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崔小强课题组AFM: Cd引入Zn₃In₂S₆调控O₂的Yeager吸附构型促进光合成H₂O₂

文摘   2024-10-21 14:17   黑龙江  

第一作者:焦东旭

通讯作者:阮晓文,Sai Kishore Ravi,崔小强

通讯单位:香港城市大学,吉林大学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6753




全文速览
近日,吉林大学崔小强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Sai Kishore Ravi教授/阮晓文团队合作,设计制备了一种Cd掺杂具有空位的Zn3In2S6光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ORR生成H2O2中。相关工作以“Modulating Yeager Adsorption Configuration of O2 Through Cd Doping in Zn3In2S6 for Photosynthesis of H2O2”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背景介绍
光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是生成过氧化氢(H2O2)的关键途径。迄今为止,已经设计和开发了各种先进的光催化剂,其中用于光催化生成H2O2的催化剂几乎遵循两步2eORR。但与两步2eORR反应相比,直接一步2eORR反应在热力学能、反应速率方面更有利。因此,合理设计有效的催化剂,通过直接一步2e路线调节ORR,以实现H2O2的高效生成是必要的。硫化锌铟(ZIS)由于其对可见光的强响应和高稳定性被认为是光催化2eORR有前途的候选者。然而,其光催化活性仍有待提高,而且高氧化性O2*中间体的形成可能导致ZIS基催化剂在两步2eORR路线上降解。因此,在基于ZIS的光催化剂上实现一步2eORR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亮点

1. 本工作通过简单水热法将Cd加入到富含空位的Zn3In2S6中,表现出39.42 µmol g1min1的H2O2产率以及74%的H2O2选择性。

2. 结合系列实验表征与理论计算结果证明,Cd的引入促使Zn3In2S6上O2吸附构型改变,促进ORR路线改变,提高H2O2合成效率。




图文解析
本工作中,首先展示了2eORR生成H2O2的两种反应路线,相对应于O2的Pauling和Yeager吸附构型。(图1)。由于吸附构型的不同,反映出对O2的吸附能差异。

图1. 催化剂的制备流程及2eORR反应路线


SEM显示所制备的催化剂形貌呈纳米花球状,Cd的引入并不会改变主体形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进一步表明制备成功。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 射线衍射(XRD)和电子顺磁共振(EPR)证明了S空位的存在。

图2. 制备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制备的Cd-SV/ZIS光催化H2O2生成速率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达到最高值39.42 µmol g-1 min-1。与原始ZIS的生成速率对比证实了Cd-SV/ZIS优异的催化活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不同气氛条件的对比实验表明,H2O2的形成主要是由氧还原引导的。同时量化H2O2生成和分解的动力学后发现Cd-SV/ZIS表现最优。

图3. 制备催化剂的光催化生成H2O2性能及对比


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验证了Cd-SV/ZIS催化剂增强了光吸收性能。根据MS曲线和VB-XPS光谱,阐明了Iso-ZIS异质结的能带结构。同时具有最好的光电流和阻抗,有助于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和输运。

图4. 制备催化剂的光学性质和带隙


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ZIS和Cd-SV/ZIS生成H2O2所涉及的反应路线不同,并在电子自旋共振(ESR)自旋捕获实验中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进一步通过原位红外证实了新的反应路线的出现。

图5. ZIS和Cd-SV/ZIS的机理分析


理论计算表明了O2在不同催化剂上吸附能的差异。在Cd-SV/ZIS上,Yeager构型吸附O2的吸附能大于Pauling构型,导致O2吸附能垒降低,从而提高了H2O2光合成效率。

图6. 制备催化剂的计算模拟分析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Cd掺杂Zn3In2S6(Cd-SV/ZIS)催化剂,该催化剂通过一步2e- ORR途径在UV-vis照射下实现了39.42 µmol g1 min1的高光催化H2O2产率。在ZIS中掺入Cd增强了对O2的吸附强度,促进了向Yeager吸附构型的转变。该路线实现了O2直接还原为H2O2,优化了一步2eORR路线。这些发现强调了吸附结构对ORR效率的关键影响,并为设计先进的基于ZIS的光催化剂以实现高效的人工光合作用提供了框架。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焦东旭,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崔小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的计算模拟,利用机器学习发展高效能源转化催化剂,光催化。目前以第一(共同)作者发表Angew. Chem. Int. Ed(x3), AFM(x3), Small,JMCA等杂志发表30余篇文章,ESI高被引1篇,H因子13。


通讯作者:崔小强教授,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卓越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发展多种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新方法,从原子尺度揭示材料形成机制和催化机理。成果在Nat. Commun.(x3)、Adv. Mater.(x3)、J. Am. Chem. Soc.(x2)、Angew. Chem. Int. Ed(x3)等学科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5篇,其中10篇高被引,入选“2023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终身学术影响力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吉林省“长白山学者”、长春市第六、七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第七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吉林省第十六批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通讯作者:Sai Kishore RAVI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研究员。Sai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1)太阳能燃料(半人工光合作用、绿色氢气、光催化/生物催化CO2还原);(2)光介导/生物催化水处理、废水转化为能源技术、太阳能脱盐;(3)可持续生物电子(生物电容器、自供电触觉传感器和电子纸);(4)功能性纳米纤维(空气过滤器、电子纺织品和个人热管理)。迄今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个专利。


通讯作者:阮晓文博士,202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师从崔小强教授。2023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任博士后,师从Sai Kishore RAVI教授。主要从事光降解污染物、光解水制氢、CO2还原的新型低维材料的构建及性能研究。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3篇),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篇),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20余篇文章,其中4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


课题组首页:https://www.x-mol.com/groups/Cui_Xiaoqiang/research



光催化顶刊动态
发布各种有关光催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前沿研究,顶刊动态,助力于中国光催化之崛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