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 | 最后的启航:段义孚写给读者的“瓶中信”

楼市   2024-12-27 21:18   上海  


530

最后的启航:段义孚写给读者的“瓶中信”


段义孚真可谓地理学界的“小王子”。

Tuan, Y. F. (2014). The Last Launch: Messages in the Bottle. George F Thompson Publishing.

Sources:https://www.amazon.com/Last-Launch-Messages-Thompson-Paperback/dp/B011W99Z0S

https://www.goodreads.com/en/book/show/18708592-the-last-launch

https://archive.org/details/lastlaunchmessag0000tuan

前一段时间,我注意到网站“互联网档案(Internet Archive)”资助数字化了段义孚最后一本书《最后的启航:瓶中信》(全书下载地址:https://archive.org/details/lastlaunchmessag0000tuan),如获至宝,今天终于认真拜读。

阅读段义孚的文字,不仅学到新知,还可以引起情感共鸣,给予心灵极大的安慰。关于段义孚的研究和影响,详情参阅城读 | 不平等的亲密:制造宠物的权力游戏城读 | 独驾航船:段义孚的学术遗产城读 | 段义孚告别演讲:空间、地方与自然城读 | 为什么我们需要浪漫地理学城读 | 段义孚谈新冠疫情:一个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对于恐惧地景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看法

《最后的启航》一如段义孚其他书籍,任何话题,古今中外,纵横四海,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本书既有段义孚部分人生经历,也充满他对空间、地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真知灼见。试举一例。“我们对家的依恋——无论是家、住所、故乡、故土、家园或居所——都建立在美好的记忆之上,而我们对国家(和祖国)的依恋则不仅基于美好的记忆,还基于那些失败、衰落和屈辱的糟糕记忆。仇恨在我们对国家的热爱中起着作用,而这在我们对家的热爱中并不存在。”段义孚与读者坦诚相见,并不回避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取向,读来真有一种李翊云所说的“从我的生命写到你的生命”之感。

写作本书时,段义孚80多岁,他认为自己依然不成熟,最初这让他很沮丧,后来他意识到,不成熟正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段义孚不喜欢那种盘腿坐在山脊上的大师形象,或者穿着厚重知识紧身衣的教授形象。为什么?因为这两种姿态似乎都在炫耀自己在肉体消亡之前就把漫游的心灵束缚住了。段义孚依然像个孩子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他在本书开头的献词是:献给永远年轻者。

段义孚就像海滩上那个好奇的孩子一样,把他想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放入瓶中,扔进海里,等待读者发现瓶子打开阅读。

本书收录了段义孚此前尚未付印的文章,包含序言《帷幕落下》,正文分为6个部分18章:个人与地理的再审视;理解社会现实;追寻善良与美好;上帝、基督教与宗教信仰;致年轻人的寄语与自我反思。

在第一部分,段义孚回忆了对其影响较深的童年片段,提及童年亲历的几个重大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并反思自己对空间、地方和自然的观点。第二部分段义孚谈论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包括人类价值观、平等、对话、无耻与信任、人类的工具与产品。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转向更为哲学的基调,第三部分思考善良与美好,第四部分论述对于上帝、基督教和宗教信仰的个人理解,段义孚谈到自己如何为基督教思想所吸引,讲了一个数学家版本的创世纪故事。第五部分收录了两篇段义孚面向大学生的讲话,第一篇特别面向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少数族裔和LGBT学生,段义孚坦诚自己的三重少数群体成员的身份,论述少数群体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篇《给大学毕业生的建议》,是段义孚应邀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所做的毕业典礼演讲。第六部分是段义孚应编辑建议而增加的内容,一是详细列出段义孚最喜欢的书籍、艺术作品和地方。你是你所读——开列书单这件事揭示了段义孚自己的性格,段义孚卸下所有的防备,希望与读者进行真诚的交流,寻找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共鸣;二是谈论自己世俗上的成功。谦逊如段义孚当然不是为了自夸,他认为的成功“与其说是公众的赞誉,不如说是意识到自己已经——说来奇妙——实现了真正的联系。”
四海为家的成长经历

