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抑武弱两宋,忠孝清正祐杨门

文化   2024-11-14 21:04   山东  

[赓续血脉民族业  家国相依济世长]

[杨姓演化传承史述评(19)](钰琪宇皓专版)

崇文抑武弱两宋,忠孝清正祐杨门

杨春忠
   综观杨姓演化传承历史,既是一部中原文化随人口流动而在中华大地的北播南迁史,也是一部华夏百姓伴随兵荒马乱和亲人血泪无奈移民的背井离乡史。魏晋南北朝之后,以陕西弘农为主要基地的杨氏家族不仅已远播至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内蒙古等广袤北方,也陆续在更远的江西、浙江、广东、福建、贵州等南方大地留下足迹。难以返回家园故土而不得不在他乡异地繁衍生息的杨氏后人们,于一波又一波苦难远行中创造出自己在更广阔地域生存发展的别样辉煌。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宋辽金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隋唐之前,虽有部分杨姓分支陆续来到东南沿海,但主要生活区域仍在北方(长期以来都是北方著名望族)。随着宋辽金元时期的官员流动,特别是北宋末年中原动荡不止、金兵数次南侵,河南、河北等地大量官僚富豪阶层纷纷渡江南迁,杨姓发展重心开始南移,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四川和广东等南方各省陆续成为杨姓聚居繁衍之所。

   上承五代十国的宋朝9601279年),分北宋9601127年,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南宋1127.6.121279.3.19共传五世九帝享国152年。靖康二年即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南窜诸臣联合在南方任职的官员推康王赵构为帝,重建宋朝,年号建炎,定都临安即今杭州,史称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崇文抑武、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都相对繁荣的一个时期。

   宋朝是公元960年由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的。赵匡胤汲取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教训,倾向崇文抑武,经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定“先南后北”方略,在962年分派众将驻守西北各州防御辽朝北汉,然后用十三年时间陆续消灭了南方各地割据政权963年平荆湖、964年灭后蜀、8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李焘(1115-1184,南宋官员、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诗人,“网罗收拾垂四十年”撰成近千卷当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孝宗称其“无愧司马光”)《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974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937-978终年42岁,961-975年在位。著名词人,整日在后宫与僧徒道士谈经、不问政事。其父李璟曾于956年在听到周世宗柴荣征伐淮南并下诏安抚杨氏的信息后,立即派人将囚禁在海陵一处宫内的杨氏子孙全部诛杀,致杨密后人无一生存)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称病不出,派文人徐铉(916-991,五代到北宋时期大臣、学者、书法家,其为东汉许慎校注的《说文解字》流传至今。南唐灭亡后随李煜一同被俘至汴梁,李煜毒亡后写下一首《景阳台怀古》:“后主亡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前往求和不成,宋军涉水强渡。李煜自巡出城见宋兵旌旗满野,大为惊慌,再派徐铉求见宋太祖,表达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没犯什么罪,请求宋朝缓兵的愿望。宋太祖大怒,按剑对徐铉说:“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惶恐逃回。十一月末,宋太祖下令宋兵整队入金陵,进城不得杀掠,以保存江南财富。李煜奉表降宋,被俘到京。此后,吴越入朝、泉州归附976年陈洪进请求进京晋见,978年献上泉、漳二州十四县地),江南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灭亡。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宋太祖再次组织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忽然去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和未能一统北方的千古遗憾。现在看,宋太祖赵匡胤前后仅用十三年时间就消灭了南方各地割据政权,这既是他个人军事才能所致,更是人心向背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话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862925终年64岁,闽王,897925在位28年)主政福建期间,建宁府浦城县(今属福建南平市,位于福建最北端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有位迁闽后数代尚武的义军校忠杨郜,其子杨澄潜心儒学,最后当上浦城县令。杨澄的儿子杨微之9211000终年80岁,建州浦城人,五代后周至北宋时期的朝廷大臣、藏书家、诗人)受父亲影响,自幼刻苦学习,游学赋诗,在当地小有名气,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前往中原举进士甲科,从此走上仕途,历官校书郎、著作佐郎、右拾遗、峨眉令、全州知州等。《宋史.杨徽之传》载:“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祖郜,仕闽为义军校。家世尚武,父澄独折节为儒,终浦城令。徽之幼刻苦为学,邑人江文蔚善赋,江为能诗,徽之与之游从,遂与齐名。尝肄业于浔阳庐山,时李氏据有江表,乃潜服至汴、洛,以文投窦仪、王朴,深赏遇之。”“乾德初,与郑玘并出为天兴令,府帅王彦超素知其名,待以宾礼。蜀平,移峨眉令。时宋白宰玉津,多以吟咏酬答。复为著作佐郎、知全州,就迁左拾遗、右补阙。太平兴国初,代还。太宗素闻其诗名,因索所著。徽之以数百篇奏御,且献诗为谢,其卒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语。太宗览之称赏,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迁侍御史、权判刑部。尝属疾,遣尚医诊疗,赐钱三十万。”宋太宗在位期间,徽之升任待御使、权判刑部,后来又担任刑部郎中、许州知州、史馆修撰、判集贤院、东宫左庶子等,宋真宗即位后官至兵部侍郎兼秘书监。徽之精于诗歌,曾奉诏参与编写《文苑英华》(宋代四大类书之一,计1000卷,杨徽之负责诗歌部分180卷)。晚年(咸平二年秋)真宗特地为他和夏候峤、吕文仲设置翰林侍读学士,“赐宴秘阁,且褒以诗”。景祐二年1035,宋仁宗追崇先帝旧臣,升赠杨徽之为太子少师,赐谥“文庄”。杨徽之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家中藏书非常丰富,可惜没有儿子,晚年无人传承其业,所藏之书悉赠予外孙宋绶。但浦城杨氏自杨澄起潜心儒学与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世家,到杨亿时,家中藏书数万卷,成为天下名门。
   宋代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成为中国漫长封建时代文化高度繁荣的重要时期。然而,在一个崇文抑武的社会氛围中,无论文臣武将,大都很难逃脱在名缰利索捆绑下的岁月挣扎,士大夫一旦走上仕途就希望能致君泽民,稍有抱负者往往轻视文字,哪怕是代皇帝为文也时有屈才之感。杨徽之侄孙、北宋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杨亿就是这样一位出生于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享年50岁,960976在位16年,曾留下《咏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等名句)末期、成长于宋太宗赵光义939997享年59岁,976997在位21年,一生著述颇丰)时期、功就于宋真宗(9681022享年55岁,9971022在位25年,爱好文学,擅长诗词书画,留下《励学篇》、《劝学诗》等若干作品。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株栗,书中车马多如簇”等著名颜语就是出自其《励学篇》时期的杨姓文人。

