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我来成都,已经是第20个年头。我到成都的那一年,宽窄巷子的改造重建,才刚刚开始。它正式开街的时候,我来成都,已经是第五年了。
那是浣花溪板块改天换地的五年。浣花溪区域,就是在那个五年里,全面完成了从大片棚户区,到豪华别墅区的转变。
成都“西贵”一词最早的来源,肯定不是浣花溪。因为,早在上个世纪,也就是浣花溪还是大片棚户区的时候,成都就已经有“西贵”之说。
我粗略考证了一下“西贵”一说的来源,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方家予以斧正。
清康熙57年,四川巡抚年羹尧被授予四川总督之职(兼任)。这一年,在他的主持下,一座城中之城(外城城墙以内)开建,也就是“满城”。
那是一座汉人不得随意进去,八旗子弟也不许随意出去的兵城,一个完全封闭的独立系统。与普通百姓生活的那座成都城,完全不是一回事。
“满城”从建成起,一封闭,就是小200年。直到清政府被推翻,那片神秘的城区,才对普通百姓开放。
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满城”里生活着的八旗子弟,就是皇亲贵胄和达官贵人的代名词。
“满城”,普通百姓一般称之为“少城”。少城的位置,正好在老成都城(内城)的西面。“西贵”之说,由此而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城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进入21世纪,少城范围内,完全保留、未经翻建的古建筑仅有五处。
后来的宽窄巷子及其周边的仿古建筑,基本都是翻建而成。
这是改革开放后,青羊区第一轮大规模旧城改造。
2000年代,浣花溪的改造重建,是青羊区开启的第二轮大规模旧城改造。
我到成都的第一年,位于金沙的西单商场建成开业。
西单商场签约的金沙国际商城,总体量达10万平米,是当时青羊区最大的商业体。这其中,西单商场就占了9万平米。继3万平米的骡马市太平洋百货之后,西单商场是青羊区第一个进入成都“第一梯队”的大型商场。
到了成都第一家优品道广场开业的时候,我已经混迹于房地产行业。11万平米的优品道广场,是青羊区第二个“10万+”的商业体。
2010年之后,青羊区“10万+”的商业体新增两家:鹏瑞利广场、青羊万达广场。
青羊区,应该是成都“5+2”区域中,商业“保有量”,尤其是大型商业体“保有量”最小的一个区了。
但在青羊生活,一般不会有生活不方便的感觉。尤其是在三环内。而“顶格”的教育配套,更是青羊区具有绝对优势的城市资源。
2010年代开始,青羊区的城市版图主要沿光华大道和日月大道向外延展。到了2020年代,青羊区的城区边界已经扩展到四环以外,几乎与温江“无缝连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常住居民和办公人群在内,三环外的青羊区,至少聚集了百万人口。但区域内已开业的“10万+”大型商业体,还是只有鹏瑞利广场和青羊万达广场两个。
今年,一个对标金融城三期的区域概念,也就是“青羊新城三期”,被房地产业内反复提及。前几年就已经有开发商集中拿地的蔡桥,成为继浣花溪、内外金沙和内外光华之后,青羊区又一个热点板块。
蔡桥的商业,起步其实蛮早。区域内的大部分新项目还没有开盘之前,绿地就已经在这里修建商业了。但多年过去,绿地新里城的商业,除了一家健身房和一个便利店,看不到其他已经交付,正在营业的商铺。
虽然,绿地新里城的商铺总体量不到5万平米,但对于尚无大型商业的蔡桥而言,周边已经和即将入住的居住和办公人群,急待它的开业。
在绿地新里城的商业现场,我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广告牌上的招商热线,最后一位数字被处理掉了,就像烧了一个黑洞。
绿地新里城商业路对面,是两块,总计超百亩的商业用地。目前得到的消息是:中粮大悦城意向落址。
超百亩的纯商业,这应该是全青羊区共同的期待吧?
补齐了规模商业这块“短板”,青羊应该就没有什么可以挑剔了。
从业十几年,我突然意识到:那个高度宜居的青羊,是不是成都最不需要担心商业过剩的一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