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地处鲁东南,东濒黄海,西接鲁中,北与胶南、诸城接壤,南与赣榆毗邻,是滨海和山东的革命老区之一,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抗战岁月里,罗荣桓、朱瑞、谷牧、黎玉、陈光、陈士榘、萧华、唐亮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片热土上战斗过。尤其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罗荣桓元帅,东进山东后,指挥八路军部队与日伪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在日照和莒南区域的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以及在碑廓镇主持召开的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等重大战略部署,更是给日照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940年合影。左起:陈士榘、陈光、彭畏三、罗荣桓1941年和1942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日伪军依仗其优势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蚕食”和分割封锁,以沈鸿烈为首的顽固派,趁机加紧反共,一部分顽固势力也打着“曲线救国”的幌子,公开投日。面对严峻形势,在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的领导下,与山东纵队一起,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以愈挫愈奋的大无畏精神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八路军部队与日伪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甲子山区位于日照与莒南县边界、日(照)莒(县)公路以南,像一个楔子一样伸入滨海区的中部地区。驻在这个地区的原是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一师,过去与八路军基本友好相处。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期间,东北军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进步力量与反动力量展开了尖锐的斗争。1942年7月间,蒋介石派来监斩万毅(中共特别党员、原一一一师三三三旅旅长)的特务到了五十七军。在这危急时刻,在病危中的抗日爱国将领、第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中共特别党员)为了不让一一一师落入反动派手中,放弃病情治疗,8月2日与于学忠总部少将秘书主任郭维城(中共党员,西安事变后失掉党组织关系)紧急磋商。8月3日,在郭维城的协助下,毅然率领第一一一师大部摆脱了国民党的统治(见《罗荣桓传》)。
当山东分局获悉“八·三”事变的消息后,于8月5日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待“八·三”事变的政策。时任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主持了会议,就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应当采取的对策作了精辟的分析。罗政委指出,这个事件的发生,是我党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方针的胜利,是蒋介石反共第一,摩擦分裂政策的失败。事变的性质是正义的,是和全国人民的抗战要求一致的,我们要坚决支持。”并说,这个师在历史上曾和红军、八路军有过友好关系。抗战以后,我们的地下党组织和党员在一一一师的工作也是很有成绩的,这是发动事变的有利条件。但同时还必须看到不利的一面,在一一一师的中下层中,我们没有骨干,事变缺乏群众基础,加上仓促发动,混乱恐怕难免,也许会发生大的变动,甚至分裂叛变。为确保这场斗争的胜利,罗荣桓提议采取紧急措施,支持这次事变。并决定派万毅和以前从这个师撤出的中共地下党员王维平(王振乾)回到第一一一师去,同事变领导人一起掌握稳定部队。
8月7日,常恩多与郭维城率一一一师2700余人向滨海抗日根据地朱梅村(今属莒南县)转移。9日,常恩多病逝。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的建议,举事部队仍然用第一一一师番号,亦称新一一一师,后经官兵民主选举,由万毅任师长,郭维城任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王维平(王振乾)任政治部副主任。