   杨亿9741020终年47岁,杨震第31世孙的爷爷杨文逸曾任南唐玉山令是宋初文化名人杨徽之的堂兄。杨亿年轻时才高学博,受到朝廷重视,自己也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历官光禄寺丞、直集贤院、著作佐郎。真宗初预修《太宗实录》,旋拜左司谏、知制诰、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尝与王钦若等同修《册府元龟》,所著《括苍》《武夷》、《颖阴》等集一百九十四卷(今惟《武夷新集》二十卷传世)。但他赋性正直,恃才傲物,曾因真宗指责他代草的诏书用字不当便引咨辞职,让这位皇帝都无奈地说他“不通商量,真有气性。”故以“气性大”而著称。32岁时曾以沈约、潘岳自比,写了两首《书怀寄刘五》流露出自己身居清要之职,却感叹名路风波而希望归隐的心态:(一)“世事悠悠未遽央,虚名其意两相忘。休夸失马曾归塞,未省牵年解服箱。四客高凤惊楚汉,五君新咏弃山王。秋来安有渔樵梦,多在箕峰颍水傍”。(二)“风波名路壮心残,三径荒凉未得还。病起东阳衣带缓,愁多骑省鬓毛斑。五年书命尘西阁,千古移文愧北山。独忆琼林苦霜霰,清尊岁宴强酡颜”。作为西昆派诗人代表,杨亿学习晚唐李商隐七言律诗风格,以精丽沉郁为主,出笔深婉简练,善于用典,却无堆砌晦涩之病。如果就诗论诗,不对隐藏其中的牢骚语言过分苛求,这两首《书怀寄刘五》确实不失为完美之作。
   自古以来,士大夫身上更多出于心理因素的所谓怀才不遇,与大多数军武之人虽然“不知书,少文化”,却往往都能舍身报国、无怨无悔的主流形象确实不同。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千千万万个读书人往往心比天高,义无反顾走上仕途,在万般拥挤中拼命攀爬,到头来如愿以偿者又有几人。从“士”转“仕”虽仅增添两小笔划,现实生活中得以跨越又谈何容易。正是在这种困苦与煎熬之中,他们只好呕心沥血、愤而述书,从而成就了一部部真正从历史画面中来反观历史、炳照历史的春秋大作。这也是千百年来,历史和人民对于清廉正直的中华文人都给予高度重视与垂青的主要原因。令人自豪的是,在宋朝杨氏门族之中,既有杨业、杨延昭、杨宗宝、杨文广为代表的的戍边武将,他们镇守北疆、誓死卫国的英烈故事千秋传颂;也有杨亿、杨时、杨万里等名誉当朝、文传后世的清凉文人。杨氏先贤武将献身、文臣献言,代代忠君报国,人才辈出,英华毕具,为中原大地、江南繁荣立下汗马功劳,这是我们今天可以坦荡述评杨姓演化传承最基本的史实基础。
   综观北宋前期的政治文化舞台上,出身杨氏家族的沙陀部杨承信(920-964)、真定杨廷璋(911-971)京兆长安杨昭俭(901-977)瀛州杨信(?-978)并州文水杨美(930-978)同州冯翊杨克让(941-980)、并州太原杨业(927-986)河南洛阳杨守一(924-988,唐末避乱徙家宋、郑间)汉州绵竹杨允恭(957-999)京兆鄠杨砺(931-999)、建州浦城杨徽之(921-1000)汾州西河杨琼(941-1008)浙中钱塘杨覃(958-1011)并州太原杨延昭(957-1014)、浙中钱塘杨大雅(965-1033,虢州弘农杨虞卿之孙杨承休的四世孙)建州浦城杨亿(974-1020)并州太原杨宗宝(999-1045)、坊州中部杨偕(980-1048)、合肥杨察(1011-1056)、并州太原杨畋(1007-1062,杨业弟弟杨重勋之曾孙)、并州太原杨文广(1012-1074)、四川绵阳杨绘10261088,以及蓟州杨崇勋、密州杨安国、河南杨日严、汉州杨告、开封杨燧等若干文臣武将,锋芒毕露,各展风流。
   这些走上风云舞台的各路精英虽然也有在功名利禄诱惑之下定力摇动、不够检点者,但绝大多数都能做到初心恒在、不辱先人,说明杨氏历代“忠孝清正”的家风传承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代子孙,京兆府(今西安地区,亦称秦地)鄠县(今陕西户县)庞光镇杨家堡的杨砺就是在践行“百善孝为先”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杨砺931999终年69岁),字汝砺。曾祖父杨守信系唐末将领,官至同平章事,位列宰相。祖父杨知礼曾任后唐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市)刺史。父亲杨仁俨在五代时期先后任丹棱县(属今四川省)县令、永和县(属山西省)县令和渭南县主薄。杨砺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先后于化羊庙学馆、鄠县县庠和京兆府府学读书。公元959年,后周朝廷举行乡试,杨砺考中为举人。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沿袭后周科举制度,杨砺考中贡士(贡士即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进士第一名经皇帝钦点就是状元,状元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学位),宋朝建隆元年参加殿试获一甲一等,被赵匡胤钦点为状元,成为大宋王朝960-1279三百多年通过科举考试共诞生118名状元中的第一位。《宋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四十六》记载:“杨砺,字汝砺,京兆鄮人。曾祖守信,唐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本宦官复恭假子也。祖知礼,后唐均州刺史。父仁俨,入蜀仕王氏,为丹棱令。蜀平,补渭南主簿,累迁永和令。砺,建隆中举进士甲科。父丧,绝水浆数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解褐凤州团练推官,岁余,又以母疾弃官。开宝九年,诣阙献书,召试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起就职。久之,转秘书丞,改屯田员外郎、知鄂州,以善政闻。”

