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亍。凡行之属皆从行。“行”是人们外出活动的方式,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的四大元素之一。
七十年代,牙牙学语时候,女太太(曾祖母)的背是我迈出家门的“腿”,村头几家是她带孩子的活动范围,也是我的室外乐园。蹒跚学步的时候,阿姨(母亲)的稻箩是我走出村子的“腿”,一头担着农具,一头担着我,在田地里任由滚爬撒野,田地是我的天地。
八十年代,天天向上的时候,“腿”才是真的腿,跑遍村子的每寸土地,踏过无数遍的田野阡陌,趟过一条条沟渠河流,翻过一道道岗岭山脊。那时的农村,屋里地面是土,跨出门槛是泥,田地与房相连。晴天尚好,只是灰多。若是雨雪天气出门,定会要了清命。赤脚一腿泥,穿鞋一身泥;烂的地方没过腿,深的地方不见底。“泥腿子”成了农民的昵称,“世袭罔替”加上自然传承,我也是个小“泥腿子”。
那会的农村闭塞,婚嫁不会太远。近或同村或邻村,远或附近乡镇。外乡的路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没有像样的路,没有往复的车,串门访友回娘家,上靠一张嘴(问路),下靠两条腿,故称之为“走亲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11”路公交。
八十年中期,自行车从大件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车子成了孩子们心爱的玩具,只有不会的大人,没有不会的小孩。一学成瘾,没车高的娃娃,既能放开手把,也能倒着骑行,既能捡起地上的石头,也可站在后座上,宛如杂技童星,自此农村进入了“车轮子”时代。
九十年代的农村,路非路,埂非埂,坑坑洼洼烂得很,好歹是条“土公路”。出行有了专门营运的三轮摩托车,车斗罩上帆布棚,两边镶上木板,中间摆上小板凳,一车子也能挤上十几人。虽说不废腿,但却很废臀。一趟下来,头发眉毛一身灰,五脏六腑大挪移,恶心翻翻冒金星,头晕脑胀半条命。
两千年左右,小城初现电动自行车。两三千、四五千的价格,相对工资不便宜。一天,朋友骑着“大踏板”的爬坡王来做客,赶忙骑上新车转溜一圈。别说感觉真好,不费力不说,且跑得快。电动车一经推出,便愈来愈受到老百姓的追捧,接送孩子不慌忙,带点货物不用扛;过大街穿小巷,占地小不愁放,甭提多方便。是腿脚不便的人的福音,是不愿挤公交的人的至亲。
一零年前后,私家车悄然兴起。与汽车相比,电动车的弊端在雨雪天最为突显,眼睛被雨雪潲得睁不开,全身冰冷手脚冻得疼。一几年,孩子上高中,离校比较远,自家人东拼西凑买了车。有时我在想,小时候那么穷,不敢想,也从未想过,几十年后,当初的“泥腿子”也有了“车轮子”,像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不可思议,这不是个人的本事有多大,而是时代在变化。
而今的交通实属方便,电动车、小汽车,城乡公交,城市大巴,轮船地铁,飞机高铁,怎么方便怎么来。一时身处繁华,一时山林静雅;一时海角天涯,一时田园人家;一时犄角旮旯,一时网红打卡;一时高楼大厦,一时草原策马;一时上午喝茶,一时下午搓麻。路通了,世界小了,“泥腿子”的眼界大了!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