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4年24卷5期目次

文摘   2024-10-01 16:16   上海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第24卷第5期如期发行。本期杂志内容丰富多彩,有关于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的论著和综述,还有精彩的临床病例报告。




精彩内容抢先看:


01

  论著


1、儿童结核病诊断延迟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结核病诊断延迟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为儿童结核病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1 月—2023 2 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结核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征。根据出现结核病相关症状到确诊时间是否>3 周分为延迟组与非延迟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归分析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结核病患儿 82 例,延迟组 46 例,非延迟组 36 例,诊断延迟率 56.1%。≤5 岁患儿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发生率显著高于>5 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组患儿慢性发热、咳嗽>2 周、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及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使用时长显著高于非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来源、接触史、混合感染、结核类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重症 6 个因素与结核病诊断延迟相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患儿来源 [多次就诊(≥3 次)(OR=7.06495%CI1.67729.754]、混合感染(OR=3.81295%CI1.18512.260)、重症(OR=3.69795%CI 1.08112.646)是儿童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分子生物学检测(OR=4.64295%CI 1.31816.345)是儿童诊断延迟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结核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多次反复就诊、混合感染、重症是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对于足疗程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发热、咳嗽伴生长发育迟缓患儿应高度警惕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痰涂片阴性患儿早期诊断。

王以琳,孙琪,钱卓等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



2、细菌性肝脓肿 280 例病原学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成人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原学特征、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 PLA 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2019 12 月至 2022 12 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且诊断为 PLA 的患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分析 PLA 的病原学特点和目前临床抗感染用药情况。结果:共收录 280 例成人 PLA 患者,其中男性 161 例,女性 119 例,男女比例 1.35 1,平均年龄(63.1±13.6)岁,发病主要集中在 5080 岁。最常见感染途径为隐源性感染 (55.7%)。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是糖尿病(41.1%)。血培养阳性率为28.4%,脓液培养阳性率为 80.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血培养及脓液培养最常见的细菌。共培养出耐药菌 14 株,其中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 3 株,产 ESBL 大肠埃希菌 3 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1 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 1 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2 株,耐高浓度氨苄西林及氨基糖苷类肠球菌 3 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1 株。相比较而言,培养出的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最低(82.3%),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98.2%),整体对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青霉素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甘氨酰环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以及磺胺类药物敏感性较好。PLA 初始经验性治疗以头孢菌素-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应用最多。结论:PLA 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主要在5080岁,多伴有糖尿病。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见抗生素敏感性较好。经验性治疗以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为主,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较多,存在不必要的联合用药情况,在应用抗菌药物中尚有不规范之处,需要予以重视。 
安德健,逄崇杰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


3、棒状杆菌脑膜炎 2 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 2 例棒状杆菌脑膜炎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对该菌致病性的认识。方法:详细描述 2 例棒状杆菌脑膜炎病例。利用英文关键词“Corynebacterium meningitis”和“cerebrospinal fluid shunt infection”检索 PubMed,以及中文关键词“棒状杆菌”和“脑膜炎”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筛选出的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2 例病例在接受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后出现发热、腹痛、意识不清等症状。多次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棒状杆菌,经万古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文献复习发现 29 例相关病例,结合现文报道的 2 例共 31 例。患者中女性 11 例,男性 20 例,年龄范围为 4 周龄至 87 岁。感染的棒状杆菌种类包括杰氏棒状杆菌 12 例,纹带棒状杆菌 9 例,干燥棒状杆菌 2 例,牛棒状杆菌 2 例,水生棒状杆菌 1 例,马棒状杆菌 1 例,微小棒状杆菌 1 例,以及 3 例未明确分类的棒状杆菌。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如免疫性疾病 2 例,恶性肿瘤 8 例等。感染因素多样,包括恶性肿瘤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侵袭性操作及大量抗生素使用。治疗中,万古霉素为首选药物,19 例患者还进行了引流管或静脉导管的移除或更换。25 例患者治疗后痊愈,6 例患者死亡。结论:棒状杆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的感染病例逐渐增多。对于接受过多次侵袭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若出现发热、意识改变和脑膜炎症状,且脑脊液多次检测阳性,应高度警惕棒状杆菌感染,并及时治疗。

阮冰,段曰黎,朱浩翔等  诸暨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等)



4、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除外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机制和分子特征