   杨砺考中状元赴任凤州团练推官时突接父亲病逝家信,当即向朝廷请假回鄠县老家奔丧(时称“丁父忧”),跪在父亲灵堂前,悲痛欲绝,嚎啕恸哭,数日不吃不喝。之后在父亲坟头搭起小庵守孝三年。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忠孝不能双全”。按照朝廷规定,官员居家为父(或母)守孝三年期满后(时称“服除”)应当赴京复命,但杨砺却为了居家养母,不愿再去做官。直到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才在亲朋好友不断催促中赴京被任命为陇州防御推官。开宝九年(976)擢升为光禄寺丞。不久又回家为母守孝三年,“服除”后调任秘书省,任秘书丞(有资格担任殿试主考官),为皇帝宋太宗管理书籍。太平兴国八年(986)被宋太宗任命为殿试主考官之一,史称“知贡举”。之后调朝廷工部,先后担任屯田员外郎、水部郎中(协助工部尚书管理国家土地和水利事务)等职。宋太宗雍熙三年(986)任鄂州(即今之湖北省鄂州市)知州,主政期间将鄂州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名天下。据说在端拱年间988-989太子赵恒(真宗,时任开封尹)曾问担任推官的杨砺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为首位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之后,杨砺调任户部任度支郎中(协助户部尚书,管理国家财政收支和预算等事务)。至道三年997,太子赵恒(即宋真宗)登基后调杨砺为给事中(协助宋真宗管理国家事务)、吏部判铨(协助吏部尚书主掌官员的考核和任用)、工部侍郎(协助工部尚书管理国家建设事务)、翰林学士。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六十八岁的杨砺以翰林学士之职再次担任殿试主考官,七月调枢密院,任枢密副使,位列副宰相。枢密院系宋朝主掌军政的要害部门,负有调动军队、委任将帅、保障粮草供应之职责(其时,枢密使为宋朝著名大将曹彬,他曾统帅千军万马,灭南唐,平后蜀,伐北汉,破辽国,抗契丹,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宋太祖、太宗和真宗三朝皇帝器重,被誉为北宋第一良将,威震朝野),杨砺作为一位文官,没带过兵,不会打仗,却同位高权权重的武将曹彬配合默契,一文一武(文官之文韬,武将之武略),相得益彰,成为宋朝抗辽抗金的卓越统帅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杨砺在京城汴梁病逝,享年69岁。宋真宗闻讯对幕僚们说:杨砺为人耿直,为官清廉,艰苦朴素,正当要重用之时,却匆匆地走了。随后冒雨率幕僚赴杨府吊唁。由于杨砺蜗居在京城一狭窄巷子内,真宗轿车不能行进,君臣一行只得踏着泥泞徒步前往。入得杨宅中,焚香化纸毕,真宗在灵前环视一周,见杨宅陈设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物什,哪像个“府邸”模样,一时感慨不已,心生悯惜,久久地站在灵前凝视、沉思。为表达对杨砺哀悼,真宗宣布“废朝”(停止朝会),赠杨砺“兵部尚书”谥号,并派宫人护卫杨砺灵柩前往坟地。杨砺有四个儿子,皆为京官。长子杨嶠,官拜祠部郎中;次子杨峄,官拜太常博士;三子杨峭,官拜太子舍人;四子杨嵎,官拜祠部郎中,并被宋真宗赐以进士。从曾祖、祖、父到子辈,杨氏家族,五世其昌。

