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与作用

文化   2024-11-16 09:06   山东  




中轴线既是“线”也是“带”。以“线”而论,自中心部位紫禁城分别向北、向南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央大道;以“带”而论,沿中线两侧分布着许多严谨对称的殿宇、坛庙、衙署,共同组成了纵向有序的建筑带。中轴线的功能和作用,主要由这些建筑承担和发挥,当然,还包括一些与其有直接关系的辅助建筑和区域。



政治中枢


中轴线建筑不仅包括国家机器的中枢,还集中了国祀的主要坛庙,具有国家的象征作用和实际施政功能。


紫禁城午门颁朔和颁诏之礼,是体现国家政权的最重要的礼仪,也是政令所出的源头。每年以孟冬一日颁来年十有二月之朔,即颁布历书,所谓“我朝版章(疆域),咸禀正朔”。这个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远古社会,农业收获系决定于观象授时,谁掌握有对天文的观测能力,谁就具有对氏族的统治权,所谓“知天者圣”。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体现着国家权力的正统。颁诏系指发布旨令,每有诏书,放置龙亭,从午门舁出,至天安门宣读,设金凤衔下,颁于天下。


紫禁城午门 赵德春摄影

此外,午门还是命帅出征、捷后献俘的场所


紫禁城内,太和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仪礼最为隆重,被视为皇权的象征。诸如皇帝登基、向全国颁布政令和诏书等,以及冬至、元旦和万寿节(皇帝生日)接受朝臣祝贺,都要在此举行,这叫做“御殿视朝”。


日常朝会,称作常朝,又称为“御门听政”。届时,皇帝听取六部九卿的奏报,下达旨意。明朝的御门听政,是在太和门,清朝则举行于乾清门。同明代后期的皇帝长期不视朝听政形成鲜明对比,清代皇帝较为勤奋。特别是康熙,严格执行“御门听政”制度。他曾说:“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由于御门听政都在早晨,年迈朝官中有不堪坚持者,上疏道“皇上宵旰精勤,命部院全班奏事,日集午门(清初听政在午门),诚太平万世之基。但诸臣每夜三更早起,朝气耗伤,未免日间办事,反难精密”,还称“自古人君,从未尝每日亲御朝”。言下之意:你又何必这般勤快。康熙明确答复:“每日听政,自不可已。”只是将上朝时间稍加推后,并准衰迈者可免入奏。


保和殿是举行盛大除夕宴的场所,清帝设宴招待来京觐见的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年班人员,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将祭祀作为八政之一,称之为“国之大节”。清代的祀典,沿袭古制,将诸祀分为三等。其中,圜丘、方泽、祈谷、雩祀、太庙、社稷,为大祀。不难看出,大祀的坛庙都在中轴线上。清代,除了这些隆重的大祀,祭火神、关公、城隍以及宫廷喇嘛教庙宇雨花阁、皇家道观大高玄殿、满族萨满教的堂子,也都在中轴线上。这同样显示了中轴线建筑的重要性和主体功能。


圜丘祭天是最隆重的祭礼,因自古设坛于南郊(嘉靖年间才将其圈入外城),又称作“郊礼”,所谓“国之祀莫大于郊”。冬至祭天,参加人员几达万人,从太和殿排列的仪仗直至天安门。在圜丘顶层,皇帝要行三跪九拜礼。先后举行七种祭礼,每次皇帝都要从坛中层到顶层攀阶上、下一次。祭天既显示了天子统治国家的合法性,同时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也有一定的约束性,因为毕竟皇帝只是皇天上帝之子。因而,每遇灾异之年,皇帝总是诚惶诚恐,在顶礼膜拜上天的同时,还要颁布“罪己诏”,反省过失,处理冤狱。康熙对祭天的虔诚,堪称是皇帝的典范。他曾以亲身经历告诫皇子,要虔诚敬天,称:“昔年,曾因干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步诣天坛虔祷。油云忽作,大雨如注。步行回宫,水满雨靴,衣尽沾湿。”


