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常识十篇

文化   2024-11-05 20:21   山东  

一、佛教的起源

      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答摩·悉达生于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蓝毗尼园,在菩提伽耶菩提树下,盘腿而坐,彻底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传佛法,正式创立佛教,80岁时涅槃于拘尸那罗城帕瓦村。12世纪末随着伊斯兰军队侵袭,所到之处屠僧毁寺,13世纪初印度三大寺遭毁,标志着印度佛教的消亡。佛教的发展主要分四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宗。


二、中国佛教起源

       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来到洛阳,译经著说,公元68汉明帝刘庄敕令于洛阳城外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故名“白马寺”。白马寺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着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迦叶摩腾竺法兰合译的《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公元512年,梁武帝萧衍下诏颁布《断酒肉文》,寺院禁止佛教徒吃肉,倡行素食,萧衍是中国第一个吃素的僧人,还是中国第一个出家为僧的皇帝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是两晋十六国的佛学家道安写的《道安录》,中国佛教第一个以“释”为姓的僧人是道安法师。三国时期,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按律受戒出家的僧人是朱士行中国第一支佛教乐曲是由曹植所创《太子颂》的梵呗。


三、中国佛教的体系

      佛教从学术观点上看,佛教总体上可分为小乘、大乘两大派系,又有小乘、大乘、密乘之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属于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从地域的传布路线上看,佛教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大派系,其中北传佛教又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从语言文字使用上看,佛教又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构成世界三大语系佛教。

      佛教典籍共分为经、律、论三藏。三藏在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代以后称“大藏经”。大藏经按语系划分,一般认为有三大地理系统: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传佛教又分: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南宗禅五家七宗。

藏传佛教又分:喇嘛教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等。

南传佛教又分:小乘佛教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


四、佛教常识

1、佛教基础知识的名词解释?

(1)什么是佛教?

佛教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佛教的目标是正法久住,广度众生。佛教是佛陀教导的法门,旨在帮助众生开发智慧,证悟宇宙生命真理。

(2)什么是佛?

“佛”源自梵文音译,意为“智慧、觉悟”。凡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都可称为佛。“佛”犹如一个职称,例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佛、定光佛等等。我们通常说的佛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行的目的是成佛,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涅槃,以摆脱轮回所带来的人生的种种痛苦。(修行包括行为规范、语言禁忌、意识品行方面的提高、智慧的获取)

(3)什么是佛法?

释迦牟尼佛的讲经说法,佛弟子整理和记录的佛经,指释迦牟尼所说的一切佛教真理。中国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佛教经典的三藏:经藏(教义的基本依据)、律藏(佛教组织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藏(对经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三藏,又分: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密宗三藏。

(4)什么是僧?

梵语僧伽,译为云和合众,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出家五众:(1)沙弥尼(14-18岁的少女出家者,不受具足戒的约束),(2)式叉摩那(18-20岁的沙弥尼,专修四根本戒和六法),(3)比丘尼(须受具足戒),(4)沙弥(14-20岁的少男出家者,不受具足戒的约束,受持十戒、七十二威仪、十四事),(5)比丘(年满20岁,正式出家男佛教信徒,须受具足戒)。

(5)什么是菩萨?

为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智、道之意,萨埵是众生、有情之意。简单来说,发愿从事善萨行(慈悲救苦)的佛教徒就是“菩萨”。如: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等。

(6)什么是罗汉?

即阿罗汉,罗汉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在佛教中,修到罗汉的境地,就代表已经断尽三界烦恼。阿罗汉果位,又称为“无极果”或“无学果”,表示已经到达极点。

(7)什么是三皈依?

身心归向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有外在的三宝,也有自性的三宝,即“觉正净”。

(8)什么是南无?

梵语“那摩”的音译,现代全世界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这个古音,含义为‘敬礼’。

(9)什么是法印?

印就是印玺之意,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为释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观察出的现实上的真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加上‘诸法实相’,又称“四法印


(10)什么是三宝?

指佛、法、僧。佛是觉悟者,法是佛的教义,僧是僧团。这三者是佛教徒的依靠和皈依对象。

(11)什么是三坛传戒?

三坛传戒从低到高的受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

(12)什么是三界?

指欲界、色界以、无色界。这三界是一直处在生死轮回里、迷迷糊糊又多情的众生生活的地方,因此三界又被叫做苦海。

(13)什么是三毒?

贪、嗔、痴的三种习气,贪图世间的名利和五欲六尘的享受,能够毒害人的身命和慧命,佛教称为三毒。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断了三恶道的因。

(14)什么是三学?