   《宋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四十六》载:端拱初,真宗在襄邸,迁库部,充记室参军,赐金紫。初,广顺中,周世宗节制澶州,砺贽文见之,馆接数日。世宗入朝,砺处僧舍,梦古衣冠者曰:“汝能从乎?”砺随往,睹宫卫若非人间,殿上王者秉珪南向,总三十余。砺升谒之,最上者前有案,置簿录人姓名,砺见己名居首,因请示休咎。王者曰:“我非汝师。”指一人曰:“此来和天尊,异日汝主也,当问之。”其人笑曰:“此去四十年,汝功成,予名亦显矣。”砺再拜,寤而志之。砺初名励,以籍作砺,遂改之。至是,受命谒见藩府,归谓子曰:“吾今见襄王仪貌,即所梦来和天尊也。”迁水部郎中。真宗尹开封,砺为推官。真宗尝问砺:“何年及第?”砺唯唯不对。后知其唱名第一,自悔失问,谓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储宫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即位,拜给事中、判吏部铨。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知贡举,俄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二年,卒,年六十九。真宗轸悼,谓宰相曰:“砺介直清苦,方当任用,遽此沦谢。”即冒雨临其丧。砺僦舍委巷中,乘与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砺为文尚繁,无师法,每诗一题或数十篇。在翰林,制诰迂怪,见者哂之。有文集二十卷。子峤至祠部郎中,峄至太常博士,峭至太子中舍。少子嵎,至道初与张庶凝刊校真宗储邸书籍,真宗即位,皆赐进士出身、直史馆。嵎至祠部郎中,庶凝至太常丞。