事态的发展正如罗荣桓政委所料,由于仓促发动,缺乏政治思想基础和组织准备,反动势力从沉重一击中苏醒后,立即对进步力量进行疯狂反扑。8月6日,原一一一师工兵营等哗变,将被常恩多扣押的原一一一师副师长刘宗颜、参谋长陶景奎,三三三旅旅长刘晋武等反动头目放出,逃到日莒公路以北。他们惊魂未定,于8月13日纠集一一一师叛军,并勾结土顽李延修及国民党游击独立第七支队朱信斋等部共2000余人,乘八路军主力尚未集中之机,抢占了黄墩、浮棚山、址坊、上涧等原一一一师驻防的甲子山区,加修工事,积极备战,继续与我为敌,严重地威胁着我滨海抗日根据地。
面对这一形势,为打击叛军的反动嚣张气焰,拔掉这颗钉子,罗荣桓政委与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纵队副政委黎玉、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等共同研究,决定调集部队,协助新一一一师进步力量,于 8月中旬发起讨顽战役,收复甲子山区。
8月14日,罗荣桓政委与代师长陈光指挥教导第二旅六团、滨海军分区等部,协助新一一一师发起第一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经5天激战,至18日,顽军北窜,我军收复甲子山区。此役共毙伤顽军刘晋武等部500余人,俘650余人,给叛军以沉重打击,给新生的一一一师以莫大的支持。罗荣桓还亲自到新一一一师向广大官兵作时事报告,稳定了情绪,提高了觉悟。第一次甲子山战役后,带领两个营的兵力到皖北领军饷赶回的原一一一师三三一旅旅长、顽固分子孙焕彩,按照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的亲笔信函,收拢残部,重新组成第一一一师并任师长,在朱信斋、李延修等匪部配合下,集中4000余兵力,乘我滨海地区军民反“扫荡”之机,于10月11日从日莒公路以北,再度举兵南犯。他们像一群野狼一样穿越日莒公路,分两路向甲子山进犯,企图重占甲子山区。为消灭叛军,罗荣桓政委与陈光代师长指挥一一五师特务营等部,于10月11日发起第二次甲子山反顽战役。10月14日,我军从情报部门获得日军第十二军之参谋本部准备“扫荡”滨海区的第一O五号作战计划,为准备反“扫荡”,于18日反顽战役停止。此役毙伤顽军200余人,俘100余人。第二次甲子山战役后,顽军孙焕彩以4个团和两个大队的兵力约5000人,趁日军对我山东各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及我滨海地区集中力量反敌“蚕食”之际,又乘机侵占了西自朝岭,东至崖下,南自竹磨、北至黄墩,纵横约50里的甲子山区,与八路军大搞摩擦,他们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四处抢掠、强抢民夫、赶修工事,大肆抓兵,扩充实力并与日伪军暗中勾结,依托甲子山区,步步向我进逼,枪杀我抗日干部,抓捕我抗日家属。孙顽的倒行逆施,成为我滨海根据地的心腹之患。为巩固滨海抗日根据地,摆脱军事上的被动地位,更有力地应付和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蚕食”,1942年11月11日,罗荣桓政委同朱瑞,陈光、陈士榘致电中央军委、集总,上报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计划。12月中旬,在海陵反“蚕食”和郯城战役之间,罗荣桓政委与代师长陈光组织了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12月16日下午,在罗荣桓政委的建议下,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在坪上召开作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罗荣桓政委和朱瑞、陈光、陈士榘等领导参加了会议。罗荣桓在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分析之后,走到地图跟前,讲述了甲子山区的地形、敌情和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他手指地图上的甲子山,严肃地强调:“同志们要充分认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孙焕彩这个顽固派,侵占了甲子山区,就像一个楔入甲子山区的钉子。不消灭这股顽军,整个滨海、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这是改变滨海、山东局面的重要一仗,这次分局和军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钉子拔掉。”罗荣桓政委和代师长陈光指挥师部特务营和教导第二旅、第五旅及山纵二旅、滨海军分区、抗大一分校、新一一一师等部共1万余人,分成左、右、中、迂回四路纵队,发起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12月17日晚6时战斗打响,讨顽部队分别在教二旅旅长曾国华、山纵二旅旅长孙继先、教五旅旅长梁兴初、新一一一师师长万毅等率领下,按左、中、右、迂回四路纵队,在寒风呼啸中出发,经急行军悄然到达预定位置。