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作为名词,其本义是“被荐举的人”。出现颇早了,唐诗中就有,白居易《把酒思闲事》“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权德舆《危语》“被病独行逢乳虎,狂风骇浪失棹橹。举人看榜闻晓鼓,孱夫孽子遇妒母。”皆是,指被荐举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但是,这一概念更为人广泛知晓的含义,是指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功名名称,即明清两朝乡试中的被录取者。当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使得这一名称深入人心。不过,要真正了解其方方面面,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这里谈谈有关明代广西举人的若干问题。
一、明代举人数量问题
任何时代官方举行的大型人才选拔考试,都必须经过层层筛选,这是常识。科举考试这种全国性的考试更是如此。以代表性的进士试而言,要参加最高层次的进士考试,得具备举人资格;而要取得举人资格,又须先具备生员(俗称秀才)资格。所谓生员,指官学的学生。明代在每个具备条件的县、州、府,包括部分军卫,都建一所官学,称为县学、州学、府学或卫学。这些官学的规模都很小,完全不能与今天的学校相比。广西这样的文化较为落后的省份,朝廷批给的官学生员数额要比发达省份少,一般来说,县学在校学生限额为20名,州学30名,府学40名。由于名额甚少,而且还要经过三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全部通过才行。所以要考取这最低等级的功名即生员资格也非易事。周作人在其回忆录中说,他和鲁迅参加过清末会稽县县学的招生考试。浙江是科举大省,朝廷给的名额多,会稽县学就有40个名额,但鲁迅和周作人参加的那一届,考生接近600人,放榜后,鲁迅排在第137名,周作人更是在第484名,均落榜。这还仅仅是第一级的县试而已。
明代广西,在高峰时期,共有府学11所、州学14所、县学44所。即以此数满额计算,共有在校生员1740名(府学11×40=440,州学14×30=420,县学44×20=880)。也就是说,每三年一届的广西举人考试,具备应考资格的考生,仅应届生就有1700多名,而往届生数量肯定更多,保守估计,至少当在应届生的两三倍。加起来,每届广西举人考试,考生应在5000人以上。这样的数量并非高估,明清时代,一些科举大省如江苏(明属南直隶)、浙江等,每届乡试考生常在万人以上。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参加山东省乡试,考生就有八九千人,而当时山东只是个科举中等省。
科举考试犹如一座金字塔,越往上,录取名额越少,竞争性越强。举人考试位于这座金字塔的中部,录取难度虽不及进士,但远远大于生员考试,名额更属杯水车薪。
明代及后之清代,各省举人的名额,都是由朝廷配给的。不过,具体数量却并非一成不变。《明史·选举志》:
乡试之额,洪武十七年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始有定额。其后渐增。至正统间,南北直隶定以百名,江西六十五名,他省又自五而杀,至云南二十名为最少。嘉靖间,增至四十,而贵州亦二十名。庆、历、启、祯间,两直隶益增至一百三十馀名,他省渐增,无出百名者。交阯初开以十名为额,迨弃其地乃止。
这里没有关于广西的具体定额。谢启昆主纂嘉庆版《广西通志·选举志》则说得比较清楚:
仁宗洪熙元年,定取士额数,广西二十名。英宗正统二年,令不拘额数。五年,定广西三十名。景皇帝景泰元年,令不拘额数。四年,复定取士额,广东、四川、陕西、山西、广西各增二十五名。
据此,可以得知明代广西举人大致数量。其中,有明确额度,可算出准确数字者如下:
1、洪熙元年(1425),这一年开始规定各省举人名额,广西为20名。这一额度维持到正统二年(1437),共12年,4科,则此一阶段广西共有80名举人。
2、正统五年(1440)到景泰元年(1450),共10年,基本上是3科,广西举人名额增至每届30名,则此一阶段为90名。
3、景泰四年(1453)至崇祯末(1644)计191年,64科,每科55人,共3520人。
以上总计71科,3690人。
另有“不拘额数”即未规定名额的几段时间:
1、洪武三年开始恢复科举考试,由于战乱刚过,百废待兴,人才奇缺,所以皇帝朱元璋下令一连举行三次乡试,即洪武三年、四年、五年都举行乡试。但朱元璋觉得这几届考试选拔出来的举人大多缺乏实际能力,做不好官,于是他在洪武六年下令暂停科举,改用各地荐举人才的制度。十年之后,朱元璋又感到荐举制弊端更多,遂于洪武十五年下诏恢复科举。但未规定各省举人名额。从洪武三年到洪熙元年,共举行16科乡试。
2、正统二年到正统五年,1科。
3、景泰元年到景泰四年,1科。
一共有18科未规定举人名额。
而在景泰四年之前的80多年间,广西所得到的每科举人名额,从未超过30名。因此,那些未知名额的年份,其数量虽然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也不应超出太多。假若以每科60名计,就已经是最高定额30名的2倍。以此计算,则18科共计1080名。加上3690名,总计4770名。
那么,实际数字如何?
