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法治现代化:路径、原则与方向

文摘   财经   2024-11-11 09:43   北京  


作者信息

张守文(北京大学法学院)


文章内容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具体到税收领域,则应及时开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大力加强税收法治建设。为此,有必要回顾和梳理我国推进税收法治的历程和路径,总结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明晰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述的“路径-原则-方向”,构成了研究税收法治及推进税收法治现代化的三个重要维度。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多次税制改革,持续推动税收立法,使税收法治从无到有,日益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尤其需要基于“改革、法治与发展”的紧密关联,进一步推进税收法治现代化。

  基于上述的“路径-原则-方向”三个重要维度,本文试图说明,我国持续实施的税制改革,是推动税收法治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在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历程中,始终贯穿着税制改革的主线。同时,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税收法定原则得以确立,并成为构建税收法治大厦的基础基石原则。展望未来,在实现税收法治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既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又要在法治轨道上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税收法治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发展导向”,从而构建“发展导向型”的税收法治。



一、税制改革:推动税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我国的税收法制建设是与改革开放相伴随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为满足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1年)等。这些涉外领域的所得税立法,在税收法制史乃至经济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上述涉外税收立法实质上是对原有税制的重要改革。当时,基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方面的迫切需要,我国在改革国内工商税制之前,对涉外领域的所得税制度进行了先行调整。这其实是涉外税制的重要改革,只不过其重要影响未受到充分重视。此外,上述涉外税收立法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亦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其影响已超越税收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税收立法不断推进。尤其在“84税改”期间,基于198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立法,国务院在产品税、增值税等税种领域制定了六个“税收条例(草案)”;基于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的授权立法,国务院在更多的税种领域制定了“税收暂行条例”。上述两次“授权立法”,涉及宪法或立法法层面的重要问题,对于推动税收法治乃至整体法治发展均具有特殊意义。其中,1984年的“授权立法”是限定于国内工商税制改革领域,而1985年的“授权立法”则扩展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领域,由此带动了经济立法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满足当时对“法制建设”的迫切需要。
  上述的“84税改”启动于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之初,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更大规模的“94税改”,则启动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它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由于1993年我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十五条的“计划经济条款”改为“市场经济条款”,相关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以及具体的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都要相应调整,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国务院集中制定了多个税种的“税收暂行条例”,并于1994年集中推出,从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94税改”的基本制度框架。
  上述两次税制改革推出的税收实体法,需要有税收程序法来保障其有效实施。为此,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收管理法》),集中对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管程序等重要事项作出规定。尽管在今天看来,上述立法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当时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整体税收法治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我国加入WTO后,相关税制需更多体现条约义务和全球化的要求。为此,在各类税制中要充分体现国民待遇原则,尤其应通过对一些税种的合并或废止,来解决多个税种立法存在的“内外有别”问题。例如,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就是将原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加以整合,形成了内外一体的统合立法。此后,我国在房产税、车船税等领域,也都终结了内外有别的“二元税制”,以体现对各类企业的平等对待。这对于推动市场统一、促进公平竞争都有重要意义,是税收法治的重要进步。
  2014年启动的税制改革,重点是营改增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其中,营改增直接涉及增值税和营业税两大税种的制度调整,由此使增值税立法需新增大量内容。此外,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确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牵涉多个方面的课税要素变动,是所得税立法的重大变革。上述商品税和所得税领域的税制改革,对税收立法均具有重要影响;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谋划和实施,必将对整体税收法治产生更大影响。
  总之,税制改革与税收法治紧密相连,没有税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就没有税收法治的深入发展,因此,税制改革是税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依循税制改革的主线,有助于厘清不同时期税收法治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税收法定原则的确立和落实尤为重要。



