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喽:德国工业奇迹的终结》(Kaput)沃尔夫冈·蒙考 剖析德国工业为何注定崩溃 2024年11月新书

文摘   2024-11-22 08:00   上海  

本书免费全文试读分享方法:

关注本公众号

(1)发消息1122

(2)发布六个月后如失效 后台留言索取



Kaput:The End of the German Miracle 

by Wolfgang Munchau

完蛋喽:德国工业奇迹的终结》

作者:沃尔夫冈·蒙考



令人信服——《卫报》

大开眼界 ——加文·埃斯勒

直到最近,德国似乎还是经济和政治成功的典范。默克尔被广泛视为真正的“自由世界的领袖”,德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似乎带来了繁荣。沃尔夫冈·蒙考(Wolfgang Munchau)在《完蛋喽》一书中指出,德国经济的弱点实际上已经酝酿了几十年。在德国工业精英和政治精英紧密联系的推动下,德国国家的新重商主义政策使德国在技术上落后于俄罗斯和大国,而且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德国能够适应21世纪的数字化现实。

本书是任何对欧洲最大经济体的未来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部分选译  

“读新书”译


序言

我在德国长大的小镇并不大,但却有很多大公司。米尔海姆位于鲁尔盆地的西部边缘,目前有17万人口。我每天搭乘有轨电车前往位于市中心的中学,途中会经过两家相邻的工厂。它们周围是灰色的大型公寓楼,这是当时德国和中欧其他地区工业城镇的特征。

第一家工厂生产管道。第二家工厂生产核反应堆。我几个朋友的父母都曾在这些工厂工作过,在其中上班的人中有些是工程师或经理,还有一位是核物理学家。管道和核反应堆是为德国经济提供动力的齿轮,它们是德国工业模式的生命力所在。 

这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德国是世界领先的核电站生产国,并用核能来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管道也在德国能源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正是这些管道让德国后来能够获得挪威的石油和俄罗斯的天然气。 

20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奇迹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自创型企业家。这一创业时代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大约持续到德国统一为止。在德国所有企业家中,米尔海姆是德国最成功、也是最神秘的企业家的故乡。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是两兄弟中的哥哥,1946 年,他接管了母亲在邻近城市埃森的杂货店。1948 年德国马克问世后,两兄弟发明了一种新的零售概念——硬折扣店,产品种类有限,但价格非常低。他们将其命名为奥乐齐(Aldi),即阿尔布雷希特折扣店(Albrecht Discount)的缩写。到1955年,奥乐齐已经在家乡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扩展到100家分店。1961年,两兄弟分道扬镳。弟弟提奥搬到了埃森北部,卡尔则向西搬到了米尔海姆,在那里经营南奥乐齐。 

阿尔布雷希兄弟就像我们这座城市的幽灵——他们的商店永远存在,偶尔会被人发现,但大多数时候是隐形的。我们都以为卡尔住在本地,但没人能真正确定。不仅我们看不到阿尔布莱希特家族,媒体和政界人士也看不到他们。当地的一家报纸甚至包租了一架飞机,在他们怀疑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居住的街区进行搜索,试图找到他。

阿尔布莱希特夫妇从未接受过采访。当卡尔于2014年以九十四岁高龄去世时,他不仅是德国首富,世界排名第二十位,而且一生从未见过德国总理。与他那一代企业家一样,他的成功并不归功于政治。 

奥乐齐兄弟和我上学路上经过的那些重型工程公司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们共同构成了德国经济奇迹的两大支柱——公司制工业和企业家精神。

奥乐齐还在,但它曾经代表的企业精神已不复存在。两家工厂也还在。德国最著名的几家工业公司都成立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其中一些正在苦苦挣扎。能源成本上升导致工业企业竞争力下降。老曼内斯曼输油管工厂如今归欧洲管道公司(Europipe)所有,该公司为连接德国和挪威的两条输油管道供货。另一家公司过去叫Kraftwerksunion,是德国最大的两家电气公司AEG和西门子的合资企业。如今,该工厂由西门子能源公司运营。2022年夏天,弗拉基米尔进入乌克兰几个月后,减少了北溪1号管道的天然气输出量,该公司因此短暂成为全国新闻焦点。 德国总理舒尔茨访问了米尔海姆工厂,因为他迫切希望将一台停放在那里的燃气轮机运回俄罗斯,以便管道能够恢复运行。这像是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但在2022年夏天,德国仍然依赖俄罗斯天然气。2022年9月底,随着北溪管道的爆炸,天然气流通结束。2023年4月,德国最后一座核电站停运。