又叫三无漏学,三学指:戒、定、慧。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需要从三学开始。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克己的表现:戒学、定学、慧学等三学。慧是克己的最高境界。

(15)什么是四弘誓愿?

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应该发起的四种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6)什么是四圣

四谛指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的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苦为生老病死,集为召集苦的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17)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萨所行的菩萨道。

(18)什么是四无量心?

指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学习‘无私无我’的精神。“慈悲即观音,喜舍名势至”,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喜舍”。“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喜”是看到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自内心地欢喜;“舍”则是不执著任何情绪的起伏,令身心处于清静祥和的最佳状态,修到四禅八定的人,还要修四无量心。

(19)什么是四大皆空?

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构成宇宙一切万事万物的基本因素。世界也是由“四大”组成的,也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人这个色身也是“四大”因缘假和的身体,四大不调就会生病,四大解体就会死去,故说“四大皆空”。四大不是人们理解的“酒色财气”,而是五戒,四大是“地水火风”。


(20)什么是五戒?

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做人的基本,守好五戒,来世还可做人,五戒圆备者,即生大富大贵之家,长寿而扬名于世。

(21)什么是五蕴?

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构成生命的五种要素。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22)什么是五力?

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指修行中用来克服障碍的五种力量。

(23)什么是六波罗蜜?

又称“六度”,为佛教修行的六种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4)什么是六根?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25)什么是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三乐趣天道(享乐之道)、阿修罗道(杀戮之道)、人道(欲望之道);三恶道饿鬼道(饥渴之道畜生道(痴愚之道)、地狱道(苦难之道)。(世界由六道组成)

(26)什么是四果?

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修行中所达到的四种圣者果位。

(27)什么是八大人觉?

指少欲知足、远离恶道、修善、勤修戒定慧、常思己过、长时忍辱、不贪世间、广修善法。为大乘佛教中菩萨的修行目标。

(28)什么是八正道?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这八条是通往涅槃的捷径。

(29)什么是八苦?

指生的苦、老的苦、病的苦、死的苦、跟心爱的人别离的苦、和讨厌的人相会的苦、想要却得不到的苦、五取蕴带来的苦;这是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


(30)什么是十善业?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严持五戒十善业,来生可做天人,享受天福。

(31)什么是十二因缘?

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些是说明生命轮回过程的十二个环节。

(32)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指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为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33)缘起性空

“缘起”,指的是世界上没有独存性的事物,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则是指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34)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A、八正道:正见、正思、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B、下决心勤修:戒(身体的约束)、定(精神境界,也是高级心理状态)、慧(心理状态)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

(35)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

在《阿弥陀经》中,佛向当机者舍利弗,陈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无尽的庄严,来启发大众的信心。具足信愿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做阿惟越致菩萨,即八地菩萨的不退转菩萨,即便下品下生,一样圆证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而且一生成佛,才有能力广渡众生。


2、佛教文化的“四大

(1)汉传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清凉圣境)、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莲花圣境)。

(2)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梅里雪山、冈仁波齐、阿尼玛卿雪山、尕朵觉沃。

(3)禅宗四大名寺: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

(4)四大名刹:栖霞寺、玉泉寺、灵岩寺、国清寺。

(5)四大禅林:金山寺、高旻寺、天宁寺、天童寺。

(6)四大罗汉堂筇竹寺、宝光寺、归元寺、西园寺。

7)藏传格鲁派四大寺院: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

(8)佛教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玄奘、不空、真谛。

(9)明末四大高僧: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10)明末清初四大画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11)民国四大高僧:虚云和尚、弘一大师、印光法师、太虚法师。

(12)藏区四大天葬台:色达天葬台、止贡天葬台、青朴天葬台、郎木寺天葬台。

(13)藏区四大印经院:纳塘寺、卓尼、德格、拉萨雪新印经院。

(14)中国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15)佛教四大吉祥之花:莲花、优昙花、山玉兰、曼陀罗花、曼珠沙华。


3、佛法“四大

(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2)四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3)四欲流流、无名流。

(4)四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

(5)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6)四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7)四圣谛:苦、集、灭、道

(8)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9)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它们是修行中用来观照身心的四种方法。

(10)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义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1)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它们是修行中用来获得神通的四种方法。

(12)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修行中所达到的四种圣者果位。

(13)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它们是菩萨用来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

