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孝义老城中阳楼北的西沙姑巷,有一处清朝老宅,谓之董家院,该建筑系清朝末年兴建,坐西朝东一进院,院门内外设有门楼,俗称门楼转扇,迈入大门后从侧面进院,正门一般不开,除有特殊家族大事婚丧嫁娶方能开正门,正房五间窑洞,设有砖砌楼梯,原计划上筑二楼,因时代战乱而未建,南北厢房皆为瓦房五间,琉璃筒瓦,画栋雕梁,正房东南角旁边设有侧门,可通路巷,交通便利,后院门首,砖雕工艺精美,门额嵌有“瑶林玉懋”四个大字,寓意家人枝繁叶茂,财旺人丰,院内青砖漫地,接缝严密,通院洁净,一览无余,院中设有仙台,置有三个人抱不动的大鱼缸,其功能为养鱼观景,另一功能是备有消防用水之便,正房夹扇盈厅,窗棂精巧,顺弧形满目玲珑。
此宅院为董莱生祖产,头院南边为打麦场,场房五间,麦场阔绰,场内凿有水井,供人畜用水,场内还有马厩,可套大车。农忙时运输粮食,农闲时为“合义公”字号做生意拉运货物。
董莱生品性温良,行事端庄,亦农亦商,民国年间,接替父亲董德仁,经营“合义公”字号。“合义公”位于孝义南大街县巷口对面(即今梅翠布艺店),是百货、杂货集一身的铺子,由于位置在当时城里较繁华的地段,南北东西来往都经过此地,故生意兴隆。特别是七月二十三城隍庙会,有黄河西岸的陕西客商、贺兰山后的内蒙皮草、天津的化工颜料、晋南的粗布云集孝义,“合义公”宾客如云。
抗战时期,“合义公”生意由董世福(董莱生三子)经营,因卖到兑镇食盐被日本人抓捕受刑,经花钱才放出,因狱中受刑,身体病重,不久去逝。后来兵荒马乱,赋税繁多,合义公从此关门。
董莱生是西沙姑巷首富,是孝义晋商的代表之一。
来源:《孝义老城区院落文化调查成果汇编》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
校对:冯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