我所在小镇的命运变迁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德国是欧洲的工业强国,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但它的专业化造成了脆弱性和依赖性。它在天然气方面依赖俄罗斯,在出口方面依赖大国。英国脱欧前,英国是德国经常账户盈余的最大来源——经常账户盈余衡量的是进出口和投资流动之间的差距,然后是与俄罗斯的决裂。几年前,德国还是大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现在与大国的关系也不再像超级全球化鼎盛时期那样了。

最大的冲击或许来自技术。德国曾是模拟时代的世界冠军。但数字技术已逐步侵入我们的生活。德国人发明了燃油汽车发动机、电子显微镜和本生灯。但他们并没有发明电脑、智能手机或电动汽车。多年来,这已成为一个问题。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工业巨头的兴衰故事。它不是一本政策书。我并不是在开药方,说明我认为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扭转德国工业的衰落——这需要一本完全不同的、篇幅更大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德国工业衰落的过程和原因。

这也不是一本“欧洲病夫”的书。从一个欧洲国家到另一个欧洲国家的战利品只不过是经济周期的一个缩影。到本书出版时,我预计德国已经走出了始于2020年新冠和2022年2月进入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经济衰退,至少会持续到2023年底。

然而,潜在的不景气仍将持续,而这正是本书的主题。

德国经济模式已陷入困境,经济复苏也无法挽回。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国外,尤其是在英国,有很多崇拜者。其中一位英国记者和我的朋友警告我不要写这本书。他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永远不要与德国经济对赌。

我在这里要做的是,忽略他的忠告,但尊重其背后的深意。 德国也有不少诋毁者,他们经常嘲笑德国人对工业的痴迷,嘲笑德国不承认现代西方经济是以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为基础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赞同这种观点。德国人对服务业的看法过于狭隘,服务业往往被视为工业的附属品。但我也觉得,西方某些地区的反工业情绪太过分了。工业创造了强大的网络效应,而在英国和美国等地,这种效应往往被低估。 

德国有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反弹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及过去十年的前半期,都是德国经济的强势期。目前始于2017年前后的疲软会不会只是另一个插曲?如果我过早地宣布德国衰落,却在之后惊讶于德国的反弹,我是否会重蹈许多德国模式诋毁者的覆辙? 

我认为不会。德国当前的经济萎靡与以往的经济萎靡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如果企业失去竞争力,政府可以减税、推行劳动改革或操纵汇率。但是,如果你是生产燃气取暖器或柴油发动机的专家,你现在的问题不是成本,而是产品本身。如果人们被迫安装热泵而不是燃气取暖器,或者在2035年欧盟禁止生产燃油汽车后被迫购买电动汽车,那么问题就不一样了。虽然德国汽车制造商在其经典产品系列方面仍具有竞争力,但在电动汽车方面却无法与大国竞争。这不再是如何做的问题,而是做什么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区别是新竞争对手的到来。 德国过去依赖制造业出口的做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没有其他人这么做。从1990年到2020年左右,在高度全球化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作为工业生产国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美国、英国和法国已经退出了这一领域。大国还没有进入这一领域。自新冠以来,世界其他国家重新发现了工程学,并开始挤占过去德国的领地。拜登总统提出了《降低通货膨胀法案》,为那些向美国转移的公司提供即时补贴,比如绿色科技领域。大国也转变了增长模式,从补贴基础设施投资转向补贴制造业出口。 

世界变了,但德国没有变。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如何管理工业资本主义、错误判断技术和地缘政治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国家叙事的故事,是我们不断告诉彼此并最终开始相信的神话。 和所有的悲剧一样,这个故事开始于美好时光。

统一后的时代是美好的时代。我有一个那个时期的故事,让我们提前看到了后来会出现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的电信业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改革。德国邮政,即国家邮政服务,同时也是国家电话运营商。在德国使用电话是一种非常模拟的体验。无论您使用的是老式拨号盘还是按键式电话,模拟交换机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连接。如果您的年龄足够大,您一定还记得“滴答”声——数字9代表九个“滴答”。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大陆的紧急号码不是999,而是112 ——这是27个刻度和4个刻度之间的差别。 