笔者依据《广西通志》及广西各府州县志的《选举志》等文献的记载,对明代广西举人数量作了综合统计(这是一项相当繁重琐碎的工作),其结果是:明代广西具有举人资格但未考中进士者的人数,为4536名。加上进士241名(这些人当然是举人出身。顺便声明:此前笔者曾认为明代广西进士为239名,现予修正),总计4777名。这个数字当然也不能视为绝对准确,但相信出入不会很大。
(按:本文的统计数据,是以今天广西的辖区范围为前提的,即包含原属广东的廉州府及其所辖州县,其中的石康县后来并入合浦县;不包含原属广西今属广东的怀集县。)
据此,杨新益等《广西教育史》第五章第四节称“明代广西乡试,先后举行88科,共取中举人5098名”,这一数字可能有误。《广西教育史》对这一数字的来源注明是根据民国《广西通志·选举志》的记载统计,那么,就笔者的经验说,仅仅根据一种文献来做此类统计,是很容易出错的。笔者依据上百种广西地方志作这一统计后发现,省志、府志、州志、县志之间,内容常常有彼此矛盾之处,即使是记载同一对象,有时同一人却姓名有异、科分有异等等。若不相互对照,根本看不出来。而这种现象相当习见。
二、明代广西举人地域分布情况
明代广西举人的整体录取名额由朝廷决定,但在省内并不实行地域平衡政策,基本属于自由竞争。其结果,当然就造成了文化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举人数量不均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
明代广西举人的地域分布,以当时的行政区划观察,情况如下(所出数据含考中进士的举人):
桂林府1959名。其中:
灌阳县114名,临桂县849名,灵川县118名,全州667名,兴安县54名,阳朔县62名,义宁县37名,永福县35名,永宁州23名。
柳州府717名。其中:
宾州98名,怀远县8名,来宾县24名,柳城县43名,罗城县11名,雒容县15名,马平县365名,迁江县12名,融县64名,上林县25名,武宣县12名,象州40名。
南宁府476名。其中:
横州154名,隆安县13名,上思州6名,新宁州9名,宣化县266名,永淳县28名。
梧州府656名。其中:
北流县28名,博白县49名,苍梧县199名,岑溪县23名,陆川县30名,容县57名,藤县100名,兴业县49名,郁林州121名。
平乐府265名。其中:
富川县56名,恭城县35名,贺县31名,荔浦县13名,平乐县99名,修仁县10名,永安州4名,昭平县17名。
浔州府260名。其中:
贵县77名,桂平县93名,平南县90名。
庆远府255名。其中:
河池州8名,南丹县1名,思恩县13名,天河县14名,宜山县219名。
廉州府93名。其中:
合浦县59名,灵山县6名,钦州18名,石康县10名。
太平府举人66名。其中:
崇善县47名,龙州2名,太平州1名,养利州7名,永康州6名,左州3名。
思恩府28名。均属武缘县。
思明府2名。(未注明属何州。明代思明府辖三州:下石西州、禄州、西平州)
而以下府、直隶州无举人(当然更无进士):
镇安府,田州,归顺州,泗城州,向武州,都康州,龙州,江州,思陵州,凭祥州。
原因很简单:这些府州根本没有官学,连生员都没有,何来举人进士?