目的:了解全国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除外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机制和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151 所医疗机构 2021 16 月临床分离的 CRE(除外肺炎克雷伯菌),按区域分别运送至三个中心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按照统一的实验方案进行菌种复核鉴定,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 CRE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株产生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结果:共收集 CRE 菌株 946 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分别占 41.1%389/946)、34.4%325/946)和 24.5%232/94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对氨曲南-阿维巴坦、阿米卡星、黏菌素、多黏菌素 B 和替加环素均高度敏感,敏感率范围为 87.1%95.5%。全基因组测序显示 blaNDM-571.7%279/389)和 blaNDM-164.3%209/325)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中主要流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类型。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产气克雷伯菌中均以 blaNDM-1 为主,分别占 73.8%31/42)和 57.8%37/64);产酸克雷伯菌中,blaKPC-2 blaNDM-1 分别占 30.4%14/46)和 26.1%12/46)。MLST 分型及地域分布显示大肠埃希菌共存在 87 种分型,主要以 ST41022.1%, 86/389)和 ST16710.5% 41/389)型为主,前者主要分布在福建、河北、湖南、内蒙古、云南等地,后者主要分布在北京、海南、河南、辽宁、青海等地;阴沟肠杆菌共存在 54 种分型,主要以 ST17117.8%58/325)和 ST787.1%23/325)型菌株为主,前者分布在安徽、河北、黑龙江、河南等地,后者多见于湖北、广西、贵州等地区。结论:产碳青霉烯酶是中国临床分离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最主要的机制。中国不同省市分离的菌株克隆型存在较大差异。

全国耐药细菌检测网)



更多精彩论著内容,尽在《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敬请期待!

02

  病例报道



本期杂志含四篇临床少见病例报道:
1、克罗彭施泰特棒杆菌致肉芽肿性乳腺炎1

(江雨航,曾颜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医学检验科)
2、斯氏放线棒菌致外阴脓肿1
(江雨航,曾颜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医学检验科)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性肝炎3
(杨晨晨,付娟娟 无锡太湖学院等)

4、创伤弧菌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和血流感染1

(郭健莲,李强,禹乐等 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检验科等)


03

  综述



本期共有四篇综述:
1、《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及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导致输卵管性不孕机制的研究进展》

孕(tubal factor infertilityTFI)是由于输卵管堵塞或盆腔粘连导致无法从卵巢中拾取卵母细胞,占不孕症诊断的 11%67%。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如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生殖道支原体,可通过炎症损伤、免疫反应、纤毛脱落等多种途径,破坏输卵管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导致 TFI。因此在 TFI 的诊疗过程中要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重视,进一步调查性传播病原体和其他潜在的病原体,以确定可预防原因。开展感染检测和感染原筛查,采取伴侣共治,进行健康宣教和积极干预,阻断其发展至不孕阶段,提高TFI 的诊疗效果。

(徐皓菲,黄叶芳,廖珩瑾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


2、NLRP3 炎症小体在感染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炎症小体是细胞内形成的高分子量多聚蛋白质复合物,能响应宿主胞质中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或宿主衍生的危险信号即危险相关分子模式,在固有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是固有免疫系统的分。 中,NLRP3NL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炎症小体的研究较多。NLRP3 炎症小体在细菌、病毒和真菌病原体感染时被激活,是宿主参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将就 NLRP3 炎症小体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唐依婷, 岩,邵凌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等)


3、《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进展》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是恶性血液病(HM)患者接受化 / 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约有 80% 以上的 HM 患者化 / 放疗后出现粒缺伴发热。这类患者中约有11%38% 发生血流感染(BSI;死亡率可高达 12%42%HM 患者粒缺期发生感染时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通常只表现为发热。早期对粒缺伴发热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及时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本文拟就粒缺伴发热 HM 患者发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耐药菌感染及不良预后风险评估、如何选择初始经验治疗方案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的粒缺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长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崔玉青,冯四洲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等)


4、《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人类疱疹病毒中一种,系人疱疹病毒 5 型,在新生儿病毒感染中比较常见。根据 1998 11 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指的是出生 14 天以内包括 14 天的新生儿通过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抗原或巨细胞病毒 DNA 阳性来确定的感染。欧美国家认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胎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出生后 3 周内证实的 HCMV 感染,现实中,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的临床类型往往很难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大都是通过孕期母婴胎盘垂直传播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见的危害是可以造成新生儿感音神经性耳聋,同时孕期胎儿感染可以造成胎儿发育畸形,对于新生儿期无症状感染者,也可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发育迟缓、病毒性肝炎及肺炎等问题。HCMV主要的传播途径除了胎盘垂直传播之外,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精液、宫颈黏液等途径传播,所以直接的性行为和器官移植、输血等均可以感染 HCMV。妊娠女性 HCMV感染者在孕早、中、晚期均可以导致胎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参照国际经验及结合我国实际,我国于 2015 年也出台了《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由于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受到HCMV 感染的影响,使得 HCMV 感染问题受到重视,孕妇不同的感染类型造成的宫内传播率及胎儿异常率有明显的差异,而临床上很难区分孕妇HCMV 的感染类型。本文将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赵 振, 凯, 黄之品等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为方便广大读者,现杂志推出期刊电子版,欢迎扫描二维码浏览、线上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官方网站,欢迎订购《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两月刊)。
订购及邮购:《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编辑部 200040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
电话:(021)62484347 邮发代号:4-686
官方网站:http://www.cjic.com.cn
在线投稿系统:http://kghl.cbpt.cnki.net

编辑:欧洪健、唐成康
审校:郭 燕



华山抗生素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