此时,美国已经引入了数字电话交换机。其效果之一就是电话可以立即接通。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美国旅行时还惊讶地发现,在那里打本地电话是免费的,而在德国,打本地电话要付23芬尼,打全国电话则要贵得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金融时报》驻德国的一名年轻驻外记者,我随西门子公司出访。那是大型电信自由化时代的开始。1995年,德国电信从德国邮政分拆出来,实现了私有化。与十年前英国的情况类似,这也标志着德国股东资本主义短暂阶段的开始。 当时,对移动电话服务和电信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西门子是德国主要的电信设备包括第一代移动电话生产商。当时的移动电话只能提供短信等一些最基本的服务,它们也比现代智能手机大得多、重得多。

旅行期间,我问西门子的一位高级经理,他们对手机业务有什么计划。他居高临下地回答我:你是说,那些人们随身携带的小设备?他毫无疑问地表示,这不是为他这样的成年人准备的业务。然后,他向我解释说,最赚钱的不是消费市场,而是网络技术。西门子刚刚生产出一台最先进的模拟电话交换机。

结果,这是同类产品中的最后一台,是博物馆的又一件珍品。他没有看到的是,数字技术将打败模拟技术,而智能手机才是真正的大钱。 

今天,人们很容易嘲笑德国缺乏数字技术的先进性,但如果回顾历史,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一点。 德国是二十世纪数字革命的发源地。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马克斯·博恩(Max Born)、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等人都是量子力学的发现者,而量子力学正是促成核弹和半导体发展的物理学基础。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建议年轻时的主人公到哥廷根学习。哥廷根大学是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大学,共有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博恩和海森堡等世界知名物理学家。哥廷根大学在数学领域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培养出了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伯恩哈德·黎曼、大卫·希尔伯特和艾米·诺特等学者。 

然而,纳粹上台后,这一切都改变了。许多科学家逃往美国,而美国当时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强大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国成为量子物理学的研究中心,而量子物理学正是现代数字技术和数字通信的基础。即使在今天,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在十九世纪末发明了汽车,直到二十一世纪,汽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德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良性循环。最大的不同在于,燃油汽车的时代即将结束,而数字时代才刚刚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名牌大学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凋零,但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化学等少数几个技术领域仍然保持着优势。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仍然是计算机和软件早期阶段的参与者。(当时成立的一家公司思爱普SAP至今仍是软件巨头,是德国在全球科技行业中唯一有意义的代表)。在全球前五十大科技公司中,只有思爱普是德国公司,欧盟有三家。 也是在这个时候,德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初,前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制定了引进光纤网络的时间表,为即将到来的计算机时代做好准备。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案例,德国的政策制定者正确地识别了一个大趋势,并试图未雨绸缪,这可能是近代以来德国政府做出的最好的科技决策。如果德国按照科学家们建议的时间表行事,那么在快速数字网络的推广方面,德国就会比西方其他国家领先数年,德国经济今天的面貌也会大不一样。

我记得父亲的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购置了一台电脑——一台占据了半个办公室的庞然大物。这台电脑是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生产的,运行德国思爱普公司生产的软件。该软件使公司能够简化发票开具、工资管理、物流和会计功能。 

当时,个人电脑的出现尚需时日。20世纪80年代,在IBM PC 和最初的苹果Macintosh电脑推出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开始不可逆转地落后于美国。

但德国人更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没能发明个人电脑,而是他们一直在与数字世界对赌。 科尔(Helmut Kohl)1982年出任总理后,倾向于在有限的政治时间内实现满足的计划。 他与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共同倡导高清有线电视,这种模拟时代的技术有望带来两位领导人认为会大受欢迎的观看体验。与许多此类项目一样,实施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而且遇到了无法预料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困难。1990年世界杯足球赛在意大利举行期间,意大利国家广播公司RAI转播了足球赛的高清电视转播,但只在8家意大利电影院放映。整个过程在技术上困难重重,1993 年,模拟时代的高清电视被正式放弃。 

1995年,时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美国出版了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数字化》(Being Digital)。尼葛洛庞帝解释了数字技术将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台式电脑的问题。他还解释了为什么模拟技术,如高清电视或西门子的模拟电话交换机,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注定要被淘汰。 

尼葛洛庞帝的书对美国企业和美国大学认识未来的机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本书在欧洲的影响要小得多,有一点令人遗憾。

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革命和电信自由化在欧洲催生了短暂的金融泡沫,即全球知名的互联网泡沫。这种泡沫在德国尤为猛烈,在那里,网络炒作主要集中在新成立的创业板股票市场上。在新市场上,新科技公司纷纷上市,这些公司大多来历不明,许多普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在上面下了大注。报纸和自称为市场大师的人通过提供可疑的股票提示来赚钱,从而助长了投机行为。这感觉就像现代版的郁金香狂热,十七世纪荷兰臭名昭著的郁金香泡沫,是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的典型例子。 