天坛 孙凤阳摄影


京师文脉

中轴线也可称为文化线,无论就建筑设施而言,还是从活动场所来看,它既是京师的文脉所在,也是全国人文荟萃之地。

元、明、清三代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位于中轴线北端的东部,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清代的国学制度,堪称最为完备。顺治二年(1645年),就规定了各省贡士于国子监的名额:府学每年一名,州学每三年两名,县学每二年一名。此外,还有恩、拔、副诸贡,为努力进学的士子提供进入最高学府的机会。雍正年间,大力整顿国子监,命毅亲王允礼任管理监事大臣。在国子监祭酒孙嘉淦的主持下,拟定了《国子监规条》,系统地制定了太学教学及管理方案。又于国子监门外方家胡同增建校舍142间,使生员可以“坐监肄业”。同时,设立专项经费,作为诸生衣食膏火之资。


国子监辟雍 陈宝文摄影


长安街东部的贡院,是举行顺天府乡试和全国会试的场所。


殿试场所,清初曾先后设在太和门和太和殿丹墀前。乾隆年间,因虑及露天考试的不便,改在保和殿内举行,使贡士应试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殿试后,新进士传胪始终是在太和殿举行,届时诸贡士公服,序立于殿前东西丹陛。胪传后,状元、榜眼、探花趋至殿陛下迎榜,随榜亭,由午门正中而出,此中门甚至连亲王、一品朝官都不得出。榜亭舁至东华门,顺天府尹于门外设彩棚,为鼎甲进酒、簪花,陪同至顺天府赴宴,最后由府尹亲送至寓。三日后,所有进士到礼部,出席恩荣宴。这些隆重的礼仪,充分显示了朝廷崇儒重道的精神。


凡经殿试取得进士资格的士子,分三甲(三级)入仕。前三名为一甲,供职翰林院。二、三甲或进入庶常馆进一步学习,或用为六部主事、中书及知县。尽管去向不一,但都从紫禁城出发。为仕者,须返回家乡等候铨选。遇有空缺,即赴京师,在吏部官员引见下,觐见皇帝,经过面试方能取得职缺。宣南数百座会馆,除供举人居住外,凡非会试之年,常客便是参加谒选、等待赴任的新进士。经殿试被选中的庶吉士,则进入坐落于天安门东侧长安街上的庶常馆,由翰林院学士训教,学习三年,颇似现在的研究生。最后经御试合格 (称“散馆”),多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检讨,或用为部属司员。翰林中佼佼者,不论一甲直接供职或庶吉士散馆供职者,均有可能成为词臣,入值内廷,随侍皇帝左右。


康熙年间,乾清宫是清帝日常理政的地方。在这座由四十间门庑围绕的巨大四合院中,弘德殿是举行“日讲”的地方,每天都有翰林院学士在殿内为清帝讲解经书。康熙称他“自冲龄,即性耽学问。听政之余,披阅典籍,乐此不疲”,每以“人主临御天下,当以讲学明理为先务”自律。当时,很多翰林院的饱学之士,诸如熊赐履、王士祯、朱彝尊、陈廷敬、徐乾学、王鸿绪等,都时常为康熙进讲经史。为了随时能召见词臣,康熙打破了“满汉分城居住”的制度,赐第给翰林院侍讲学士高士奇、侍读学士张英,于西安门外居住。此后,续有词臣获准居于内城,宅第多在皇城附近。什刹海也成为翰林院学士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他们与这里的满、蒙旗人多有交游,造就了许多的八旗名士,如清代词坛巨擘纳兰性德,参与《全唐文》编纂、著述《清秘述闻》的蒙族人法式善,《八旗通志》编纂总裁、书法家满族人铁保以及被誉为“八旗士族之冠”的德保、英和父子等。


清代的许多典籍都编纂于紫禁城内的国史馆、方略馆、起居注馆、实录馆、玉牒馆等处,武英殿修书处专门承担修刻书籍,所刊图书称作“殿版”,其用木活字刷印者又名为“聚珍版”,反映了中国古代刻印书籍的水平。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编纂工程启动并完成于翰林院,参与编纂的列衔专职人员,来自全国,多达360人,加之未列名者,总计400余人。这一工程还促进了琉璃厂书店和文化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交流中心。