二、税收法定: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基石原则
  在上述税制改革过程中,我国不断推进税收立法,逐步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并将其作为贯穿税收法治建设各个环节的基本原则。例如:税收法定原则要求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由此会直接影响税收立法;同时,税收法定原则还要求依法稽征,由此对税收执法和税收司法都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没有税收法定原则,就不存在税收法治,税收法定原则是承载税收法治各个环节的“基石”,应将其作为推进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基石原则,确保国家与国民的税收征纳行为都在税收法治框架下展开。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法律依据
  由于税收法定原则非常重要,因而在许多国家的宪法或法律中都会对其作出规定。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公民有依据法律纳税的义务”,尽管它在形式上是对公民履行纳税义务的要求,但也强调公民履行纳税义务的依据是“法律”,从宪法解释的角度看,这也是对国家征税权的限定。明确国家行使征税权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有助于确立严格意义上的税收法定原则。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等重要法律,均从不同角度对税收法定原则作出规定,由此构成了有关税收法定原则的规范体系。
  依据《立法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包括“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这通常被认为是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体现,但与“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尚有差距。例如,《立法法》规定的“税种的设立”,是否仅指新税种的设立或开征?是否包括已有税种的停征或废止,是否包括税种的合并?又如,税收法定原则要求各类课税要素都要法定,因而仅规定“税率的确定”是不够的,如果税目、税基等课税要素不能法定,则对于纳税人权利同样影响巨大。此外,上述《立法法》规定的“只能制定法律”,是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这意味着在位阶较低的行政法规中通常不能对课税要素作出规定。与此相应,《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该规定强调不仅税种的开征和停征要法定,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措施也要法定,这既是对上述《立法法》规定的补充,也是法律保留原则的具体体现。从总体上看,上述《立法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也是对我国《宪法》的重要补充,此类做法在金融法、竞争法等经济立法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助于保障法体系、法秩序的统一。
  (二)税收法定原则对税收立法的影响
  基于上述有关税收法定原则的规定,以及国家在2013年对“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明确要求,国家立法机关着力推进税收立法,由此进一步确立了该原则在整个税收法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税收法定原则,目前已有多个税种的“暂行条例”被上升为法律,由此使狭义上的税收法律数量大幅度增加。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仅在形式上将原来的税收暂行条例“平移”为税收法律是不够的。只有真正推动税收立法的“改进”,才能切实发挥税收法治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为此,应协调好税收政策与税收法律的关系,改变在税收政策中规定课税要素的做法,避免在频繁变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中对课税要素作出实质调整,从而满足课税要素法定的基本要求。
  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提升税收立法质量,增进税法规范的明确性或确定性。例如,税收法定原则要求课税要素不仅要法定,还要明确,但以往课税要素不够明确的问题并不鲜见。目前我国的多部税收法律都仅有十几个条款,规定过于简单,导致对相关课税要素规定不够明晰,由此会影响税法规范的明确性或确定性。事实上,如果对计税依据、应税行为等规定过于简单,使人无法明晰其如何适用,既会影响纳税人的遵从和可预见性,也会增加征税机关在法律适用方面的困惑,给征纳双方带来税法风险。因此,应在强调课税要素法定的同时,保障课税要素明确,进一步提升税收立法的明确性或确定性。
  可见,按照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无论强调课税要素法定,从而解决在税收政策中规定课税要素等问题,还是强调课税要素明确,从而解决税收立法规定模糊、确定性不足等问题,都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税收法治。只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不断提升税收立法的质量。
  (三)税收法定原则对税法实施的影响
  税收法定原则所强调的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主要是侧重于税收立法层面,而其所强调的依法稽征原则,则侧重于税法实施层面。只有解决好税收立法问题,构建税收领域的良法,才能为依法稽征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并由此实现税收领域的“善治”。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税务总局就提出“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要求,强调税务人员要严格依法进行税款稽征,并据此对征收“过头税”等问题进行整治。无论在国税、地税分设时期,还是在国税、地税合并之后,“依法治税”都一直被特别强调,体现了征税机关对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视和遵循。
  此外,税收法定原则不仅要在税收执法中严格贯彻,也应在税收司法中切实遵循。例如,在涉税案件中,相关诉讼主体是否负有纳税义务,负有多少纳税义务,征税机关是否存在违法征收等问题,都需要司法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法定原则作出判断。可见,从执法机关到司法机关,再到广大纳税主体,都要严格遵循税收法定原则,这是税收法治的核心内容。
  总之,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收法治的基石。整个税收法治大厦的构建应以税收法定原则为基础;税收法治的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能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是判断能否实现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为此,依据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在税收立法方面,应切实做到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在税收执法方面,应真正做到依据既有法律严格执法,同时兼顾实质公平;在税收司法方面,应结合税法的多元价值,做到公正司法,这样才能在保障和促进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健康发展方面,有效发挥税法的重要作用。