段义孚1930年出生于中国天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段义孚很小就迁到临时首都重庆,此后跟随外交官父亲段茂澜不断跨大陆搬迁。段茂澜会英语、法语和德语。10岁时,段义孚随家人经香港迁往澳大利亚。1946年,段家搬到菲律宾,然后又搬到伦敦。在伦敦上了两年学后,段义孚在伦敦大学学院短暂学习,然后转到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学习地理学。1951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读研究生,于1957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印第安纳大学担任第一个职位,然后转到芝加哥大学担任统计学博士后职位。1959年,他搬到了新墨西哥大学,后来先后在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教书,直至退休。

童年时因为父亲的职业,段义孚接触到不少大人物。例如在重庆期间,周恩来经常去段家做客,每次都会带玩具来,因此很受段义孚欢迎。还有一次来客是苏联大使,苏联大使及其随从拒绝坐轿,表示不能坐在别人肩膀上,于是开始步行,中国官员只能效法。这种做法让段茂澜很是佩服,开始学习俄语,还让孩子们跟着学俄语。

关于宗教信仰

段义孚谈到自己十几岁时如何为基督教所吸引。当时他父亲担任中国驻悉尼总领事,经常接待来访的各国贵宾。段义孚注意到,父亲为贵宾准备的礼物因为其身份不同而不同。段义孚问为什么,父亲跟他讲儒家思想对权威的高度尊重、权力关系和等级制度。段义孚震惊了,原来成人的世界竟是这样的。但是,段义孚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却跟家庭教育的价值观相反,校长跟他讲基督教的意义,谁将进入上帝的国度?不是有权有势的人,也不是博学之士,而是孩童!谁才是伟大的?不是要求被服侍的人,而是服侍他人的人。于是少年的段义孚为基督教激进主义所吸引。

在书里,段义孚复述了理查德·普雷斯顿讲的一个数学家版本的创世纪故事。在所有随机数字中,最著名的是π。公元前1650年,埃及抄写员阿赫姆斯首次提到π。公元前200年左右,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发现π等于3.141991年,两位数学家格雷戈里和戴维·丘德诺夫斯基将π计算到了超过20亿位数,日本数学家近藤茂则将π计算到了超过1万亿位数。π的数字是随机的,但在其中却出现了有序的序列。例如,在大约3亿位小数处,数字连续出现了88888888,而在大约5亿位处,出现了123456789的序列。

这些数字象征着混沌,但混沌中却存在着有序的岛屿。生成这万亿个随机数字的东西叫做π,而它仅仅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段义孚认为这一点让他如释重负。当他看到看似无意义的随机性时,他会问:“它是否源自某种极其简单和优雅的东西?”

在段义孚版本的创世纪故事中,起初只有上帝,为了创造生命,尤其是人类,上帝生成了巨大的混沌,使得从混沌中——就像湍流中的漩涡——出现了复杂秩序的小岛。这些复杂秩序的小岛最终成为了生物体,遵循生物进化的法则,最终成为了人类。

少数群体存在的意义

段义孚坦率地承认自己在美国的三重少数的身份:白人掌权社会的华裔;积极世俗化、充满激进思想的大学里的基督徒;主流异性恋社会的同性恋。因此,段义孚认为自己不是主流社会的一部分。但是,段义孚又说他并不认为也并不觉得自己少数分子。为什么?