三、明代广西举人考取进士分布情况
明代广西4777名举人,考取进士者有241名,其总体录取比为5.04%。
依府州县分,则为:
桂林府:举人1859名,中进士者109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5.86%。其中:临桂县55名,全州33名,阳朔县7名,灌阳县5名,灵川县5名,兴安县2名,义宁、永福二县各1名。
柳州府:717名举人,中进士者38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5.3%。其中:马平县22名,融县6名,柳城县6名,宾州3名,象州1名。
南宁府:举人464名,中进士者12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2.59%。其中:横州6名,宣化县6名。
梧州府:举人625名,中进士31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4.96%。其中:苍梧县12名,藤县5名,容县4名,北流县3名,郁林州3名,博白县2名,岑溪县2名。
平乐府:举人250名,中进士者15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6%。其中:平乐县10名,富川县3名,贺县1名,修仁县1名。
浔州府:举人253名,中进士7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2.77%。其中:桂平县3名,平南县3名,贵县1名。
庆远府:举人242名,中进士13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5.37%。全部属宜山县。
廉州府举人78名,中进士15名,进士占其举人总数19.23%。其中:合浦县8名,石康县5名,灵山县1名,钦州1名。
太平府举人65名,中进士1名,属崇善县,进士占其举人总数1.54%。
思恩府举人28名,思明府举人2名,均无人考中进士。
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
桂林府一府举人达1859名,占广西举人总数38.91%;进士109名,占广西进士总数45.23%。是真正的一柱擎天。而其中的临桂县和全州两州县,共有举人1516名,进士88名,举人数占桂林府总数81.55%,进士数占桂林府80.73%。若放到全省层面,则此二州县举人占全省31.74%,进士占全省36.51%。实在堪称奇观!
然而,如果比较举人考取进士的比例,那么,廉州府又远胜桂林府:桂林府为5.86%,廉州府为19.23%。简直不在同一层次上。平乐府的同一比例也略高于桂林府。桂林府乃是以其庞大的举人基数取胜。
四、明代广西举人仕宦情况
费尽心力去博取举人头衔,其最终目的当然是出仕做官,这既为光宗耀祖,也是谋生手段。对所有的举人来说,这都应当是最好的出路。像贾宝玉那样考取举人后马上出家,这种事只是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会有的。当然,希望是一回事,实际结果是另一回事。举人具备做官的资格,但能不能做上官,或者能做到什么样的官,能做多久,这些都是没有保障的。
明代举人的仕宦情况,今天已无法全然了解,因为涉及人数既众多,而相关文献资料又缺乏。
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明代广西4777名举人,除241人考取进士外(这些人肯定都有官做),尚有4536名。其中,能基本了解其仕宦情况者,只有2796人,约占61.64%。
此处简单胪列这将近2800名明代广西举人的官品职务。自然,篇幅所限,除了人数不多的三品以上高官需特别表出外,其他人就只能归类列举,无法具体到个人了。
从二品官3人:
宋钦,苍梧县人,永乐十五年举人,官至湖广布政使。
蒋调,全州人,嘉靖二十八年举人,官至湖广布政使。
颜参,宣化县人,嘉靖七年举人,官至布政使,未载明何省。
明代布政使是一省长官,负责主要行政事务如民政、钱粮等。
正三品1人:
唐天祥,全州人,万历元年举人,官至湖广按察使。
按察使亦为明代一省大员,与布政使一起分管全省政务,负责司法刑狱、治安、教育等等。
从三品官10人:
黎天禄,横州人,洪武十七年举人,官至两淮盐运使。
杨宁远,容县人,建文元年举人,官至浙江参议,安南参政。
黄安,宣化县人,建文元年举人,官至湖广参政。
欧阳澄,马平县人,永乐十八年举人,官至长芦都转盐运使。
丁昶,临桂县人,正统三年举人,官至盐运使。
黄瑜,临桂县人,正统九年举人,官至广东布政司参政。
蒋希禹,全州人,万历七年举人,官至福建盐运使。
陈尧典,苍梧县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官至长芦盐运使。
唐世熊,灌阳县人,万历四十三年举人,官至山东盐运使。
邓成卷,全州人,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官至太仆寺卿。