三、发展导向:税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税收法治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结合其各个子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税制改革方面,应当“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为此,应将相关发展理念、发展价值、发展目标等融入税收法治建设,构建“发展导向型”税收法治,从而推进税收法治的现代化。这是我国未来税收法治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基于发展导向的税收立法
  税收立法是税收法治的基础,应基于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税收立法,推进税收领域的立法统合,不断提高税收立法质量,实现税收领域的良法构建。
  为此,在立法路径的选择上,需明确我国的立法模式。无论是主张分税种立法,还是倡导制定统一的“税法典”,都应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其利弊得失,作出审慎选择。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各类税种立法完成后,可基于税收立法的共性问题,先制定基本的“税法总则”,再结合各税种的特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税种立法,这更有助于将统一性与差异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体现大国税收立法的特殊性,促进税收立法的良性发展。
  此外,为有效实现税收法治的目标,应将发展理念、发展价值融入税制改革,增进税收立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一方面,从合理性的角度,需要从多个维度“优化税制结构”,尤其要关注整体的税种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会导致不应有的课税交叉或课税盲区,同时,还要审视各类课税要素的规定是否合理,等等。另一方面,从合法性的角度,要审视税收立法是否符合《宪法》《立法法》的规定,是否符合税收法定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的要求等,同时,应切实避免相关立法的冲突,增进各层次的立法协调。在税收立法过程中,只有兼顾税收立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充分体现税收逻辑与法治逻辑的统一。
  另外,以往在税制改革中提出的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等目标,也是对税收立法的重要要求。仅从简化税制的角度看,大量的税收规范性文件会导致税制过于繁杂,直接影响税收执法和纳税遵从,对此需着力加以解决。同时,面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催生的诸多新业态新模式,也要在税收立法上加以回应,以保障和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为了推进税收立法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并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税收立法充分体现发展导向。为此,应依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在税收立法中有效落实发展理念,体现发展价值,切实兼顾各类主体的税收利益,从而推动“发展导向型”税收立法的持续完善。
  (二)基于发展导向的税收执法
  尽管税收立法是税收法治的基础,但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因而征税机关的税收执法活动历来备受关注。只有征税机关切实严格执法,避免因执法权的不当行使甚至违法行使而侵害市场主体权益,才能有效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税收执法的发展导向。这对于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尤为重要。
  法治的重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而征税机关能否严格、准确地执行税收法律,是否存在对不同类型主体的宽严失当,是否存在税收领域不当的放水养鱼或竭泽而渔等问题,都会影响市场主体的“制度预期”。因此,征税机关要切实在法治框架下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的具体税收立法往往涉及多元立法目标,因此,征税机关在税收执法中,应依法协调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安全与发展等重要价值,并完整理解税收法律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将立法目标与具体规则的适用有机结合。这尤其有助于充分体现发展导向,并由此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近些年来,基于相关税法规定和发展理念,征税机关更加重视严格执法,严厉惩处征收“过头税”等违法行为,以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并由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的运用,使税收征管手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从而有助于增强征税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依法治税”与“以数治税”的统一,推动税收执法自身的发展。
  总之,征税机关应基于税法规定,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全面落实发展理念、发展价值。为此,征税机关不仅要依法组织税收收入,还要更多考虑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税收执法中充分体现发展导向,才能更好地实现税收法治的目标。
  (三)基于发展导向的税收司法
  近些年来,我国司法机关高度重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发展导向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涉税案件的数量相对较少。为此,既要考虑影响可诉性的相关因素,确保涉税诉讼渠道畅通,又要不断提升司法机关的审判能力,从而通过完善税收司法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法院体制方面,我国至今尚未设立专门的税务法院,仅上海、厦门等地有设置税务审判庭的尝试。与已经设立的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金融法院等专门法院相比,税务法院的设立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为此,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规范专门法院设置”的要求,加强专门法院制度的顶层设计,全面认识设立税务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另外,在税收司法方面,不仅要重视涉税行政案件,还要重视涉税刑事案件。尤其是涉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案件,对企业和相关个人的权益影响巨大,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为此,应不断提高司法机关的相关认识,在上述案件的审理方面充分体现发展导向,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持续构建“发展导向型司法”。
  (四)基于发展导向的税法遵从
  在税法遵从方面,企业和个人的守法固然重要,但国家机关的遵从尤其值得关注。包括征税机关在内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各类国家机关,更应成为遵守税法的模范。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我国既往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取“税收洼地”等形式的税收竞争存在一定关联。通过特殊的税制安排形成地方的竞争优势,不仅违反公平竞争原则,也违反税收法治统一的要求。因此,应“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对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的恶性制度竞争严格规制,才能保障公平竞争,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
  可见,如果地方政府未能做到严格遵守税法,违法实施税收优惠,不仅会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和公平竞争,也会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恶性的税收竞争貌似力图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但其实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其构筑的地方税制壁垒,亦与整体发展导向相背离。
  总之,基于发展理念和发展价值,税收法治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发展导向,都应有助于促进创新发展和永续发展,持续推动各个区域、各个行业和各类主体的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并形成各类主体共享发展的格局。基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税收法治建设应当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相衔接,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平分配体系、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等相匹配,由此才能构建“发展导向型”的税收法治。这是未来税收法治建设的重要方向。


