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竟然也练过瑜伽

美体   2024-12-08 07:24   马来西亚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提到苏东坡,人们会想到他的多重身份:词人,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东坡肉的发明者……可是,你是否知道,他同时也是一名瑜伽修炼者、农夫、阶下囚?



苏东坡的多重身份,不仅是因为起伏多变的命运,更因为他与生俱来的乐观和对生活不断探索的好奇之心


在“乌台诗案”以前,苏轼的人生堪称“桃李春风”。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走出眉山,赶往京城参加科考。本来能拿个第一,因主考官欧阳修认为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能写出这样才华横溢的文章来,为了避嫌给了个第二。在后面的制科考试中,苏轼和弟弟苏辙给宋仁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以至于宋仁宗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当时的欧阳修感叹后生可畏:“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苏轼一时声名鹊起。



嘉佑六年,27岁的苏轼赴凤翔任职,两年后,仁宗驾崩,英宗即位,他对苏轼大名早有耳闻,想破格提拔苏轼入翰林院担任机要秘书,但受到阻扰,最后,宋英宗任命苏轼担任直史官,主要负责编修宋朝的国史。但返回京城还不到一年时间,苏轼的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相继离世。待守孝归来,宋英宗已驾崩,宋神宗继位,改国号为熙宁。年轻进取的神宗皇帝急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于是找到同样自信果决的王安石,开始了熙宁变法。面对王安石疾风骤雨式的改革,苏轼多次奏章反对变法,而这,开始为苏轼波橘云诡的政治生涯埋下祸端。



为了避免无休止的政治斗争,苏轼请求外任地方官,先后被调往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在担任地方官期间,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遂将自己的感受诉诸笔墨。公元1079年,苏轼按照惯例,给朝廷呈上表示感谢的奏章《湖州谢上表》,而变法派御史中丞李定抓住了时机,从字里行间挑出几处刺眼的文字,上报给神宗说他愚弄朝廷。加上之前苏轼反对变法的言辞与他巨大的舆论影响力,神宗下令彻查苏轼,将他关押在御史台调查处理,这,就是“乌台诗案”。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科考学霸、从太后到普通百姓都熟知的文坛顶流、当了四地市长的政府要员,就这样成为了阶下囚。尽管苏轼最后避免了杀身之祸,但100多天的审讯与折磨,连被关在隔壁监狱的苏颂都“诟辱通宵不忍闻”,苏轼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在被贬黄州后的第一年,四十多岁的他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也就是在他人生低谷的黄州,苏轼因由他弟弟接触了瑜伽。据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练习瑜伽冥想后,容光焕发,儿时就有的夏天肠胃消化不好、秋天咳嗽等症状都没有了。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他这样描述练习瑜伽的感受:“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



苏东坡对瑜伽的理解深入到其真实内涵: 经由对身、心、意的精微觉察控制,让心中的波动趋于平静,达到超然喜悦的境界。这段时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在黄州第三年,他写下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何要害怕下雨呢?不如边走边唱歌吧!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太阳出来了,回头看的时候,无论是下雨还是天晴,都没有任何的差别。


也是在同一年,他写下怀古名篇一词两赋。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那一艘苇叶般的小船飘在江面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境界。可是,虽然与天地同在,但却并没有羽化登仙,让人心怀感伤。于是在赤壁这个孙权与刘备大破曹军的地方,有了以下的对话。朋友说:曾经的曹操,攻陷荆州,夺得江陵,在江边持酒而饮,吟诗作赋,委实一代枭雄,而今天他又在哪里呢?何况你我这些在江渚上捕鱼砍柴之人,你我就如同朝生暮死的蜉蝣,如同沧海一粟。我们的生命短暂得只在须臾之间,多么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也想飞天成仙,可终不可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回答道,你看这水和月,水一直在流逝,但其实从来没有真正逝去;月亮一直在盈亏,而实际上千万年来月亮并没有增长也没有消减。如果以变化的角度去看,世间没有一刻不在变化着;而如果以不变的角度去看,万物和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何况天地之间,凡物都有各自的归属,不是你该拥有的,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是声音,眼睛看到便是景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应该好好享受它。”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个人在说,哪怕建立再大的丰功伟业,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么一切不都是虚无的吗?我们不应该哀伤吗?一个人回答,如果你只看到事物易变的那一面,那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而你看到不变的那一面,我们和它们一样无穷无尽无生无死。你去享受当下,当下就是永恒


乌台诗案,是苏轼走向江湖夜雨般人生下半场的开始,而在这人生至暗时刻,他的精神境界却从乐观走向消极再到旷达。是什么促使了这段转变?可能因为物极必反,可能因为天性使然,可能因为瑜伽修行……但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生命的探索,成就了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成为许多逆境之人心中的一道光。



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开篇开始解释瑜伽:“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与那些转变……”。他提到了怎样得到最高的喜乐:“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的真理、明辨、喜乐和知觉。”正是因为了知了真我,才能不认同外在的转变,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在霎哈嘉瑜伽中,对于初次练习者,都会邀请大家体验自觉,self-realization,即唤醒对真我的觉知。虽然可能只有短暂的一瞬,我们感受到内在的宁静与喜乐,但它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更高意识的大门。通过恒常的有规律的练习,便可以逐渐稳固在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安境界。


古人对我们的启发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但要从中获益则需要踏实的践行。如果您好奇于瑜伽是如何带给人内在的转变,欢迎加入我们的网络与线下公益课程。




往期回顾


神话与科技的诗意浪漫

光明节,点亮内在的智慧之光

向孔子学习如何“幸福地生活”

在纯真中  见山见水见自己

在音乐中寻求向内的旅程

平衡•生命•灵性之音乐

成为自己的老师

冥想需要跟“大师”学吗?

母性力量是一切的本源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sahaja瑜伽
官方认证的人气最活跃的霎哈嘉瑜伽公众平台,致力于为静坐冥想爱好者提供详细基础知识、视频、音乐资源及和最新的资讯及活动信息。50年来霎哈嘉瑜伽一直坚持纯粹的全球公益事业,在世界各地免费教授。国内多个城市已有长期免费的公益霎哈嘉瑜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