四品官111人。其中:
正四品107人。含按察司副使、道员26人,知府77人,右通政1人,鸿胪寺卿1人,詹事府少卿1人,盐运同知1人。
需要说明的是:道,是明代一省中的一种官署机构,属于省政府的派出机关,负某种专责,其名称甚多,有督粮道、分守道、兵巡道(亦称分巡道)、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兵备道、管河道、盐法道、监军道、协堂道、水利道、抚治道、抚苗道、招练道、漕储道,等等,但并非每一省都全设。如广西省所设为:分守道四:桂平道,驻桂林;苍梧道,驻梧州;左江道,驻浔州;右江道,驻柳州。兵巡道五:府江兵巡道,驻平乐;桂林兵巡道,驻桂林;苍梧兵巡道,驻梧州;左江兵巡道,驻南宁;右江兵巡道,驻宾州。这些兵巡道俱兼兵备道。还有提督学道、清军兼驿传道,驻桂林。各道长官的官级一般在省之下、府之上。但明代并不设有“道员”这一官职(清代有),各道道员均属兼职,由布政使司参政、参议或按察使司副使、佥事兼任。而文献记载明代广西举人中有8人是官至某某道,即:姚结,来宾县人,永乐六年举人,官至广东海北道;龙时跃,恭城县人,万历十三年举人,官至河南道;陈志茂,兴业县人,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官至浙江储粮道;陈昌祚,迁江县人,天启七年举人,官至广东监军道;胡宗德,全州人,崇祯三年举人,官至江西九江道;蒋鸣皋,全州人,崇祯九年举人,官至四川川北道;谢赞运,陆川县人,崇祯九年举人,官至广东监军道;黄升,宣化县人,崇祯十二年举人,官至广东分巡道。无法了解他们的原职,遂将其归入正四品的按察司副使之列。
从4品官4人,均为布政使司参议。
五品官458人。其中:
正五品官50人。含按察司佥事12人,郎中20人,王府长史17人,光禄寺少卿1人。
从五品官408人。含员外郎14人,府同知159人,知州217人,提举13人,应天府治中1人,大理寺丞1人,盐运司副使1人,监军副使1人,转运使司副使1人。
六品官231人。其中:
正六品官210人。含各部主事24人,府通判184人,太仆寺丞2人。
从六品官21人。含州同知16人,光禄寺丞1人,转运判官1人,布政使司经历3人。
七品官1293人。其中:
正七品官111人。含监察御史22人,翰林院编修1人,府推官87人,王府审理副1人。
从七品1182人。含知县1161人,州判官12人,詹事府主簿2人,翰林院检讨1人,给事中1人,按察使司经历2人,布政使司都事3人。
(按:明代七品官属低级官员。但是,其中的监察御史是个例外。在监察御史中,有一部分是被轮换派到各省担任监察职责的,称为“巡按御史”,任期一般为三年。巡按御史原官级不变,但在任期间,却属“钦差大臣”之列,权力非常大。《明史·职官志》:“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都、按议,经画定而请于抚、按若总督。”“掌一省之政”、官阶为从二品的布政使,得向这比他低九级的巡按御史汇报请示工作,巡按御史之权力地位可想而知。当然,巡按御史若犯罪,则惩罚要加重三等。不过,这种有些畸形的特务式的制度不免有些怪异,所以清朝给废除了。)
八品官72人。其中:
正八品官63人。含县丞34人,府、卫经历28人,国子监监丞1人。
从八品官9人。均为国子监助教。
九品官125人。其中:
正九品官31人。含县主簿21人,国子监学正6人,布政司检校1人,按察使司照磨1人,府知事2人。
从九品官94人。含府学教授68人,各部司务14人,府检校6人,翰林院待诏1人,翰林院典籍1人,府照磨1人,吏目3人。
此外,还有不入流官员492人。其中学正57人,教谕263人,训导172人。
学正是州设官学的教官,教谕是县设官学的教官,训导则是府学教授和州学学正、县学教谕的助手,也是教官。所谓“不入流”,就是虽然也算官职,享受相应的俸禄,但却未能进入九阶十八级的官阶系统,没有级别。明王朝虽有“做官必由科举,科举必由学校”的制度,似乎很重视学校教育,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十分忽视官学教官的地位福利:明代官学教官,除了国子监的教官有官级(也不高),地方官学中,只有府学教官即教授有最低一级的从九品官级,而人数最多的州学学正、县学教谕以及府、州、县学训导,全都没有官级,归入“不入流”的官员。这实在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这些荒唐政策的最初制定者朱元璋,从小放牛讨饭当和尚,没有进过一天学校,做上皇帝后对学校和教官产生某种逆反厌恶心理,恐怕也是难免的。这与他将国子学学生赵璘的头砍下来挂在最高学府校内旗杆上示众,如出一辙。而那赵璘的罪过也不过是对国子监的管理提了几条意见而已。
整体观之,明代广西举人的仕宦状况,比起他们的清代后辈(关于清代广西举人,将另作研究)来说,要优越得多。
来源/《八桂资鉴》2020年第1期(总第1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