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时间,“内卷”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在银行业,内卷其实也很严重,甚至连央行都看不下去了。昨天央行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份报告回顾了过去三个季度我国货币市场的整体表现以及银行业的一些表现。其中有一个专栏特别提到了“维护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基本与政策利率同向同幅波动。2019 年8 月到2024 年8月,7 天期逆回购利率累计下调 0.85 个百分点,3 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和10 年期 22 国债收益率均下降约 0.9 个百分点。同期,1 年期 LPR 累计下降 0.9 个百分点,而银行贷款平均利率降幅为1.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则仅为 0.5 个百分点。”
那为什么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这么大的偏离呢?一方面是为了抢夺更多的贷款客户,银行的贷款利率一降再降。个别银行房贷利率都已经跌破2.9%,即便是经营性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利率也下跌到3%左右。这个利率明显低于一年期LPR3.1%,以及五年期LPR3.6%。甚至有些银行为了抢夺更多的房贷客户,出现以显著低于保本点的利率水平发放房贷,相当于亏本做生意了至今为止,很多银行仍然没有从缺存款的阴影当中走出来。前几年很多银行都缺存款都缺怕了,当时他们都想尽各种办法去抢各种存款。但这两年市场流动性大幅增加,银行的存款不缺了,但他们仍然没有转变观念,仍然害怕存款流失。所以很多银行仍然给到较高的存款利率,存款利率降幅远低于贷款利率的降幅。银行这种内卷给银行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结果导致银行的净息价持续收窄。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已经下跌到1.54%,跟前几年2%以上相比降幅非常明显。只能说明很多银行仍然没有从“增量”的怪圈当中走出来。现在绝大多数银行都有一个共识,业绩只能增长不能下降,下降就说明你没能力。所以不管大环境怎么样,不管市场对融资的需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很多银行定的目标都很明确:必须增长,而且有些银行还要求出现较快速度的增长。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放缓,另一方面是银行要求增长,这就注定了整个银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残酷而惨烈的。于是很多银行为了抢到更多的客户,就在两方面下狠手。一个是持续保持存款利率在较高位置,吸引更多的存款客户,确保弹药充足。另一方面是持续下降贷款利率,从而吸引更多的贷款客户。这种做法的结局是银行的营收确实保持增长,但利润空间却不断被压缩。比如根据一些上市银行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很多银行都是增收不增利,有很多银行利润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
虽然有些银行利润增速比营收增速快,但这种增速的背后并不是因为息差的改善,而是其他业务带来的。而且跟前两年相比,很多银行的利润增速都比较慢,有不少银行利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说明这种严重的内卷并没有给银行业带来健康的发展,大家都在内卷当中受伤。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普通居民好像也没有从银行内卷当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还是那些大企业捡了便宜。央行引导银行下调利率,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目的是降低存款利率,然后刺激居民把钱从银行拿出来去消费。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存款利率降低明显低于贷款利率,结果导致很多居民仍然不愿意把钱从银行拿出来,最终对于消费的刺激效果也很有限。然而这种内卷不仅伤害行业,也给员工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任何一个内卷的结果,最终都会传导到一线员工,基层员工身上的。比如各大银行为了抢夺更多的贷款客户、存款客户都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员工,给员工定制各种不合理的任务,而且有些任务根本就不切实际。比如有些员工一下班就给一些人推荐个人信用贷款或者是经营性贷款,但是按照当前这种环境居民根本就不需要,就算银行把利息下降到2%也未必能够打动他们。但银行的领导可不管这些,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员工必须把业绩搞上去。为了配合这种任务的执行,很多银行都推出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天都有各样的考核,让员工疲于奔命。最关键的是银行的这种内卷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利润增长放缓甚至下降。最后为了应付业绩压力,他们又搞出了“降本增效”,很多员工的绩效都明显缩水。一边是没完没了的内卷任务和考核,另一边是不断下降的收入。最终还是一线员工和基层员工扛下了内卷的所有后果,一线员工和基层员工才是内卷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