战前,罗荣桓政委和朱瑞书记、陈光代师长亲自到刚从苏北归建、正在进行战斗准备的教五旅阵地,旅长梁兴初急忙迎上前去对罗政委说:“政委,这里离敌人太近,太危险……”罗政委打断梁旅长的话,问道:“老梁,部队准备得怎么样了?”梁旅长说:“报告政委,准备工作接近完毕,请首长放心。”罗政委点了点头,尔后接过望远镜,仔细地观察山上的敌情。敌人的冷枪不时带着刺耳的尖啸声从头顶飞过,但罗政委毫不在意。这时,教五旅作战科长陈忠梅也劝首长到安全的地方去,罗政委笑了笑,用命令的口吻说:“等部队准备好了,马上发起强攻!”并向指战员们作了战斗动员(见陈忠梅《甲子山之战》)。罗政委说:“夺回甲子山,对支援第一一一师(新一一一师),巩固和扩大滨海根据地,有重大意义。”他用手指着甲子山方向说:“你们要把孙焕彩这个钉子拔掉,在那里安家!”18日晚,在陈光代师长的指挥下,战斗打响,各路纵队按照战斗部署,开始进展得还比较顺利。19日清晨,在战斗的紧要关头,攻打石场的教导五旅第十三团因向导带错了路,不是北上石场而是南下到了朱芦,后在刘家东山坚固碉堡前受阻,因而未能按原计划攻下石场的大碉堡,致使战斗受挫。正在师部参加生产节约大会的罗荣桓政委得悉战斗打得不顺利,心如火烧,他立即带上一个骑兵排,马不停蹄地赶到前线,一直来到与敌人只有500米的指挥所,主持指挥员们开会,研究下一步的打法。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代师长陈光等参加了会议。大家分析了敌情,研究了初战不利的教训,纠正了不愿继续打下去和只顾死打硬拼这两种倾向,决定改进战术,继续打下去。罗政委指出:“终止战斗和死打硬拼,均非上策。必须改进攻坚战术,继续打下去。”此后,按照会议部署,战斗发生了转机。经过14天激烈战斗,至30日,孙焕彩等率其残部北窜,我军胜利收复甲子山区。是役,共毙伤孙焕彩等部1000余人,俘三三一旅参谋主任任家麟及以下官兵1137人。战斗过程中,日照、莒南、莒县、临沭等县,组织数千民兵支前参战,顺利完成了运送弹药粮草、抢救伤员、押运俘虏等任务。战斗结束后,人民群众欢天喜地,推着花生、白菜、粉条,抬着猪羊,敲锣打鼓,前来慰劳部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战斗意志。是日,罗荣桓同陈光、陈士榘致电中央军委、集总,报告了第三次甲子山战役的情况。甲子山之战,打开了滨海地区的新局面,根据地迅速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开辟了向日(照)莒(县)公路以北发展的通道,甲子山区重新成为光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孙焕彩遭此歼灭性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1944年,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和八路军夏秋季攻势胜利进行之时, 6月15日,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罗荣桓,在日照县碑廓(今属日照市岚山区)主持召开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简称“军工会议”),总结对敌斗争经验,统一作战思想,确定今后的作战方针。会议于10月1日闭幕(见《罗荣桓年谱》第367页)。此次会议采取边讨论,边研究、边总结,边贯彻执行的方针。反“扫荡”时,与会者即暂停会议。形势好转时再接着开。与会者深入讨论了一年来在军事上的基本成就、分散游击战与作战指挥、整训部队、更加巩固团结我们的力量等四个问题。罗荣桓对这四个问题分别作了总结报告,会议结束后,又将几次总结报告综合整理在一起,发表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刊《斗争生活》第三十三期(见《罗荣桓军事文选》)。罗荣桓在《关于军工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总结了对敌斗争经验,确定了今后的军事方针,统一了作战指导思想,对于山东八路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议除专门研究了部队训练、连队军事建设、地方武装建设、司令部工作、后勤工作、学校工作及干部工作外,还以整风精神着重总结了过去对敌军事斗争的经验,确立了今后的军事方针和1945年的主要作战方向。会议期间,日军飞机从青岛方向飞来对碑廓进行轰炸,一枚炸弹落入会场庭院前,炸伤警卫员1人,另一枚炸弹,落入群众院内,炸死2人,炸伤1人。 这次会议的召开,提高了与会人员作战指挥艺术和战术技术水平,统一了各级指挥员的军事思想,对争取抗战反攻的胜利,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根据会议精神,山东军区于1944年10月作出《今冬明春军事斗争方针》的指示。此后,按照罗荣桓制定的战略部署,在山东迅速发起了冬季攻势,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山东地方武装很快得到发展与加强。在冬季攻势作战中,是年11月14日,罗荣桓指挥滨海军区以总兵力约1万余人发起莒城战役。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唐亮亲临前线指挥。