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寂止修法讲解(03)
顶礼文殊菩萨!
这是麦彭仁波切的顶礼句。
“观心成寂止,渐生真胜观”
用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渐渐成为寂止;在此基础上,逐渐能生起胜观。
我刚才讲了,寂止是心安住的一种修法。首先,我们通过禅修来以心观心,成为真正的寂止。结果让身心变得堪能,心也能一缘专注,无论让它缘哪里,它都听话。
比如,观无常时,没起座之前,心一直沉浸在观无常的状态中;或者,观白骨观、观空性、观光明等等,凡是所设定的范围内,心都不会逃跑,这就是寂止。当心处于这种状态时,让它放弃安住或者入定都可以。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逐渐生起胜观。
一般来讲,寂止是依靠安住而生起。九种住心法都是安住,没有观察修或轮番修,就一直安住——处于分别念中时安住,起现空性感觉时也安住。但任何时候,让它“站住”,它就能即刻停下,这就是寂止的修法。
胜观则不一定要安住,可以通过观察来修。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讲了安住修和观察修。其中,安住修是寂止的修法,观察修是胜观的修法。也就是说,胜观的修法是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或万法的空性。通过修持,逐渐让我们真正通达无我的空性见解,就是胜观。
“于空心脏中,明然清澈识,
内收而安住,名为心观心。”
在空空的心脏中,有明然、清澈的心识。将它内收而安住,就名为心观心。
既然说,观心能成就寂止。那什么是观心呢?
首先,要把体内的心脏观成是空空的。当然,心脏本来是有肉的,但为了修法,我们什么都可以观——所以,要把自己的心识观成明然的状态。所谓的“明然清澈”,并非单单的空性,也并非灯泡那样璀璨明亮,而是指明明了了的心识。那么,既不对悦意的对境生贪心,也不对可恶的对境生嗔恨心,把这个明澈的心识往内收,而且安住,不往外散乱,这就叫做“心观心”。
没学过佛的人可能困惑:
什么是“心观心”?
什么是“认识本面”?
什么是“了了分明”?
其实,好多新名词都不懂,是情有可原的。
《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宗派的某些名词,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福报,百千劫中都难以通达。但是,修寂止或禅修的时候,我们可以观想,身体里有空性的心脏,而空性心脏的当中,有了了分明的心识;让心识不要像路灯的光那样外散,而是以内收的方式安住,就叫做心观心。
本来,一个人不可能有两颗心,其中一个作为能观者、一个作为所观者,但是当我们通过内明的方式修行,就可以说“以心观心”。
其实,名言当中,未经详细观察的时候,以心观心也是成立的。
就像中观里面所讲的自证——人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有一颗心,也知道自己以前做过什么、前一刹那想过什么,还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做什么、想什么。那么,修寂止时就像这样,知道自己有一个自明自知的心,但它不像平时那样外散,而是在自己空性的心脏当中,观想一颗明然的心,然后让它内收,并安住下来。
其实,密法当中经常用心观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狗吐金》里就说:“观外百法,不如观内一法胜。”意思是,观外面的一百个法,不如向内观心殊胜。这句教言,以前上师如意宝好像在《直指心性》的注疏中也引用过。所以,外面的山河大地如何美、国际的形势如何变幻,这些当然可以观,但都不如观自己的内心——我的起心动念是怎样的?
我的心到底是怎样的?
这对修行者来讲很重要,平时都应该观察。
当然,如果以安住的方式来观,要求就比较高,只有禅修过的人才能做到。世俗人没经过禅修训练,也从来都没观过自心,平时贪心、嗔恨心起现,就任由它随意产生,根本没想过:“我要不要观一观自己的心?”但作为佛教徒,尤其是想修行成就的人,观自心就非常重要。
祈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