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回顾
2024年12月30日-2025年1月3日A股全面下跌。
上证指数跌5.55%,深证成指跌7.16%,创业板指跌8.57%。
本周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分平价看,超高平价券跌幅最多。从评级上看,高评级券跌幅最少。从规模上看,大规模券跌幅最少而小规模券跌幅最多。展望后市,近期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前期涨幅较大的行业和板块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而债券市场表现相对较好。整体来看,相较于权益市场,转债市场前期涨幅并不算多;结合近期债券的市场表现,后续转债的性价比将进一步显现,后续表现值得期待。
各指数涨跌幅
周末要闻
01
NEWS
展望2025,房地产十大趋势
摘要
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住楼市”,为2025年楼市定调,释放了更加坚定的稳楼市基调。展望2025年,有记者梳理出十大前瞻趋势,包括按套内面积计价、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在买方市场背景下,房企仍将加速洗牌,并且探寻转型之路,由赚快钱转向赚慢钱。同时,房企致力于建设好房子,推出高“质价比”“满装交付”的产品。对于购房者而言,可以期待拥有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更好的社区环境以及更舒适的居住体验。
点评
2024年年底,“取消公摊”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河北张家口市发文逐步推进“取消公摊”以及湖南衡阳市提出“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讨论。对此,有机构表示,事实上,计价方式的变化对房价的影响较小,但按套内面积计价有利于购房者更直观地了解实际价格,促进商品房销售行为进一步规范。后续将有更多城市跟进出台“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相关规定。
此外,在房地产下行周期,房企不断探索新发展模式。从目前来看,房企正从传统开发模式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轻资产赛道。通过转让剥离甩掉重资产包袱,保留并大力发展轻资产业务,包括代建、资产管理与运营、物业管理、城市运营服务等。轻资产占用资金小,适应性与灵活性较高。展望未来,将有更多的房企凭借专业经验和技术,向管理者和服务商的角色转化,丰富获利方式,更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
02
NEWS
重要信号!深圳“卖爆”,
去年二手房成交大增超66%
摘要
1月1日,据深圳贝壳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24年深圳新房住宅成交37972套,同比增长20.1%;二手住宅成交54487套,同比增长66.3%。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深圳这类地少人多的一线城市而言,存量房市场占主流也是楼市稳健运行的表现之一。
点评
回顾2024年,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放松政策,市场信心和预期进一步改善,成交量出现强势反弹。除了深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也再创新高。
展望2025年,业内预计,2025年将是止跌回稳的关键期,关键是前期部署的政策能否落地。在市场修复过程中,不同城市市场恢复节奏和恢复程度将延续分化态势,其中核心一二线城市受益于政策加力及市场优质供给增加,有望率先止跌回稳。同时,宏观经济运行企稳、居民就业和收入改善也是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
01
NEWS
央行,重磅发声!
择机降准降息!
摘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四季度(总第107次)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了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点评
此外,对于人民币汇率,本次例会未提及“增强汇率弹性”,提出“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对于房地产市场,本次例会继续强调“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同时提出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相关机构分析师表示,展望2025年,内部因素仍有望托底人民币汇率,一是考虑到直接投资账户和证券投资账户的压力,预计央行稳汇率决心较强,相关政策也有望继续加码;二是中美利差深度倒挂对于2025年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有限,国内降准、降息等操作或与其他增量政策共同助力基本面修复回升。
02
NEWS
利好来了!