首先,段义孚的外交官家庭背景给予他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原因,他自幼对真善美的渴望,希望求索世界最好的一面。段义孚从小因为战乱、外交官父亲的工作,辗转于不同大陆、不同国家,接受不同体系的教育,可以说是四海为家,内心是一个文化熔炉,因此段义孚并不觉得自己是少数分子,反而觉得许多主流美国人非常狭隘。另外一个原因是,段义孚说自己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把自己视为孤身一人面对世界的人,尽管很脆弱,但并不感觉微不足道和边缘化。

不过,段义孚承认,同性恋的确属于少数群体,处于钟形曲线的尾端,不像处于中心的异性恋群体。但是,少数并不意味着不自然。那么并不处在中心位置的少数群体如何实践“善”呢?逃避主流社会的敌意的一种方式是退回到同类亚文化中,但段义孚认为这么做只能暂时振奋人心。

段义孚借用足球场的球员和观众的比喻来讲述中心和边缘的意义。处于中心的球员反而不如处于边缘看台的观众真正了解发生了什么,真正具有全局观。段义孚认为,这种边缘的位置实际上一种特权,一种旁观者的特权。同性恋群体可以作为主流社会的旁观者,与其说被观察,不如说在观察。

段义孚认为尽管自然让他成为同性恋,没有繁殖后代,但好处在于可以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学生,而照顾陌生人正是一种古老且普世的理想,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关于少数群体,段义孚写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少数分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吊诡的是,当我们不再将自己局限于特定的种族或文化,当我们看到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时,我们反而重新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核心意义,以及我们的存在对亲人、邻居和人类的责任感。”

段义孚在给毕业生的演讲中,建议之一是做好事。关于做好事,段义孚有一个绝妙的比喻:

“当我们试图行善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力——然而,这种感觉可能也是一种误解。让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一块大石头扔进湖里,激起的波浪会传到遥远的岸边。一颗小石子也会激起波纹,但它们很微弱,不太可能传得很远。我们就是那些小石子。我们的善行最多只能产生局部的影响。然而,这个类比在人类世界中并不完全适用,因为当我们行善时激起的微弱波纹可能会被其他人捕捉到,他们接着也会行善,继续传播波浪,如此往复:一个善行接着一个善行,直到这些波浪最终也能传到最远的彼岸,尽管最初的起源不过是一个人的努力。”

最后,让我引用2012年都柏林大学地理学教授安妮·布特蒂默为段义孚颁发瓦特林·路德国际地理学奖(地理学的最高奖项,被视为地理学界的诺贝尔奖)的颁奖词的最后一段:

“段义孚真可谓地理学界的“小王子”。他字斟句酌的文字,旨在“驯服”沉迷于逻辑实证主义和定量空间分析的同仁。段义孚的魅力超越了客观性的断言,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揭示了社会科学传统分析模式中多面的主观性。他提醒我们,对那些塑造了我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偏见与成见进行批判性反思何其艰难。”

城读语录

1.“哲学家的思想若未体现在他的生活之中,那他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
——约翰·怀尔德,转引自《最后的启航:瓶中信》

2.“善的奖赏在于人是善的,恶的惩罚在于人是恶的;奖赏和惩罚都是自动的。”

——西蒙娜·薇依,转引自《最后的启航:瓶中信》

 城读相关阅读:

09.城读 | 智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27. 城读│地下室手记:当我们谈论中心地理论的历史时,我们应该谈论什么?

56.城读│地理如何影响欧洲城市体系的起源

61.城读│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生活

73.城读│科技能为城市未来做什么?

75.城读│伦敦宣言:让所有市民享有良好居住的权利

77.城读│理解城市发展的四把钥匙

78.城读 | 城市环境影响:惩罚还是优势?

79.城读 | 你是你所住:社区如何影响你的健康、安全、教育和收入

87. 城读 │一个俄罗斯人在丽江,1941-1949

88. 城读 │城市让人更不幸福吗?

93.城读 │ 步行城市的30个好处

96.城读 | 亚历山大·冯·洪堡:用旅行与科学测量世界,定义自然

97.城读│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却对彼此期待更少?

110.城读│ 这个世界变得更坏了吗?七张图看全球生活状况

123.城读 │如何摆脱人类文明进步的陷阱?

