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成钢的“疮疤”

文摘   2024-10-10 12:31   中国  

印象中,攀成钢房价的“起跳点”,应该是在8000元/平米左右。


那里,是老厂区最后一根烟囱倒下的地方,攀成钢板块的“原点”。


有那么两年,攀成钢差一点就更名为“天府门廊”。如果当年此事成真,如今“天府之门”的热度,应该不输于金融城的双子塔。



当年之所以会产生“天府门廊”这个概念,原因就在于:沿东大路两侧,规划了多栋超高层楼宇,就像城市天际线上形成了一条标注着建设高度的“廊道”。


而在这其中,最具地标性的建筑,就是东大路两侧,大致呈对称分布的两栋超甲级写字楼,也就是那个“门”。


在当年宣传中,这两栋建筑,是要媲美香港的“维港门廊”的。



多年来,成都的房地产业内人士总是习惯于将攀成钢与金融城相提并论。但所有人都清楚:缺商业,是攀成钢板块十多年来最大的“硬伤”。


其实,攀成钢板块规划中的商业体量很大。只是因为兑现周期很长,就呈现出某种“一直缺”的状态。



直到今年光环购物公园开业,攀成钢才终于真正告别了缺商业的窘境。


此时,距离攀成钢板块从“原点”上起步,已经过去18年。


而今的“原点”上,还保留着与当年烟囱倒下去之后差不多的初始状态。唯一的改变是:当年的一片废墟,现在已化作一个十几年前曾经挖动过的,周边立起的围挡已经严重褪色的,静默的大坑。


当年的“天府门廊”没能更名成功,就是因为这个大坑。



东大路对侧的ICD环贸广场,开业时间比隔壁的光环购物公园还要早一个月。商业裙楼之上的建筑,就是ICC的超塔。


“天府门廊”的“门”缺了一半,自然也就撑不起来了。


最老的成都,其实不是如今的一环内,而是“两河环抱”区域。那个时候,连少城那一转,都算郊区。是的,你没有看错,当时,如今的人民公园、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统统算郊区。


老成都向南的第一步,肯定不是桐梓林,而是华西坝。1905年,一所名为“华西协和大学”的高等学府在这里开始发轫,之后,才有了华西医院。李劼人规划建造人民南路,已经是几十年后了。


比成都向南迈出第一步更早的,是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大路。10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全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100年前,东大街沿线开始修建春熙路。


历史源远流长的东大街-东大路沿线,发展历程远比人民南路-天府大道沿线要曲折多舛。尽管商业繁华,但有很多年的时间,东大街蓬勃的商气,都很难突破“两河环抱”区域,遑论一环外。


尤其是高端居住的氛围,在被坊间誉为“成都华尔街”的东大路沿线,多年都没有形成。这一点,当年大幅降价并一度更名的定位高端的住宅项目九龙仓擎天半岛(原名九龙仓雍锦汇),足以证明。九龙仓,也是ICC项目三家投资方之一。


进入21世纪,攀成钢成为成都大城东范围第一个实现“破圈”的房地产板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立稳了的正东门上的豪宅板块。


时过境迁。南门上的豪宅板块金融城,两个“烂尾”多年的房地产项目都已经复工。东门上的攀成钢,“烂尾”更久的ICC南地块,已然老化为有些“包浆”的,更加刺眼的“疮疤”。


无滤之镜
随便写点什么,拍点什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