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提及养老,比如和朋友谈起延迟退休政策时想攒钱提前退休,或是想象自己未来理想的退休生活。然而大家更多的是口头说说、心里想想,真正付诸实践、认真做养老规划的人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各有各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中找到一些共性答案。报告指出,未开始养老规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上不难看出,只有少数人依靠子女养老,足见人们的养老观念已经逐渐从 “养儿防老” 向 “自主养老” 转变。
而大部分人依然觉得“还年轻,养老不着急”,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不妨看看下面三组数据,或许会让你对养老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1、老龄化加剧
我国在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15.4%,预计在2030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2、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
我国的老年抚养比(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已经从1982年的8%升至2023年的22.5%。这意味着四十多年前平均12.5个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养1个退休老人,现在平均4.4个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养1个退休老人。
3、30岁和50岁开启养老规划的差距
假如每月固定为养老储备500元直至63岁退休,年化收益率为5%,从30岁开始储备,最后的累计金额为:50.44万,是本金(19.8万)的2.55倍;从50岁开始储备,最后的累计金额为:11.16万,是本金(7.8万)的1.43倍。
尽早规划与储备养老资金,不仅能够减轻未来的压力,还能有效利用时间和复利的力量。
因此,虽然我们现在还年轻,但养老问题不容忽视,早做准备,才不会让未来的自己措手不及。
“太忙了,没时间”的人,可以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银行理财经理、保险从业者以及专业金融机构的财富规划师等等,可以帮助你分析财务状况、评估未来收入和支出,制定科学的养老储备计划。只需抽出一些时间与他们沟通交流,就能获得一份可行的养老方案。
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很多平台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在线咨询和智能养老规划工具,这些渠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养老需求并制定初步的计划。
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养老规划的知识,可以阅读一些权威的养老规划书籍、研究报告和文章,也可以参加一些由金融机构组织的讲座、沙龙等活动,逐步积累相关知识。这些资源不仅能够帮助规划养老,还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国家政策。
最后,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想在退休后过上更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只依靠社保退休金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个人储备、投资理财等方式来补充养老金。所以,停下匆忙的脚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养老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案,为自己打造一个更安心、自在的退休生活。
本篇作者 | 崔光惠
图片来源 | 贝塔数据
整理编辑 | BETA 财富管理研究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敬请您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必要时应咨询第三方专业顾问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