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即古代官衙为便利公文传递专为官员和传车往来而开辟的交通大道,它是历朝历代国都通往各首府要地的官道,也是古时通过接力方式传递战事(军事)信息、送达官府公文、运送贡物或进行商务的驿运道路。驿道沿线设驿站或铺司,供往来官吏或朝庭信使食宿或更换马匹。
“贾愿谷,名驿马谷,在孝义县西三十八里王才村,后魏(北魏)时于此置驿,故名驿马,后命贾愿镇守于此。”(明成化《山西通志》)。由此可见,早在北魏时境内已有驿道。
到唐代时,太原至西安道已成为穿越境内的一条通邑大道。该线路北起太原府,经晋源、清源、交城、文水、汾州(汾阳)而入孝义县境,然后过介休县义棠驿、灵石、临汾、运城等地越黄河直抵西安府。
明成化年间又设“五铺,总铺设县置前宣化坊(今古城西街);南路二,吴同铺(今梧桐村),王屯铺(今王屯村),接介休市刘屯铺;北路二,居义铺(今居义村),田屯铺(今汾阳市田屯村),接汾州之阳城铺”(明成化《山西通志》)。至此,境内驿道达到3条,总长77华里,其一是由县城至驿马,长38华里;其二是由县城经居义村、汾州田屯村接汾州阳城村,长15华里;其三是由县城经梧桐、王屯接介休县刘屯村,长24华里。
明代,孝义县驿道位处冀南道与河东道交界之要辖,时有冀南道与河东道抚按及部使往来,县衙为往来者宿食便当,明正德末年县令宕渠闵曾设想候馆未果。明嘉靖二十九年县令刘大观“鸠财聚工”在县南20华里的岭北沟买“官道”西民地若干亩,创建了“候馆”,馆内“正厅三楹,南北各门,厨房三楹,大门三楹”。
清乾隆《孝义县志》之城池疆域卷载:“县城府治南三十里,由府治东北经交城、文水至山西省城二百四十里,其创建年代,不能考。”
“县地偏府西南,而县城偏县境之东。城南北铺司二,铺兵六名,北曰田屯,南曰王桐。由县城北行少西15里至田屯,出县北境又5里,接汾阳县之阳城铺。由县城南行少东15里至王桐,又5里至岭北沟,出县南境又5里,接介休之刘同铺。
城西铺司七,铺兵七名,曰部布落、南阳、义棠、盘重原、车户原、弓家湾、凤尾。由县城西北行50里至布落,由布落又东北8里许,至北榆苑,过义河出县北境又2里许,接汾阳之马庄铺。由布落西南行20里至南阳,又20里至义棠,又15里至盘重原,又西行15里至车户原,又10里至弓家湾,又10里至宁乡县南境,经宁乡境内15至宁乡关,再西20里接宁乡之河底铺。由宁乡关入县境南行15里至凤尾铺,由西15里至黄云山,出县西境又15里接石楼县之苍儿烟铺。由城东往平遥东北80里至平遥之洪上驿。由县城南往灵石,仍自王桐铺经介休境过义棠桥而南。城东地势平坦,处处通道,城西岗峦重叠,必越山逾岭,始通他邑。其适中之盘重原,山尽水落,为四达最要道,原南三十里至刘家沿,通隰州之西曲镇,则南来商贾之要道也。”
由此可见,境内清代驿道主要有8条,即:
1、府治到省城太原的驿道,由府治东北经交城、文水至山西省城二百四十里,其创建年代,不能考。
县域间的驿道,即:
2、由县城北行少西15里至田屯,出县北境又5里,接汾阳县之阳城铺。
3、由县城西北行50里至布落,由布落又东北8里许,至北榆苑,过义河出县北境又2里许,接汾阳之马庄铺。
4、由县城南行少东15里至王桐,又5里至岭北沟,出县南境又5里,接介休之刘同铺。
5、由布落西南行20里至南阳,又20里至义棠,又15里至盘重原,又西行15里至车户原,又10里至弓家湾,又10里至宁乡县南境,经宁乡境内15至宁乡关,再西20里接宁乡之河底铺。
6、由城东往平遥东北80里至平遥之洪上驿。
7、由县城南往灵石,仍自王桐铺经介休境过义棠桥而南。
8、由宁乡关入县境南行15里至凤尾铺,由西15里至黄云山,出县西境又15里接石楼县之苍儿烟铺。
此外,盘重原四通八达,向南30里至刘家沿,直通隰州之西曲镇,是南北商贾来往县域与隰州之间的交通要道。
至民国24年(1935),上述驿道仍为主要交通大道。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史志孝义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
校对:冯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