作为2000年创办《德国金融时报》的团队成员之一,我当时住在汉堡,越来越气愤地关注着这个故事。记得一天深夜,我在汉堡火车站搭上了一辆出租车。当司机得知我是一名财经记者时,他立即问我对某家即将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目前的首次公开募股是否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当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也不关心,我的积蓄沉睡在一个无聊的投资基金里时,他非常震惊。但我当时意识到,当出租车司机向你打听首次公开募股的情况时,在德国,在所有地方,事情肯定已经发展得太过分了。不久之后,市场开始崩溃。新市场指数在2000年3月达到9,666 点的顶峰,到2002年10月跌至318点,跌幅高达96%。 那是一场郁金香狂热的暴跌,在某些方面甚至更糟,因为大多数新市场指数公司都一文不值。如果1637年你在阿姆斯特丹运气不好,至少你还能保住郁金香。

这次经历是德国老百姓与数字世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正如一家报纸所说的那样,它给德国留下了一种“再也不爱”的情绪。

在美国,互联网泡沫也破灭了,但这并不是互联网的终结,而是数字产业新阶段的开始,大型数字公司——亚马逊、苹果、谷歌和脸书都在美国崛起。 

对德国来说,这是我们所熟知的网络公司的终结。

德国仍然拥有传统产业。人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总体而言,国家也是如此:美国有数字产业和好莱坞、法国有食品和时尚、英国有金融业、德国擅长汽车、机械和化学工程。统一时,德国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工业公司,包括西门子、大众、奔驰、宝马、大陆、赫斯特、巴斯夫、拜耳、林德、曼内斯曼和博世。 

在这些巨星之下,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型企业,它们通常是家族企业,往往在利基市场上开展业务。许多所谓的中型企业(Mittelstand)被认为是经济的隐形冠军。它们往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英国,这些企业的产品往往被讽刺为小玩意儿,如滚珠轴承、液压设备或精密工具等等。但这些公司都是非常成功的企业,有些至今仍是如此。这些公司中的许多都是世界工程技术的佼佼者,在战后的德国蓬勃发展,既富有创业精神,又勇于创新。

经济奇迹是真实的。 然而,新技术——由他人发明和制造的技术,闯了进来。美国经济学家兼记者保罗·克鲁格曼曾经对贸易提出过一个明智的看法:他说,贸易的真正好处来自进口,而不是出口。很难想象有哪种经济学评论比这句话更能与德国人的经济成功思想背道而驰。德国人用出口来定义成功。但克鲁格曼的观点是,进口可以让你消费你自己无法制造或无法盈利的商品和服务。

数字技术也是如此。你可能不是制造者。但你至少可以是使用它的人,或者是购买制造它的公司的少数股份的人。这就是尼葛洛庞帝试图告诉大家的:数字技术正在侵蚀模拟世界。

德国企业和历届政府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并加倍巩固已有的成果。 

现代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智能手机涵盖了以前需要多个机械、电气和其他物理设备才能实现的功能——照相机、手电筒、指南针、地图、通讯录,还有电话,这其中许多设备原本都是德国制造的。 

智能手表已经可以测量我们的心率并制作长期心电图。尽管还不完善,数字设备已经可以监测我们的睡眠。2024 年,我们距离推出可以测量血压的智能手表也不远了。智能手机包含传感器,但机械部件为零。

德国最重要的产业——汽车制造业也正在被数字技术所取代。汽车始终需要转动的车轮和车轴。但现代电动汽车从根本上说已经不再是机械产品:其大部分价值在于软件和电池。 

随着软件对传统硬件的蚕食,新公司必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天的数字巨头都是成立不久的公司。发明个人电脑的并非美国打字机公司史密斯·卡罗纳(Smith Corona)。史密斯打字机曾试图将计算机整合到打字机中,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但它的思维无法超越打字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它的战略一直行之有效,直到它失灵。

德国也有一个史密斯打字机问题。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受制于旧技术和旧公司。创新与现有企业密不可分。创新是由大众、宝马和奔驰决定创新的内容来定义的。这种做法在直到失效之前也是行之有效的。

 相比之下,数字世界是一个初创企业的世界。初创企业需要强大资本市场的支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独善其身,不受官僚主义的束缚。

