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中的坚定书写

文摘   2024-08-20 18:58   广东  


(本文首发《文艺报2024年08月09日,转载请注明

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维新派人物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与其师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变革开端时期的重要人物,有着以血引雷霆的力量。汪泉的《光焰摇曳——流亡日本期间的梁启超》正是梁启超生命中最重要的思想转折期。

这一段历史涉及到的党派、流派人物众多,各自从自己立场留下的文字不少,民间各种出于朴素情感的野史更是众说纷纭,但演绎夸张,而本文却平实得很,情感节制,书写点到即止,殊为难得。

当年清廷下旨追捕,梁启超念着君恩友仇两未报”匆匆离开故国,真正是“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经日本流亡,他心中的“维新”之志清晰地转为“救国”之愿,维新与革命这两条路,在他的心里最终成为两种手段,并清楚地认识到手段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救国”,从此梁启超从心理上脱离康师开始自己的救国之路,他此后一生的行动有了依凭与自洽的逻辑。

世人总说梁启超“善变”,这变的根本就在日本流亡期间,所谓“善变”,变是行动,但变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曾经被称为革命不彻底的软弱的资产阶级,被视为摇摆的保守党,其实理解日本流亡期间的梁启超,就拿到了打开他传奇一生的秘钥,从这一点来看,汪泉这部作品意义非凡。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最为中国人熟悉的就是康梁戊戌变法,此后中国政局风云变化,其实他一直是其中重要人物,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从毛泽东到周恩来无不接受过梁启超政论新文体的启蒙,从戊戌政变到清廷立宪,从讨袁革命到民国成立,从巴黎和会到五四运动,梁启超一直在救国路上。这部报告文学追溯的恰恰是梁启超之“坚守”从何而来,在“变”与“守”、“维新”与“革命”之间的一片苦心,不仅写了善变之因、善变之果,还写了善变之苦。

文章写了几次康梁会面,也写了几次梁启超独会革命党,每一次会面都暗含玄机,每一段对话都充满机锋。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实类文本,作者在文学性书写的方面使用了角色代入并加以合理的想象,在史料的指引下,精彩地还原现场、再现对话,而这些文本背后却是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资料整理,使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物说出的每一句话站得稳说得响,这是历史纪实类文本最考验创作者的地方。

汪泉写梁启超这段文本情节紧凑但绝不故作紧张,整体以平实为主,在顺着时间线的流畅书写中又有数次观念交锋、师徒之争、艰难选择,于是便有了如山泉蜿蜒,遇石激流、遇坡奔腾的情致。

所谓“纪实”,要重构历史,以手中之笔记人间真实,还历史真相。文学性可以带来阅读的舒适,却可能伤害历史的本质性,这种时候作者的取舍就变得非常重要,这篇纪实文学在人物描写上有自己的特色,克制情感、尊重历史、文字流畅但不夸张,情感饱满但不张扬,整部报告文学所叙只是一段重要历史的横切面,以梁启超这一点牵百线,涉及到众多历史人物,他们匆忙出场仅凭几句话的描写就形象鲜明。

此外文本还特意在书写环境背景时写清楚了国际环境的复杂,写清楚了此时的中日关系:日本的政治帮助是表象,伺机侵略才是真实意图,所谓“列强环伺”如何正解。在整体的语言风格上,因为文中许多地方引用梁启超等人的文字,整篇文章匹配康有为、梁启超、陈少白等人当年的语言习惯来书写,形成了统一的文风但并不拘泥,因此语言中有古意,但并不晦涩,也是相当值得称道的地方。

正如标题,所谓“光焰摇曳”,这是中国历史忽明忽暗的时刻,这也是梁启超本人摇摆探求寻找新生的时刻,他所处的环境,他所经历的生命在此刻都如那一点烛火,但是在黑暗的世界里他没有犹豫,而是选择将自己燃烧成一盏灯火照亮前路。可以看出汪泉写这一段梁启超的人生,是纪实文学,也字字动容,他心中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悲壮在涌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茉茉书房
一方小小心田,种桃种李种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