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老行当|泥匠

文摘   2024-10-28 07:19   山西  




      孝义的泥匠,就传统的技术讲,多数是能盘火炕,垒墙,盖普通的日用柴房的人。


     至于揽做大的工程,璇窑是做建筑活的另一说。这里只从垒灶火说泥匠,孝义的锅灶、炕、烟囱三位一体,在形状、垒法上也有别于其他地方。锅灶,一般是在新房主体工程、内部泥水工基本完工以后,才开始垒砌的。



     
     垒锅灶的主要工具有:瓦刀、铁抹子、挂灰板子。垒锅炉的主要材料有砖、土坯、白灰、炕板、土、麦秸等。垒锅灶前,首先盘炕。炕是人们休息、睡觉的地方,也是锅灶走烟的必经之地。炕的尺寸一般宽(深)2米,高约60厘米,长一般依房间的大小而定,房间较小的,也有垒成拐角炕的。首先把淋好的熟白灰和成襁糊状,不可太硬,硬了不粘,也不可太软,软了挂不住。垒时先垒炕沿,一般为单跑砖,要错缝,上挂灰砖(与铺灰不同),垒炕洞的同时,里面裱一层与炕沿同长而略低于炕沿的炕肩,其作用一是放置炕板,二是保护炕沿增强承受力。炕沿是整盘炕的脸面,所以垒时要认真、细致,灰要挂足,缝要对直,砖要垒齐。有条件的人家,还采用磨砖对缝,每块砖都要经过加工,打磨成飞棱飞角,这样砖缝就更细,更一致,更讲究了。而现在则多数用瓷砖砌面,比以往更美观,大方,整洁了。然后用木材加工一根木炕沿,安放在砖沿的上面。



     炕沿垒好后,便根据炕的大小计算好用多少块炕板,依照一块炕板要四个炕间,量盘好尺寸开始垒炕间。炕间,就是支撑炕板的支点,过去一般用土坯,现在都是用砖。在量盘好的炕间处,用素泥把土坯垒成一个柱子,不能垒成实心的,每层都要留下口子,以便走烟、通风。在准备垒锅台的地方,还要对着锅台的吐烟口垒一个长约1米、宽约24厘米的长方形池子,叫跌灰池(也叫拖灰槽),是灶火燃烧时存积灰尘的地方。另外,如果整盘炕较大,也有在远离灶火的后炕留一个方约8厘米的口子,并同样垒一个跌灰池,这叫圪斗子,是冬天烧炕取暖时用的。把所有的炕间垒好后,便用土垫起一定的高度,一般跟锅灶的跌灰口和烟囱还有狗窝相平就行了,这叫垫间土或垫炕土,垫平、踩实后,便可安放炕板。炕板,一般都是早就打脱好的。炕板约50厘米×50厘米×6厘米,呈方形,它是用带胶性的土、麦秆和成泥,用专用炕板模子脱好的,一般不用沙性土,因为沙性土没有黏性,易松散,不结实。麦秆也要掌握好用量,多了炕板不结实,而少了没拉劲,炕板易断裂。脱炕板也是一门技术活,因为它易损坏,一般人家总要多脱几个以备换用。


     烟囱,都是在盖房垒墙时就已留好,烟囱一般留在后墙上,下面的进烟口离地面50厘米左右,砌烟囱时要直,上口小、下口大,这样才有抽劲。进烟口处,有一个约30厘米深的坑,民间称"狗窝",意思是能卧一只蜷曲的狗,其实这是用来盛积烟灰的地方。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会有很多烟灰,厚了便自动掉到狗窝里,等什么时候再打炕时,一定要把狗窝里的烟灰清理干净。



     锅灶是等炕盘好以后才开始垒的(现在好多人家,不要炕头了,那么锅灶便直接垒在留好的烟囱进烟口处)。动工前,根据自家的情况定尺寸,农户一般是垒大锅的,锅灶的尺寸一般是980厘米(长)×980厘米(宽)×620厘米(高)的一个方形台子。量盘好尺寸,就首先开始打底,打底时,用瓦刀将砖敲打成所需的形状,安排好出灰口、放炭口,底脚比正灶面凹陷进5厘米左右,跌灰口处用砖或耐火砖垒砌成圆形,并用泥抹平,中间放用生铁铸成的"跌蛋",上放炉齿。完成了这道工序后,便开始用砖或土坯垒砌四周,垒到一定高度,再用穰泥抹实,不能留有空隙,锅底距炭火口的距离一般为10厘米左右,太高了离火远,既浪费时间又费柴炭,太低了也不行,锅底顶在炭火口上,不便生火添炭。


     锅灶和炕中间留好的洞牛口,是锅灶走烟的第一道关口。这个牛口,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抽得厉害,火不上锅,也浪费得很;太小又不行,烟走不出去,火不旺,烟会从灶口冒烟不抽,一用就满家是烟,烟熏火燎,呛人流泪,确实是件伤脑筋的事情,所以,垒锅灶匠人一般都手艺较高。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孝义因工矿企业的发展,政府有了专门的建筑工程队,从设备到技术人员的配备,以及按图纸施工,才逐渐地在社会上流行。泥匠这一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1980年后,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掀起新一轮的建房高潮,使得我国的建筑业成为社会的一大产业。泥匠们的技术与承揽工程的格局也大有改变。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孝义文化丛书·民间技艺》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




郑兴故里
记录老城故事,传播孝义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