德国为现有企业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支持网络,但对初创企业却并非如此。德国缺乏现代风险资本产业。补贴针对的是拥有法律部门的大公司,而不是专注于自己业务的创业者。官僚主义的问题在于,大公司能找到管理官僚主义的方法。而小公司却没有。 

自2000年代初以来,德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2013年,默克尔将互联网称为 “Neuland”,意为“未知领域”。当时,iPhone已经问世六年,美国正在推出 Web 3.0。大数据革命已经开始。从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到在学校推广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德国在数字化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已落后。

德国的医疗系统和警察部门至今仍在使用传真机。 

在许多方面,拒绝采用现代技术是德国的原罪。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首席执行官和政治领导人继续在技术、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倍押注,并将整个经济等同于工业的经济意识形态。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德国经济辩论中最大的概念是竞争力,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对国家来说却是一个很少使用的概念——在英国或美国的经济辩论中几乎听不到这个概念,而在德国,你几乎听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我最近看到了汉斯·奥拉夫·汉高(Hans-Olaf Henkel)写的一本书,他是德国工业联合会游说团体的前主席,后来成为极右翼党派的欧洲议会议员。汉高的一大抱怨是德国失去了纺织业,但他没有提到西方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他了解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他就会知道,先进国家的某些行业输给发展中国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汉高的说法在德国却根深蒂固。 

这是与李嘉图的斗争。

提高竞争力成了应对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办法。 

从2005年到2015年左右,这种对竞争力的关注似乎奏效了。这就是现代德国奇迹的故事——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故事。 由于一系列偶然事件,德国成功地将过时的工业模式再延长了几年。从表面上看,这十年似乎是我的故事的反面教材。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十年与其说是证明规则的例外,不如说是为未来危机奠定基础的时期。 

反弹始于2003年施罗德总理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改革的效果之一是长期的工资缓和。当时,年龄在40至55岁之间的婴儿潮一代仍在就业,他们拥有合理的生活水准,但对失业充满恐惧。许多人在这个年龄段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最重要的改革是减少那些拒绝接受工作机会的人的福利。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工资缓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德国企业如何在这一时期提高了与欧洲其他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来自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集装箱航运和物流的自由化,以及全球化对德国工厂和机械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

德国企业是全球供应链革命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大国和亚洲其他“小老虎”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对工业设备和机械的需求旺盛。大国和印度的产品将充斥世界市场。德国将向大国和印度提供德国制造的生产设备。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但事实并非如此。 始于2010年的欧元危机最终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惠及德国工业。欧债危机是由2010年底希腊公共部门赤字大幅超支引发的,尽管这并不是欧债危机的起因。危机在欧元区外围蔓延,到2012年,已威胁到欧元区本身的存在。当时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出面干预,并发表了著名的宣言,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欧元。这场危机导致欧元对美元大幅贬值,使出口商品更加便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工业的竞争力。 

我曾将此称为以邻为壑战略:加入货币联盟以固定与贸易伙伴的汇率,然后削减工资以提高竞争力。这种策略也非常奏效——直到它失效为止。 但有一段时间,一切都突然变得对德国工业有利——天然气、汇率、全球化和全球物流革命。国内和国际媒体的狂热粉丝们庆祝着新的Wirtschaftswunder,即“经济奇迹”。欧洲病夫的奖杯早已落入他人之手。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2010 年代做出了许多最糟糕的决定。德国增加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德国对光纤、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投资不足。它增加了对出口的依赖。在过去十年的后半期,德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连续多年超过经济产出的8%。对于德国这样规模的经济体来说,这是难以置信的。

所有这些都是我所说的新商业主义思维的一部分。 新重商主义不是一项政策。它是一种制度。德国的每个人都在支持它。主角是两个最大的党派: 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党(基民盟)和她在巴伐利亚州的姊妹党基社盟;以及社会民主党(社民党)。社会民主党自1998年以来一直执政,只中断过四年。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威权主义的目标是创造巨额出口盈余。这是二十一世纪对十八世纪法国贸易政策的追求,使用的是十九世纪的公司和二十世纪的技术。这也行得通——直到行不通。 

新老重商主义者都对颠覆性技术心存疑虑。他们喜欢实物交易。重商主义思维与技术恐惧症并存。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再加上一些财政和货币保守主义、保护主义金融模式,德国的经济模式就一目了然。 