四、结论
  对于税收法治的现代化,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研究。基于前述的“路径-原则-方向”三个维度及其内在关联,有助于审视税收法治现代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揭示税收法治建设的重要路径,以及完善税收法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税收法治优化的重要方向。
  上述三个维度的紧密关联,在具体实践中亦有持续体现。正是经由税制改革的路径,国家不断加强税法立法,并在《立法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中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从而为税收立法和税法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原则指引;同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持续将发展理念、发展价值等融入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从而使税收法治建设日益体现“发展导向”。
  上述的“路径-原则-方向”三个重要维度,分别涉及改革、法治与发展。依循上述三个维度,不仅有助于系统审视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历程,也有助于构建“发展导向型”的税收法治。鉴于税收法治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均有重要影响,未来应大力推进税收法治现代化,并由此助力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END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国际税收》2024年第11期)

  (为繁荣国际税收学术研究,扩大刊物宣传覆盖面,本刊诚挚邀请各位编委及作者转发“国际税收”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

张守文.税收法治现代化:路径、原则与方向[J].国际税收,2024(11):3-10.


邓嵩松 杨海涛 闫纪路:智慧税务稽查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思考
●袁娇 陆扬帆 宋枝屹:税收征管模式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化前瞻
●朱小玉 滕阳川 施文凯 张琦: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影响研究——基于人工成本、税费成本与其他因素的比较分析
●房连泉 刘双 庄琦:数智化时代全球社会保障筹资来源变化及税制改革方向
●李娜:澳大利亚支柱二立法进程及立法技术经验
孟晓雨 罗文淇 陈曦 刘奇超:全球最低税实施的影响评估:基于BVD-Osiris和国别报告数据的测算分析(下)
孟晓雨 罗文淇 陈曦 刘奇超全球最低税实施的影响评估:基于BVD-Osiris和国别报告数据的测算分析(上)
●刘勇政 徐贻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间收入划分视角
●李旭章 任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邓力平 吴心妮:税收服务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思考
王丹 吴玉梅 张玮 邓小雄:支柱二全球最低税在中国香港地区先行实施的影响评估(下)——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为例
王丹 吴玉梅 张玮 邓小雄:支柱二全球最低税在中国香港地区先行实施的影响评估(上)——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为例
魏升民 梁若莲EPPO防范和打击增值税欺诈的有益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孙德鑫:跨境远程工作者受雇所得征税规则的新发展与中国应对
许正中构建财税数字治理新机制
施正文: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
杨志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深化税制改革
马海涛:加快完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税收制度
刘怡 钟尧:新业态对税收制度和税收分享制度的新要求
朱青 李志刚: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任务与路径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订刊~

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由国家税务总局主管、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和中国税务杂志社共同主办的财经类专业期刊,是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会刊,也是国内唯一一本专注于国际税收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的学术性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