(14)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它们是修行中用来净化心灵的四种努力。

(15)四众:比丘(正式出家的男信徒)、比丘尼(正式出家的女信徒、优婆塞(在家修行的男信徒,遵守三皈五戒、优婆夷(在家修行的女信徒,遵守三皈五戒)。


4、中国佛教常用知识

(1)一切有情:不仅指人类,而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众生,都属于一切有情。

(2)闻慧、思慧、修慧

(3)六尘:味尘、触尘、法尘、色尘、声尘、香尘。

(4)六欲: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6)人生八苦:苦、苦、苦、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人生一起苦的综合)。

(7)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不睡卧高大床褥,不非时食八法。

(8)八大宗派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

(9)南禅宗五家七派

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黄龙派、杨岐派。

(10)中国佛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又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五、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中国佛寺建筑秉承天竺佛寺建筑的特点,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两种。“精舍”式佛寺也可分为藏式和汉式两大类,汉地佛教建筑以精舍为主。初期受印度影响,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晋唐以后基本形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的主流,寺院建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寺庙建筑、佛塔、园林。宋代以后,多数佛寺不在修建佛塔,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


      汉地佛教寺院的布局讲究风水、章法和规范,根据根据地形和位置巧妙合理安排,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寺院形成了造型规模不同的四合院。寺院通常坐北朝南,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左右对称;先殿后堂,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巧妙布置;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沿山门南北中轴线建筑依次:牌楼→山门→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创始人)→法堂→藏经楼。

       东西两侧有配殿,及附属配套建筑等。东侧配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精舍”多建在市区和郊区,山脚山腰山顶等风景名胜处,将寺院与山和园林融为一体。


六、佛教经典及佛堂供奉的菩萨

1、佛教经典及佛堂供品

(1)佛教三经

《金刚经》《圆觉经》《坛经》

(2)佛教三大经文

《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

(3)佛教三大咒

《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

(4)佛教三藏

律藏、经藏、论藏。

(5)佛教主要经典经文

《般若波罗蜜心经》《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阿含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六祖坛经》《地藏经》。

(6)汉传佛教十大供养

香、花、灯、涂(甘露水)、果、茶、食、宝、珠、衣。其中香品有:“线香、盘香、篆香、牙香、香膏、香丸、签香”等。

(7)藏传佛教五妙欲供

供养神佛的色、声、香、味、触,分别以镜、伎乐(以海螺或其他乐器为代表)、香料(或海螺中香水)、果实、绫罗等衣料为代表。

(8)藏传佛教七供

也称“二水五受用”,即两碗水(浴面、濯足用)和花、香、灯、茶、饭。相传释迦成佛前,游方投宿到一施主家,主人依此次序供养,后来演变成象征性的供品。最简单的是七盏净水。

(9)藏传佛教十供

花、鬘、熏香、涂香、扑香(粉面)、衣、饰、伞盖、幢、幡。制供器的材料可使用金、银、红铜、黄铜、陶瓷,不用铁器、皮革。


2、佛堂供奉的菩萨

(1)一尊佛

释迦牟尼佛,世人称“佛祖”,在中国又称“如来佛祖”。常见的有:坐佛、立佛、卧佛三种姿势。

(2)三尊佛

A、一佛二弟子

中间:释迦牟尼佛,东边站着:迦叶弟子;西边站着:阿难弟子。

B、一佛二菩萨

中间:释迦牟尼佛,东边:普贤菩萨;西边:文殊菩萨。

C、纵三世佛

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释迦牟尼佛位居中央,同时也是横三世佛的中心。

D、横三世佛

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

(3)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4)七尊佛

即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5)三大士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

(6)四大天王(又名:四大护法):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7)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8)十八罗汉及500罗汉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9)佛教八菩萨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10)西方三圣

指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共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念佛往生的众生,称为西方三圣。