繁华之区

元大都时期,北京所形成的商业网络,延续了自宋代汴京所开始的形制变革,其最大的演变是居民区由封闭转为开放,商业区由定时定点的集市型变为常设店铺型,既有散处在居民区的临街便民店铺,又有汇聚于通衢的大型商市,形成点、面结合的格局。这样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元大都商业网络的形成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是以中轴线为基础形制的城市的必然选择。即使是在清代,人为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的政策,也只能在有限期间改变原有格局,但最终依然要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这个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繁华的商业区往往在中轴线上,作为对它的补充,中轴线左右两翼还各有一个较大的店铺聚集区。因此,我们可以将中轴线称为繁华之区。


元大都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在中轴线的北部,这是因为运河的终点码头在那里。明代由于通惠河终点在崇文门东部,且进京陆路的终点在广宁门,正阳门外日渐繁华起来,所以才有外城的开拓。清代,迁居南城的商贾也集中在正阳门外大街的两侧,进一步促进了这里的发展,终于造就了一个新的最为繁华的之区,其中最著名者为大栅栏,这一区域依然在中轴线上。


正阳门外商业区包括三部分。从正阳门东、西月墙至正阳门桥,以销售日用百货为主,紧傍月墙的东、西巷分别称作“荷包巷”和“帽巷”, “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明代尤盛”。正阳门石桥以南,东部:北自东打磨厂,南至小市街(今两广路东段)“皆商贾匠作货栈之地”。在临街店铺后面的里街,有肉市、布市、瓜子店等;西部:北起西河沿,南至西珠市口大街(今两广路西段),“皆市廛旅店商贩优伶丛集之所”。临街市房后的里街,有珠宝市、粮食店、煤市桥、煤市街等。这三片市廛几乎充满了整个外城的中城区域,形成了北京历代以来面积最大、商品最齐全的商业聚集区。当时流行的御史巡城谚语,用“珠玉锦绣”概括它的繁荣景象。时人记载道:“京师最尚繁华,市廛铺户,装饰富甲天下,如大栅栏、珠宝市、西河沿、琉璃厂之银楼、缎号,以及茶叶铺、鞋铺、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目迷五色,至肉市酒楼饭馆,张灯列烛,猜拳行令,夜夜元宵,非他处所可及也。”一些至今仍名冠京城的老字号,诸如“八大祥”绸缎店、同仁堂药店、马聚源帽店、天成斋鞋店等,就诞生在这片繁荣市井中。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清代的戏园也集中在大栅栏区域,其最著名者有:查楼(后改称金陵楼、广和楼)、月明楼、广德楼、庆乐园、中和园、天乐园、众乐园等,广阔的市场为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出提供了最大的舞台。正是在争妍斗艳的“花部”腔中,通过融汇,产生了新的剧种京剧,不但风靡民间,还走进紫禁城,迈入南府,登上宫廷舞台。


乾隆年间,京师内城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大街和鼓楼一带,元代时期的繁华商业区也逐渐得以恢复,著名的烟袋斜街就是这时出现的。至道光年间,有记载道:“地安门外大街最为骈阗。北至鼓楼,凡二里余,每日中为市,攘往熙来,无物不有。都人游,多集于什刹海,以其去市最近。北岸曾有望苏楼酒肆,小楼二楹,面对湖水,肴馔皆仿南烹。后为山东人所赁,改建连楼,云窗雾阁,烹鲜击肥,全是市井一派,车马盈门。”

钟鼓楼 孙凤阳摄影

元大都的西市和东市所在地,在清初是牲畜、粮食的集散地。有记载称:“猪羊分两翼,群归就日街头;米谷积千仓,市在瞻云坊外。”其中所称的“两翼”系指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当时,来自张家口、绥远、大同、银川和蒙古大草原各地的商人,赶着成群的马和羊,在德胜门、安定门外落脚后,每天进城销售牲畜。销售地点集中在东四、西四一带,崇文门关下辖的左、右翼税厅也设在这两处,以征牲畜税为大宗。从乾隆年间京师地图还可以看到,西四牌楼西有马市桥,东有西马市街;东四牌楼附近,则有驴市胡同,都是牲畜市场的所在地。近代以来,东四和西四、东单与西单发展成为中轴线左、右两翼的店铺聚集区,出现了大型商场。历史形成的商业格局甚至延续至今天,这些著名的繁华之区依然在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北京的中轴线》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