   在时代车轮的滚滚前行中,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永远是亿万普通群众。杨姓整个家族开枝散叶、南迁北播,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出类拔萃的当世人物层出不穷,但随着岁月流逝,许多曾经的叱咤风云都已湮没不彰,天南地北苍生百姓的万般辛劳与汗水也已融入大地尘埃。梳理过往,只能从当时幸存记录下来的只言片语中,窥得祖辈生活的一鳞半爪,有些人与事,若不参阅大量文献,则难以得到相互佐证。枯木老朽作为一只坐井观天之蛙,为求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仅就自己眼界所及,随机选取几位较有代表性的先人列入本文,权作述评参考。
   杨允恭(944-999终年56岁),汉州绵竹人,家世富豪,少倜傥任侠。“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时缘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淳化五年转西京作坊使。初,产茶之地,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较,咸输榷务。商人弗肯售,久即焚之。允恭曰:竭民利而取之,积腐而弃之,非善计也。巢、庐江二县旧隶庐州,道远多寇,民输劳费。允恭请以上二县建军,诏许之,以无为为额。允与王子舆、秦羲同主茶盐之任,多作条制,遂变新法。  真宗即位,改西京左藏库使。俄知通利军,兼黄、御河发运使。加领康州刺史。咸平初,以北边卖马,未有定直,命允恭主平其估,乃置估马司,铸印以为常制。(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王均之乱,上虑南方有聚冠,命允恭为荆湖、江、浙都巡检使,内殿崇班杨守遵副之,赐与甚厚。二年夏,以疾闻,遣其子大理评事可乘传侍疾。七月,卒于升州,年五十六,赐其子告同学究出身…命扬州官造第一区赐之。”(引自《宋史.卷三百零九.列传第六十八》)
   杨覃9471011终年54岁),汉太尉震之后,家浙中钱塘(唐杨承休之三世孙,唐天祐初,杨承休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因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擢第,授徐州观察推官,改著作佐郎、知戎州。再迁太常博士,使陕西,蠲逋负。咸平初,迁屯田郎中、三门发运使。明年,权同知贡举,出为陕西转运使,赐金紫。景德二年,召归,出知潭州,加刑部郎中。大中祥符二年,代冯亮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月余,改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加右谏议大夫。覃勤于政事,所至以干济称。南海有蕃舶之利,前后牧守或致谤议,惟覃以廉著,远人便之。”(引自《宋史.卷三百零七.列传第六十六》)
   杨大雅965-1033终年69岁)少好学文、躬履俭约,朴学自信,无所阿附。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岳父。“大雅,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  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大雅尝因转对,上《原治》十七篇。所著《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  论曰:若从易拒释憾之言,大雅辞袭衣之遗,卒使权奸愧歉,抑又可尚哉。”(引自《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杨偕9801048终年69岁),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释谒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道遇术士曰:‘君知世有化瓦石为黄金者乎?’就偕试之,既验,欲授以方。偕曰:‘吾从吏禄,安事化金哉?’术士曰:‘子志若此,非吾所及也。’出户,失所之。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光州,改侍御史,为三司度支判官。丁母忧,愿终制,不许,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进枢密直学士、知并州。  偕在并州日,尝论《八阵图》及进神楯、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楯。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后因助元昊不臣之请遭谏官五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时襄谒告过杭而轻游里市,或谓偕合言于朝。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又上《太平可致十象图》。  还,判太常、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仁宗庆历八年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偕性刚而忠朴,敢为大言,数上书论天下事,议者以为迂阔难用。与人少合,尤喜古今兵法,有《兵书》十五卷,集十卷。卒,遗奏《兵论》一篇,帝怜之,特赠兵部侍郎。”(引自《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杨畋(1007-1062终年45岁),字乐道,保静节度使重勋之曾孙。“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并州录事参军,再迁大理寺丞、知岳州。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殿中丞、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贼闻畋至,皆恐畏,逾岭南遁。明年春,贼果复出阳山。畋即领众出岭外,涉夏、秋,凡十五战,贼溃,畋感瘴疾归。蛮平,愿还旧官,改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随州。召还,为三司户部判官,奉使河东。嘉祐三年冬,改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卒,赠右谏议大夫。  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大山下讨蛮,家问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破诸峒。及用之岭南,以无功斥,名称遂衰。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其后端午赠讲读官,御飞白书扇,遣使特赐置其柩。”(引自《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杨察10111056终年46岁)字隐甫,北宋宰相宴殊(911-1055终年65岁,北宋著名文学 家、政治家,庆历二年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史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生平喜诗酒,以文章得时誉,诗词尤婉丽)的女婿。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钧,始从孟昶归朝。钧生居简,仕真宗时,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官庐州,遂为合肥人。居简生察,景祐元年,举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通判宿州。迁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出知颍、寿二州,入为开封府推官,判三司盐铁、度支勾院,修起居注,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擿奸隐,众始畏服。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此按察职也,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知制诰,权判礼部贡院。……晏殊执政,以妻父嫌,换龙图阁待制。母优去职,服除,复为各制诰,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擢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论事无所避……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未几,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虽去官,犹罢知信州。徙扬州,复为翰林侍读学士,又兼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加端明殿学士、知益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复兼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察美凤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敏于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勤于吏职,虽多益喜不厌。《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杨绘10261088终年62岁),字元素,四川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以集贤校理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在郡狱无系囚。”(《宋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擢进士第二人,授大理评事,通判荆南府,后任开封府推官,赐服绯鱼,权判官。在此期间,他表现了非凡的断案决疑能力,同时又以善于理财著称。仁宗察知其才,改任三司户部局院。他以母亲老迈,需服侍为由,请任地方官,因此被任为兴元知府。在他任期的一年多中,当地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正,致使官狱三百八十多天没有囚犯可关押。神宗即位以后又加其知制诰、知谏院职,赐服金紫。

