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寺”和“庙”是两个重要的宗教场所,但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寺和庙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各自供奉的神灵。
寺的起源
“寺”这个词最早并不是用来指佛教场所的。在秦汉时期,“寺”是官署的名称,鸿胪寺主要职责是接待和安排外宾以及少数民族使节的礼仪事务;侍中寺是负责宫廷侍从事宜的机构;“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光禄寺"负责祭祀、朝会、宴乡酒澧膳馐之事。
直到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取佛法,并邀请两位高僧来大明传授佛法。当时两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书来到洛阳,汉明帝命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从此寺的概念发生了改变。
供奉的神灵:
“寺”主要是以传播佛教教义为主,供奉的都是佛菩萨,如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弥勒佛等。
庙的起源
“庙”最初是指供奉祖先的场所,称为“家庙”或“宗庙”,皇家的被称为“太庙”。古代对庙的建造规模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汉代开始,“庙”这个概念逐渐趋同于“神社”,成为多种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场所。而民间纪念祖先则大多建祠堂。
供奉的神灵:
“庙”主要供奉的是神仙,如土地公、财神爷等,还供奉民间声望较高的先贤,如孔子、关公等。
少林寺、白马寺、灵隐寺等,都是供奉佛菩萨,传授佛法的地方。而关帝庙、孔子庙、龙王庙、财神庙,则是供奉先贤或神灵的地方。
更多冷知识请点击下方链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