是日黄昏,在伪军莒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莫正民率部反正的配合下,里应外合攻入城内,围攻困守在据点内顽抗的300多名日军。16日,我军击退由诸城前来增援的600多名日伪军。19日,从诸城、枳沟、招贤出动之敌重占莒城,八路军复将该城围困。29日,日军弃城逃窜,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灭日伪军200余人,伪军3500余人反正,共收复国土7000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0万,使滨海和鲁中军区连成一片(见《八路军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山东的新胜利》的社论。莒县解放后,罗荣桓、黎玉、肖华嘉奖了参战部队、地方干部、民兵和武工队员。接着又进行了1945年的春季攻势作战,沉重打击了山东日军制定的“重点主义军事清剿计划”,扩大了山东解放区,为以后的反攻作战和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42年7月7日,山东滨海区举行抗日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后排左三为罗荣桓、左五为陈光、左六为萧华1942年12月,在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前夕和1944年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期间,罗荣桓政委曾率一一五师师部两度移居日照县碑廓镇(今属日照市岚山区),与当地群众结下了鱼水般的深厚情谊,他那官兵一致的简朴生活作风,不仅为广大官兵树立了榜样,更是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42年12月在第三次甲子山战役前夕,罗荣桓政委曾在14日率115师师部经黑林,到达日照县碑廓宿营(见《罗荣桓年谱》272页)。1944年6、7月在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期间,罗政委再度来到碑廓镇宿营。当时负责号房的同志要为罗政委安排比较舒适一点的居所,以便更好地工作和休息。罗政委知道后,对号房的同志提出严厉的批评,他既不去住地主的厅堂楼阁,也不去住远离群众的深宅大院。而选择了一处普通民房的耳屋住下。他的行装简单,一张行军床,既能下榻,又能坐用;一张三抽桌用来学习和办公,几只板凳用来接待来访的干部群众用。距离当年军事工作会议旧址以北50米的一个坐北朝南的农家小院,就是当年罗政委的住处,院子里罗政委乘凉和研究战术时经常坐的一块大石头至今还保留着。罗政委生活非常简朴,他和官兵同吃大锅饭,偶尔伙夫为他做顿可口的好饭菜,他便叫警卫员送给伤病员吃。曾据健在的当年房东老人回忆:“罗司令在碑廓时,常穿着一身半新的黄尼子大衣,出入农家问寒问暖,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罗政委对人和蔼可亲,和当地老百姓更是亲如一家。他经常操着使当地人很难听懂的浓重的湘南口音,来到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同人们啦家常,谈农活,问民俗,群众听不懂就叫勤务兵为其翻译。虽然罗政委在此住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和当地的老百姓成了熟人。在罗政委和八路军的宣传下,激发了当地青年参军抗战的热情,大批爱国青年投身革命,纷纷参加八路军队伍。流逝的岁月虽已拂去战争的硝烟,但却冲淡不了人们对革命老前辈的深切怀念。位于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碑廓二村的山东省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旧址,是一处清代建筑,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屋内那两张当年开会用的桌子和一盏煤油灯,仿佛又把人们带进了70多年前的军工会议现场。今天,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追忆罗荣桓元帅在日照和山东的光辉战斗历程,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注:本文参考文献:1.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2.《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部编辑《罗荣桓传》;3.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编辑室编著《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4. 2005年7月31日《日照日报》载《罗荣桓元帅在日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