(11)药师三圣

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12)弥勒三尊

弥勒佛、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


3、佛教寺院大殿常见11尊佛和菩萨及代表意义

(1)释迦牟尼佛:代表着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慈悲、智慧和清净。

(2)阿弥陀佛 :无量光明、极乐世界。寓意极乐、超脱、解脱。

3)药师佛 :药师佛法、医学、慈悲。寓意健康、长寿、平安。

4)文殊菩萨 :智慧、知识、正义。寓意聪明、高尚、尊贵。

5)观音菩萨 :慈悲、智慧、圆融、救苦救难。寓意平安、吉祥、健康。

6)普贤菩萨 :行善积德、解脱烦恼。寓意幸福、美满、成功。

7)地藏菩萨 :孝亲尊师、愿力宏大。寓意超度、慈悲、智慧。

8)弥勒菩萨 :慈悲为怀,包容万物。寓意富足、豁达、快乐。

9)日光菩萨 :光明普照、破除黑暗。寓意慈悲、仁爱、幸福。

10)月光菩萨 :慈悲柔和、孕育光明。寓意和谐、宁静、温柔。

11)金刚菩萨 :坚硬无比、摧毁诸魔。寓意威猛、勇敢、无畏。

备注:在佛教中,弥勒是菩萨,不是佛,故称“弥勒菩萨”。韦陀是护法,也是天,故称“韦驮天”。


4、佛教重要节日(按农历计)

(1)佛教四大重要节日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

佛诞辰日又称浴佛节(四月初八)

佛成道日俗称腊八节(腊月初八)

佛涅槃日                    (二月十五)

(2)四大菩萨圣诞

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十九日

普贤菩萨圣诞——二月廿一日

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

地藏菩萨圣诞——七月三十日

(3)其他佛、菩萨圣诞

阿弥陀佛——冬月十七日

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佛——九月三十日

定光佛圣诞——正月初六日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三日

龙树菩萨圣诞——七月廿四日

月光菩萨圣诞日——八月十五日

日光菩萨圣诞日——十一月十九日

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

达摩祖师诞辰日——十月初五日

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四月十五日


七、中国名山名寺

1、汉传佛教12大名山名寺

(1)五台山显通寺

(2)峨眉山万年寺

(3)普陀山慧济寺

(4)九华山化城寺

(5)雪窦山雪窦寺

(6)庐山东林寺

(7)嵩山少林寺

(8)天台山国清寺

(9)鸡足山祝圣寺

(10)云居山真如禅寺

(11)南岳衡山福严寺

(12)终南山净业寺


2、藏传佛教12大名寺

(1)拉萨哲蚌寺

(2)拉萨甘丹寺

(3)拉萨色拉寺

(4)拉萨大召寺

(5)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6)北京雍和宫

(7)甘肃甘南拉卜楞寺

(8)青海西宁塔尔寺

(9)四川甘孜州理塘长青春科尔寺

(10)四川阿坝州阿坝县各莫寺

(11)云南噶丹松赞林寺

(12)内蒙古包头五当召

备注:布达拉宫没有僧人(未计),五明佛学院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高等学府之一。


八、佛教七宝

七宝(梵名saptaratnani):中国佛教金、银、琉璃、玛瑙、砗磲、珊瑚、珍珠被尊为七宝。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

1、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云七宝

金、银、吠琉璃(青金石)、颇胝迦(水晶)、牟娑落揭拉婆(砗磲)、赤真珠(红珊瑚)、阿湿摩揭拉婆(红竹石)。

2、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云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3、《般若经》所云的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4、《法华经》所说的七宝

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绿松石。

5、藏传佛教中的七宝

玉髓、蜜蜡(琥珀的一种)、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


6、如何挑选菩提念珠?

1、选海南料,不要越南。国内不要云南、广西货;国外不要三国籽(越、泰、柬),缅甸货跟海南货差不多,但是密度低,容易缩水。

2、选小星,不要大星(越大密度越低)。

3、稀星,不要密星。

4、星点分布均匀,不要连星。

5、正月,不要玄月。

6、顺白,颜色无色差,不要惨白和作色。

7、质地坚硬,油性充足,气味纯正。

8、无瑕疵裂痕,打孔精准。


九、世界主要七大宗教

1)佛教:汉传、藏传、南传

2)中国道教:正一派、全真派

3)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4)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

5)印度教

6)犹太教

7)神道教


十、历代经典禅语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惠能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唐-神秀

3、清浅情深终觉梦,缘来缘去也还空。唯有佛学真宜善,清心寡欲自由哉。

4、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5、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6、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慧开禅师。

7、莫说他人长与短,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宋-高僧慈受禅师《训行童颂》

8、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闲事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唐-寒山诗

10、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代 无尽藏比丘尼


1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3、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14、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15、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智鉴禅师。

