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民间自明清以来便广泛流传着“想要富得快,庄稼搅买卖”许多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走西口、奔东口、过黄河外出经商,还有一批村民则在当地及周边从事游动性商业活动。自明清以来形成的游商格局,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50年代。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仍有许多村民从事游商活动,如相王村村民王广大、王广元、王正声等,西程庄村民程茂贵、靳世太等,南岭村尹四宝等,下堡的徐成元(外号狗探子)等,隔三差五就在村内及周边游走叫卖各类小商品。
上述“灌馅儿糖”也称“贯馅儿糖”,是流行于晋中几个市县的民间传统风味食品,民间称其作坊为“粞坊”;粞,音xī,本来是糙米或碎米之意,民间称其为粞坊,只是借其字音而已。在一些民俗类书刊中,涉及上述民间作坊时,有写作“糃坊”或“饧坊”的,极容易引起误解。因为,“糃”字已被列入异体字而逐渐淘汰。“饧”字则有两个读音与释义,一读 táng,音糖,意为糖稀;二读xíng,音行,意为糖块或面剂子变软发饧,两者均不切其意。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来源:《孝义文化丛书·》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