127.城读│人人都会撒谎!互联网大数据: 诊断人性的“豪斯医生”

130.城读│当列斐伏尔的预言成为现实: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

132.城读│列斐伏尔论街道

133.城读│列斐伏尔论城市的中心性

134.城读│经济地理学家对三种批判城市理论的批判

142.城读│城市时代的好与坏

158.城读│从哪开始读列斐伏尔?政治地理学者Stuart Elden的导读书单

167.城读 │诗歌里的城市和城市生活

180.城读│卡斯特尔论社交网站对社会的影响

184.城读│城市树木赞歌

190.城读│地理学家理查德·沃克给旧金山湾区画像:高科技与繁荣的阴暗面

202.城读 │我们是如何过上现代城市日常生活的?

205.城读 | 当达尔文遇到城市:城市水泥森林如何驱动进化

223.城读│全球化和信息通讯技术时代城市变得过时了吗?

227.城读│《鸟瞰中国》第二季:21世纪中国的人地关系

245.城读 | 生而矛盾:城市时代的荣光与黑暗

247.城读 | 看树不是树,看树还是树:树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248.城读│城市星球:卫星遥感图片揭示肉眼所不能见的城市

292.城读 | 为什么人人都认为城市能拯救地球?
301.段义孚谈新冠疫情:一个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对于恐惧地景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看法
338.城读│城市绿化如何成为公共物品?
343.城读│星球城市化的12张面孔:重新想象城市世界
344.城读 | 人口、农业、能源、经济和环境转型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
353.城读 | 为什么我们需要浪漫地理学?
354.城读 | 大城市生活让人更抑郁了吗?
358.城读 | 适城生存:城市如何在隔离的时代生活与繁荣?
370.城读 | 对土地的渴求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
375.城读 | 黄河三千年:一部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
376.城读 | 看不见的地下世界如何影响人类未来?
379.城读 |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地理》杂志2021年度十大好书
380.城读 | 小城市,大问题
386.城读 | 浩瀚未来:从长期主义视角看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388.城读 | 种子、病菌、白银与奴隶:哥伦布大交换如何创造了今天的世界
395.城读 | 城市科学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城市科学?
397.城读 | 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了美洲大陆?

399.城读 | 为什么我们那么累?城市疲倦的政治学

406.城读 | 段义孚告别演讲:空间、地方与自然
410.城读 | 未来城市形态的三个猜想
414.城读 | 地球之城:城市如何赋予人类对地球施加巨大影响的力量
420.城读 | 昔日“世界钢都”如何变成了医疗保健之城?
425.城读 |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出版60年的回响
426.
城读 | 2022年最佳城市阅读书单
427.城读 | 2022年,城读推介的22本好书
428.城读 | 列斐伏尔论《农村社会学》
432.城读 │ 独驾航船:段义孚的学术遗产

449.城读 │ 后新冠世界的城市

455.城读 | 理解技术战争的五本书

458.城读 | 当哈格斯特朗遇上大数据:如何拓展时间地理学的经典概念?

459.城读 | 城市规划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471.城读 | 人类不仅是一个城市物种,更是一个河流物种
481.城读 | 人如其所居:不断变迁的美国城市邻里
490.城读 | 一个城市区域的世界
498.城读 | 空间如何影响社会关系的形成?

502.城读 | 大城市生活的好处主要流向了少数精英

505.城读 | 哈格斯特朗论路径、企划与全景模型

506.城读 |地理批评:文学中的空间与空间中的文学

509.城读 | 巴黎如何发明了现代城市生活?

513.城读 | 马蹄声响:马如何改变人类历史?

514.城读 | 不平等的亲密:制造宠物的权力游戏

518.城读 | 农业与城市的发明必然会导致不平等吗?

522.城读 | 编结茅香:一位北美原住民后裔和植物学家从植物中学到的智慧

523.城读 | 激进的适应:如何改造城市以应对高温、洪水和干旱等气候变化?

525.城读 | 什么是批判性城市理论?

529.城读 | 我们从未可持续发展过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