对新重商主义模式的支持超出了政治范围,也反映在媒体对经济的报道上。报纸对盈余的报道与对足球的报道如出一辙。连续几年,德国媒体都宣称德国是“出口世界冠军”(Export-Weltmeister),尽管这一称号并不具有经济意义。这是对经济失衡的庆祝,也是对政治和经济依赖的庆祝,这种依赖后来被证明是非常不健康的,而且代价高昂。 

与新重商主义相对应的国内政策是公司主义。一个国家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就必须与企业界携手合作。几十年来,左派和右派政府都让国家政治服从于特定冠军产业的利益。而这些被选中的行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反过来又拥有与政府打交道的特殊渠道——这一点与我家乡的反英雄企业家卡尔·阿尔布莱希特不同。有时,人们觉得汽车行业的首脑们似乎拥有自己的私人钥匙,可以进入柏林的总理府。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部门的判断失误会被放大。大家都在一起,每个人都相信旧的工业模式。如果你像今天的许多德国人一样,相信需要一个以燃料为驱动力的汽车产业来实现经济的成功运行,那么当电动汽车向你驶来并撞上你时,你可能不会发现它。

德国汽车工业的领导者都是男性,他们最初认为电动汽车是女孩子的玩具。大众汽车公司前任董事长费迪南德·皮耶希曾说过一句名言:他的车库里没有电动汽车的位置。西门子公司的一位经理也持同样的态度,把智能手机斥为“小玩意儿”。

他们都犯了我所说的托马斯·沃森错误: 沃森是20世纪40年代IBM的董事长,他曾预言全世界只需要五台电脑,这让他声名狼藉。沃森的继任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继续发明了个人电脑。

问题在于,在重商主义的世界里,一旦判断失误,就没有人可以纠正。 每个人都在同一条船上。德国政府与汽车行业勾结,甚至在汽车行业安装软件作弊装置以误导排放测试人员时继续帮助他们。

德国汽车业没有投资于软件或电动电池,也没有投资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而是走上了犯罪的极端,以求让旧技术多运行一段时间。

德国政府中的新重商主义者所做的,是把一个行业的错误赌注变成整个国家的错误赌注。这不仅仅是英国人所说的啤酒和三明治的问题,而是相当于俄罗斯轮盘赌的经济问题。 

我并非一概反对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可以取得成功——比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押注半导体,或者欧洲在1970年创建空中客车公司。德国的情况是,产业政策以牺牲经济多样化为代价。德国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赌注制造了集群风险:当聪明的投资者都转向光纤时,他们却在铜缆上下注;科尔在高清电视上下注;施罗德政府出售移动电话执照,以牺牲网络覆盖为代价实现政府收入最大化——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默克尔加快了退出核能的步伐,并加倍推行其前任的能源政策;而要列举舒尔茨现任政府的政策失误,本书需要增加一整章的篇幅。

汽车行业是一个群聚风险的好例子。如果它倒下了,就会拖累其他一系列供应商行业。换句话说,雨越下越大,雨停了,你还是会被淋成落汤鸡。 

这就是为什么德国的经济问题是“结构性不景气”,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发明的一种说法。这种不景气的结构部分与德国长期以来坚持的经济模式有关。顺境和逆境的循环会重复,但结构性不景气会持续——除非你改变模式,而改变必须从一种不局限于竞争力的经济叙事开始。 

本书讲述的是新重商主义衰落的故事,而故事的起点就是货币。德国银行体系是德国经济特殊性的精髓。在某些方面,它是故事中最特别、最令人惊讶的部分。 

其余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此而来。


目 录

致谢

序言

1. 金丝雀

2. 新兰德

3. 能量匮乏

4. 中国综合症

5. 刹车失灵

6. 我们与他人

后记

资料来源


‘Compelling’ Guardian ‘An eye opener’ Gavin EslerUntil recently, Germany appeared to be a paragon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uccess. Angela Merkel was widely seen as the true ‘leader of the free world’, and Germany’s export-driven economic model seemed to deliver prosperity. But recent events from Germany’s dependence on Russian gas to its car industry’s delays in the race to electric have undermined this view.In Kaput, Wolfgang Munchau argues that the weaknesses of Germany’s economy have, in fact, been brewing for decades. The neo mercantilist policies of the German state, driven by clos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and political elite, have left Germany technologically behind over reliant on authoritarian Russia and China and with little sign of being able to adapt to the digital real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It is an essential 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of Europe’s biggest economy.

读新书
一天一本,免费、共享、试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