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老行当|钉碗匠

文摘   2024-11-25 08:21   山西  




   


       钉盘碗是一种巧活细活,稍不留意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家原先一道裂缝,你给人家又敲开一道,岂不费了功夫又赔钱没有一套真功夫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揽到手中的瓷器,真叫“五花八门”酒盅、小碟儿、细茶碗、古瓷盘、平底敞口的大盔子、一人来高的“石瓮”卷了边的“海碗”细脖的“花瓶”,而且全是带了裂的破了片的,有的还是东家的“祖传宝贝”、“心爱之物”。最棘手的还数定眼镜腿子,当年眼镜没有镜框镜架,在镜片上打眼,将镜腿钉在上面,镜片有玻璃的有石头的,而且两个小孔距离又近,常常是钉一副眼镜,出一身汗,真是:买卖揽到手,愁云布心头。




       钉盘碗的手艺人,以挑担串乡为主,那副担子比较特殊,两头挑两只木箱,一只窄,一只宽,窄箱宽15厘米,宽箱有60厘米,高在60厘米左右,窄箱上有几层抽屉,里面放了工具,宽箱内多是原料、设备,窄箱的上部有一个特制的架子,上面挂有钻子、小锯之类“长型”工具,宽箱的上部捆有一卷铺盖。钉盘碗的主要工具是钻子(金刚钻)、手锤、棱形小铁锉、小切锯、小铁砧、打巴砧、剪铁剪、卡丝钳、蟹形钳,还有几根粗细不等的“捆线”用好多股棉线织成,粗的如豆,细的如米,长度在6米~10米之间)。



      钉盘碗有一句口头禅:钉巴容易捆碗难。钉碗的第一关便是捆碗。一只破碗,几块破片,合在一起,恢复原型,用“捆线”来固定,极不容易,捆松了,破片活动,不能加钻;捆得太紧,又常常挤“炸”。这“捆线”的一头一小钩,捆绑时将钩先挂住碗边,然后,憋着劲儿,上下缠几遭,最后绕碗边几圈打结。捆绑好的破碗是很稳固的,随便扔在地上都不会开。




      开钻时,双腿夹碗,双手执钻(这里介绍一下这钉碗的钻子,即金刚钻。从整体看,钻子呈扁十字形。竖的是一根细木棍,长15厘米左右,上下两端都用铜皮或铁皮包裹,两头的顶部特别栽着0.9厘米长的小秃钉,一只小钉上有细缝用来装嵌金刚石,另一只用来作顶金刚石有大小两种,大的如米粒,小的不到一粒米的1/5。在竖杆的中部横架一条弓,这弓长约75厘米,一端装着八字形黄羊角,作为手柄弓上面拴一根粗线,这粗线也由几股棉线绢成,而且在竖杆上缠上几匝),左手掌内握一酒盅,扣紧钻杆上端的小钉而小指还扶在碗边上,右手拉动弓体,这样钻子来回转动,金刚石就将坚硬的瓷器釉面穿破。开钻打眼,说来容易做时难,开始要“短弓轻拉”,待钻头定稳,发出嚓嚓之声后,方可放手拉弓。当然这全靠长久形成的一种“品劲儿”开钻后,一边不断拉弓,一边不断在钻头处加唾沫,所以人们又把钉盘碗的手艺人戏称为卖唾沫。孔眼要有一定的倾度,外宽内窄,钉后才牢。有的瓷器,不单是破裂,而且还短缺,形成“豁口”,这就不仅需要钉,还需要补,在豁口处补一块铁皮。补豁口所用的工具是剪刀(剪铁皮)、手锤、小铁锤(锉铁皮的毛边,不能有划手的感觉)、小铁砧(对铁皮进行加工,其形状如普通铁砧,比拳头略大)。


    钉盘碗所用的巴钉(本地人叫“圪巴”),无论大小都由自己打制,原料是粗细不等的铁丝和铜丝。制作时所用的工具是:手锤打巴砧、平头钳。读者不大明白的是打巴砧和平头钳。“打巴砧”是铁柱之上焊有一块比拳头略小的凸形铁块,这根铁柱有30厘米多高,呈扁方体,使用时插在地上。打巴砧作用是将切好的铁丝(或铜丝)短截,放在上面打扁。平头钳的钳头,既宽又长(宽3厘米余,长9厘米),合回来的时候,平而无缝(其缝如头发)。打扁的巴钉胚子,用平头钳夹好,制出两条“腿”来。巴钉长分为小巴、中巴、大巴三种,小巴0.3厘米左右长,又细又短,用来钉酒盅、茶碗、碟子等小件;中巴0.6厘米~1.2厘米长,用来钉普通的碗、盘、花瓶之类;大巴用粗铁丝打制,长1.5厘米~3厘米不等,用来钉大盔子、瓮子等大件。铜丝制成的铜巴钉,常用来钉“细货”,像景德镇瓷器、祖传的“宝贝”等,这些东西几乎是半透明体,钉了金黄色的铜巴钉,显得好看些,而且也耐腐蚀。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孝义文化丛书·民间技艺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

校对:冯丽雯





郑兴故里
记录老城故事,传播孝义文化
 最新文章