央行、证监会联合官宣
摘要
12月31日,证监会发文表示,前期,中国证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证券、基金公司互换便利首次操作(SFISF),工具实施以来,相关机构积极开展互换便利操作,根据市场情况稳步融资、投资,截至目前首批操作已全部落地,实际投放超过90%。与此同时,央行表示,为支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将于近期开展第二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
点评
多位业内专家均指出,随着央行开展二次SFISF操作,稳市场意图明显。SFISF是9月24日后针对股票市场的两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创设的目的是提升境内主要机构投资者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有利于提升股票市场成交量,促进市场回暖,还有助于引导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另有分析师表示,SFISF允许非银金融机构以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为市场提供一个高效利用存量资产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互换便利工具提供了额外的流动性支持,使得金融机构在市场波动时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投资和资产调整,增强整个市场的稳定性,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国内市场
01
NEWS
2025年起实施!三部门发布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
摘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发布《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女职工50周岁、55周岁及男职工60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
点评
过去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一个刚性的节点,大家到点了就必须退。而改革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一个基准点,职工实际可退休的年龄拓展成为一个弹性区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和所在单位情况自由选择。以1972年9月出生的男职工为例,《决定》实施后法定退休年龄为62周岁,若满足最低缴费年限,那么可以在60周岁至62周岁之间选择弹性提前退休。若该职工没有选择弹性提前退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62周岁时,可以退休;如果所在单位与其协商一致,还可以在62周岁至65周岁之间弹性延迟退休。
对于养老金,职工从审核通过的退休时间次月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
02
NEWS
去年净申购额超1.1万亿元,
ETF货架新年密集“上新”
摘要
ETF已成为市场核心增量资金。2024年,ETF净申购额合计超1.1万亿元,其中主要投资A股的权益ETF成为吸金主力,合计净申购额逼近万亿元,创历史纪录。2025年首个交易日,A股ETF成交显著放量。业内人士认为,当前ETF依然在密集“上新”,近30只ETF及ETF联接基金正在或即将发行,后续更多增量资金可期。
点评
在业内人士看来,ETF已成为当前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机构研报显示,ETF已成为公募基金规模的核心增量,步入行业“舞台中央”。本轮ETF发展是多重因素共振、有较强的持续性,ETF加速发展期已至。政策明确鼓励支持ETF发展,同时,在优质资产较为稀缺的当下,ETF相对主动权益类基金优势明显,成为重要的配置工具。
此外,据测算,“存款搬家”、机构增配均有望带来万亿级别增量资金,将推动ETF市场在中长期成长为5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赛道。
国际市场
01
NEWS
2025全球经济走势如何?
多家外资机构最新预判
摘要
近期,对于2025年宏观经济基本形势的展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日前,众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陆续发布了对未来市场的洞察与预测。展望2025年,多家机构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将在2025年呈现更大程度的分化增长,而多元化布局和把握地域性增长机遇则成为投资者的重要策略。
点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新兴市场在结构和人口优势的推动下,有望超越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众多机构在其全球投资市场展望中表达了对亚洲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机构表示,中国经济在政府各项措施支撑下稳步复苏,对全球经济后续的发展将有非常大的助力。
展望后市,不少机构表示,可持续发展继续在全球各行业备受关注。建议投资者继续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在关注经济和市场的前景的同时有效分散风险,资产配置仍是长期投资者的可靠选择。
02
NEWS
美股集体跳水,A50飘红!
发生了什么?
摘要
新年第一天,美股经历“开门黑”,集体高开低走。纳指盘中巨震,一度涨超1%后又跌超1%。截至收盘,道指跌0.36%,标普500指数跌0.22%,纳指跌0.16%。其中,标普500指数、纳指均连跌5日。消息面上,美国就业市场依旧韧性,好于华尔街预期,投资者削减美联储降息押注。此外,富时A50期指连续夜盘收涨0.14%,报13086点。
点评
A股市场方面,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增持预案,传递出积极信号,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此外,经济数据方面,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考虑到年初各地积极开工重大项目、“抢出口”效应以及前期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2025年1月有望迎来经济“开门稳”。
新年新气象!从积攒小金库开始~
12存单法。每个月把一部分收入存入一年期定期存款中,而后继续坚持满一年,这时我们就拥有了12张一年期的定期存单。这样一来,每个月我们都会获得相应的收入和存款利息。
52周存钱法。第一周存10元,每周递增多存10元,第二周存20元、第三周存30元……一年下来,能攒13780元。
组合式存款法。组合式存款是一种将存本取息和零存整取相结合的储蓄方法。这种存款方式可以在获得存本取息的利息时,还能获得零存整取方式下的利息,实现“利滚利”,充分利用每一分钱。
333存钱法。333存钱法是指将每个月的收入分成三份,1/3用于消费,1/3用于储蓄,1/3用于投资。
图片来源于BETA制作
整理编辑 | BETA 原创编辑团队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敬请您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必要时应咨询第三方专业顾问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