  《宋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载:“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向传范安抚京东西路,绘请易之,以杜外戚干进之渐。执政曰:‘不然,传范久领郡,有政声,故使守郓,非由外戚也。’帝曰:‘谏官言是,斯可窒异日妄求矣。’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兼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擢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

  他常以精辟的见解向神宗上奏,神宗感叹不已:“得谏官如此,言甚善,可以止他日妄求也。”即使当朝宰相有不法之举,他也据理上疏,毫不容情。但他这种强硬洞达的累累谏书,最后却招致罢免谏职,改任侍读之职。他坚持不受。后来又被面授翰林学士,权御中丞,充理检使。此后脾气不改,又连忤执政者,被罢免学士、中丞二职,改任应天府(南京)知府,兼南京留守司事,知杭州兼两浙西路兵马。到任后,他正确果断处理政事和讼案,体察民情,治理蝗灾,颇受当地吏民的拥戴。后来又知开封府、杭州、兴国军等地,均表现了卓越的才干,达到事至即决,民服如神的地步。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富弼六十有八而引疾;司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散地,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又言:‘方今以经术取士,独不用《春秋》,宜令学者以《三传》解经。’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再为翰林学士。  议者欲加孔子帝号,绘以为非礼,又言不宜用辽历改置闰,悉从之。绘常荐属吏王永年,御史蔡承禧言其私通馈赂,坐贬荆南节度副使。详在《窦卞传》。数月,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起知兴国军。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卒,年六十二。  绘为吏敏强,主爱利,而受性疏旷,讫以是见废斥。然表里洞达,一出于诚,为范祖禹所咨重。为文立就,有集八十卷。”(《宋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

   阅读历史就是学习做人。政治家的运筹帷幄,军事家的血流漂杵,最终都会化为过眼烟云。而得益于华夏老祖对汉语文字的独特创造,历朝历代那些善良正直知识分子所留下的著述却能永存世间。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学者形象和实现秉笔春秋的理想追求,总愿给那些忠孝清正之人在史料作品中留点痕迹,而这又使代代传承这一家风的杨氏先辈们在无意中受益多多。比如从四川绵竹走出来的杨绘(元素),仕宦足迹遍布中原江南,但被后人念念不忘的并非仅是其务实为民的卓越政绩,甚至在若干史料中对其生卒年月的记载都是各说各话,但他与苏东坡(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1071-1074任杭州通判,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七月,杨绘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收到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的朝廷通知)的真诚交往、诗词唱和却流传千古。如熙宁七年九月,他以杭州知州和朋友身份在西湖之上为苏轼离杭饯别时,苏轼以对杭州依依不舍和对杨绘人品极为敬佩赞赏的心情写下一首《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任何一位先贤,都是生活在当世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有的子孙满堂几世其昌,有的没有男嗣或者没有留下直系后代,尽管各有缘由故事,但精神魂灵古今相通,那就是:忠孝仁廉自身清白,平生正气永留人间。家国天下终究一体,回望茫茫历史,实在是“崇文抑武弱两宋,忠孝清正祐杨门”。

   (枯木老朽2024.11.14星期四农历十月十四日梳理草记于随缘巢)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