子开始会从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会逐渐发展出适合与母亲相处的方式,比如如何令妈妈高兴?如何让妈妈注意到自己等等。


在无法有自己存在感的母亲身边,孩子可能学得最多的就是用各类扭曲的方式来传达自己,比如牺牲。


图/《巴黎夜旅人》


也就是说,“我为了别人,才可以有我的存在”,这是一种低到尘埃的价值感,但又是一种强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同样,这是可以引起孩子或者周围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自我牺牲的动力与结果


究其根本,“牺牲”这种方式下面所隐藏的是一个人深深的无力与匮乏,于是你需要去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一种连接方式。一个人从两岁起就需要分离个体化。(个体化:指个体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的过程)


但在很多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后,妻子便把所有注意力转向孩子,父亲受不了被忽略,从而选择远离。


母亲和孩子越来越关系粘腻,父亲也懒得进入家庭系统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鼓励了母亲和孩子牵连的关系。


当孩子想分离时,母亲此前的牺牲会令孩子充满愧疚感而无法分开。在这个孩子之后的新的关系中,他所最擅长——或者说从之前的经验中所习得的连接方式就是“牺牲”——通过牺牲来完成连接。


但这里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牺牲”的结果是付出者更加痛苦,“不公平”情绪越积越多。因为在牺牲者眼里,他人都成为“亏欠者”



图/《出走的决心》


我们该怎么做?


牺牲抑或分离,是每个人在情感关系里都可选择的答案,纠缠还是选择放弃,自然也是可选项。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在亲密关系里的“牺牲”背后,潜藏着巨大的自我“需求”:


牺牲者期待的是别人能看到Ta在牺牲,能怜惜、用情感的方式回报Ta,能真正地看到Ta不得不通过“牺牲”来获取这种“联结”的不容易。


可是,关系里的另一方经常会用抗拒的方式来回应牺牲方。因为在接受付出时,他的内心也会潜藏着愧疚感。于是他往往用更多地索取,来回避自己内心所不愿面对的“不平衡与内疚感”。



图/《幸福的拉扎罗》


这种高度习惯性地运转很难停止,我们往往无法立刻做出改变。但是,无论你是牺牲的一方还是索取的一方,都可以暂时停下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你是谁?你的价值究竟由谁决定?

你是否愿意放弃满足他人的欲望与期待,或是他人施虐与受虐的需求,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体重新理解你与世界的关系

希望你在思考后,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排版:郑婷尹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督导对咨询师工作的影响和局限

9000字超长个案记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S先生”的咨询工作

成为「欲望客体」的母亲,作为「竞争对手」的父亲......  | 观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各自沉默的意涵及9点应对技巧 | 咨询中的沉默


简单心理Uni
学心理咨询,来简单心理Uni。全国超优秀的专业咨询师成长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