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家的和和饭

文摘   2024-10-21 08:49   山西  






和和饭,饭饭和,

稀稀面条煮一锅。

油炸葱,喷一喷,

馋得宝宝流涎河。

——儿歌



      也许有人会说,“馋得宝宝流涎河”,有点夸大其辞吧!是的,你可以看作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夸张,但和和饭的香美可口,却是无可置疑的。
      和和饭的特点,在于一个“和”字。和和饭的“前身”,是米汤,孝义家土话叫“稀稀”。我在《稀稀》一文中已经说到,那是一种几乎什么食材都可以熬放的米汤。想想,在已经熬“和”了七杂八货的米汤中,再“和”入白面面条,或杂豆面八姑、抿尖、擦尖之类的面食,“和”得够意思了吧?所以,号称“和和饭”真是当之无愧的了!
      简而言之,“和和饭”无非是稀稀米汤里煮面,但要做得流流练练、香美可口,也不容易。


      一是稀稀米汤必须熬得流练,就是要熬得恰到好处。不能太稠,也不能过稀。要给煮面条留下“余地”,否则,太稠了面条煮不熟;太稀了,清清淡淡的不好吃。
     二是和和饭里煮的面条,不能是长面条,必须是孝义家俗称的“柳叶儿”面,就是像柳叶一样短而较粗的那种。否则,吃起来拖长磨短的①,与和和饭的其他食料不协调,吃起来不入格。
      三是调料必须齐全,精盐、浓花椒水、胡椒粉以及十三香之类的调料,也应适当调入。特别是临起锅时的麻油喷葱花、麻麻香②,是必不可少的。




     想想,在铜勺子中倒入适量的麻油,在灶火上烧得热热,随即将葱花、麻麻香等放入,随着“嘶啦”一下的油炸响声,锅盖揭个能放入铜勺子的缝隙,喷入锅中,马上盖住锅盖,只听得“兀突突”的响声,稍顷揭开锅盖,便看到和子饭表面立马飘浮起黄晶晶的朵朵油花花。搅拌均匀后,盛入碗中,端上餐桌,香气扑鼻,油花儿向你微笑,只要品一口汤,不由得“谝咂谝咂”,便会回味不已。





      油香、面香、米汤香,以及瓜薯菜香,和而兼融,有面有汤,流流练练,稠稀适中,不喝个三两碗,断难满足口瘾。真是农家早、晚饭不可少的美食。



      孝义和和饭,同一锅中,米、面、菜样样俱全,风味独特,红、白、绿五颜六色,别具一格。不仅味道可口、老少皆宜,而且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各种徵量元素均高于其它食品,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最佳食品之一。
     顺便讲一则有关“和和饭”的民间传说。孝义马庄营村有一家男人,平生就爱吃一碗和和饭。好心的女人,每天晚上必在砂鍪里扣一碗和和饭,以备深更半夜赌场回家的男人食用。当然,男人喝完和子饭,心满意足地进了老婆温温的被窝,不免温存亲热一番。日久天长,形成了习惯。不料,本村一个泼皮厚生知道了这一习惯。






      某日晚上,他见这家男人尚在赌场赌兴正浓,便悄悄溜进这家,喝完砂鳌上扣的和子饭,随即钻进这家女人被窝,三下五除二③,成其美事。事完,女人呼呼入睡。泼皮扬长而去。后半夜男人回家,发现没了和子饭,便大发雷霆。女人醒来诉说了刚才的温存之事,两人才知受了欺辱。
      二日天明在早饭场上,男人破口大骂:哪个龟孙子昨晚偷吃了俺家的和子饭,叫他断子绝孙!人们揶揄地说,不就是一碗和子饭吗,有什么说头!那家男人没好气地说,老子这辈子就是说这碗和子饭咧!
     至今,“马庄营家的和子饭”,还被人们传为茶余饭后的笑谈。


【注】
①拖长磨短:孝义方言成语。原指说话不精练,长篇大论。这里是说面条长而不适口。
②麻麻花:也叫麻麻香,野生、天然、绿色、稀有,味道香馥,经过油炸后,放在面食里,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是炒菜、火锅、面食、香汤等的调味佳品。
③三下五除二:原指珠算口诀,3+3等于6,在算盘上计算时,先拨一个上挡的5,再除去下挡的2。这个口诀,谓之三下五除二。后来,人们多用来形容做事干脆利索。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来源:《孝义文化丛书·传统美食》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


郑兴故里
记录老城故事,传播孝义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