16、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宋·慈受怀

17、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乾隆-玄烨

18、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唐·鸟窠

19、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朝花》

20、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宋·释守净


21、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宋·苏轼《洗儿诗》

22、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元·石屋《山居诗》

23、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清·张问陶

24、人间有情泪沾衣、世事如棋布星罗。若问人间何最苦,最苦人生是别离。——白居易

25、庐陵烟雨入江南、水远山高不可攀。若问人间何处去,青灯黄卷伴云闲。——庐陵僧

26、青山绿水皆成趣,一草一木总关情。若能了悟其中意,万物皆有灵性生。——紫柏大师

27、心中无尘心自静,一念不生全体现。若能见得本来性,生死轮回也不怕。——憨山大师

28、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云盖智本

29、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西游记

30、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檗禅师


31、寒山与拾得的对话

寒山: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骂我、骗我,我当如何处之?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32、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

33、四戒

“一、势不可使尽。二、福不可受尽。三、规矩不可行尽。四、好语不可说尽。”——宋代-法演禅师

34、人生三重境界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35、佛教四大天规

因果不可改、真相不可说、智慧不可传、无缘不可渡。

36、释迦牟尼经典的4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 都是对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十一、禅诗五首(作者)

竹声、爱的译经、我负如来不负君、不在红尘中错过你、放眼世界的爱。


1、竹声

静坐寻思我是谁?

丝丝参悟若风雷。

心烦又问谁知我,

窗外篁竹夜雨陪。

——2014年12月于金溪疏山寺


2、爱的译经

青艾地,

藜蒿蔴 ,

苋在哪里?

薷、荟、艾、在野埠芬开。

   ——2012、03、12  Rain于成都(聪明的你,能写出译文吗?)


3、我负如来不负君

那一年,

为了梦想起航,迎接新的挑战,比选了唐代皇家禅院进行禅修。

那一月,

为了心灵的培育,解脱自在;使自己一切向善,觉悟精进。

那一天,

为了虔诚的忏悔,吃斋念佛;晨钟暮鼓,在疏山古寺剃度出家。

那一刻,

感恩世界,祈福曾经生活过的他乡月儿更圆,识我的人岁月无恙。

那一刹,

禅堂冥思,幡然顿悟,还俗下山;

期许凤凰涅槃,征服远方。

那一回,

花开花落,缘起缘灭;

落花流水春去也,我负如来不负卿。


4、不在红尘中错过你

那一场,

风花雪月的岁月,

我在佛界苦苦地修行,

只为红尘中不再错过了你。

那一次,

你的出现,来去匆匆;

只是陪我走了一段,在那最美的时刻,最炫的景致。

那一程,

穿越万水千山,误闯雨林地带,迷失自己;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那以后,

感恩有你,一花一木,一山一水;

日以继夜,人生的旅程总会精彩呈现……


5、放眼世界的爱

有一种爱叫放心,

无论多远,

那是一种信任。 

有一种爱叫放牛,

无论多近,

那是一种责任。

有一种爱叫放飞,

无论多高,

那是一种包容。

有一种爱叫放假,

无论多忙,

那是一种修心。

有一种爱叫放生,

无论有多爱,

那是一种成全。

有一种爱叫放下,

无论多浓,

那是一种智慧。

有一种爱叫放弃,

无论多甜,

那是一种收获。

 2011年12月09日——雨凌于成都


《中国佛教常识十篇》是关于国学文化知识的姊妹篇,弘扬和普及中国佛教知识,是对中国佛教基础知识的浅述,对于一个佛教入门的人士来说,是一篇不可多得佛教常识的好文章。本文把佛教基础文化分为十篇:佛教起源、中国佛教起源、中国佛教体系、佛教常识、佛教寺庙的建筑布局、佛教经典及佛堂供奉的菩萨、中国名山名寺、佛教七宝、世界主要七大宗教、历代经典禅语等。不一一。


       作者根据个人喜好编辑归纳,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不一一列举,望各位老师同仁对拙笔的批评斧正。  

     学习是一种修为,分享是一份善行。欢迎亲们转载、点赞。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顺祝:六时吉祥,四季平安! 


作者简介

Rain:   廖雨平,生于70年代,祖籍抚州,从事建筑业和建筑咨询业。

海南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员

江西抚州市书法家协理事

抚州市作家协会员

收藏家协会会员

工程师


热爱于中国古典文学  名人字画

酷爱古玩艺术和收藏

钟爱于古镇、古村、古寺庙旅行。

独爱于写作游记

游遍名山大川,到处寻师访道。

雨临川籁⇄个人微信号和新浪微博号lyl_3332

西川雅雨公众号⇨lyp_9998


⇨关注西川雅雨   传播国学文化


2014年12月04日Rain于金溪疏山古刹初稿

农历2024年10月25日疏山寺十年回顾纪念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经典,喜欢请点赞,点右上角转发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